阅读,为了梦回那座凭山依水的边城……

原创  作者:阿颖洋



阅读,为了梦回那座凭山依水的边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朋友发来一条微信:最近看了不少书?我赶紧谦虚道:没有没有,瞎看。随手翻开微信读书,才发现,原来真的在“瞎看”,越来越多的快餐书,越来越多色彩夺目,标题澎湃的书充斥着整个屏幕。而那座我最爱的边城许久许久未曾再见。《边城》一样的经典著作不知什么时候远离了我们的视线,远离了图书热搜榜。我们也越来越意识不到阅读经典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 阅读经典是一件高价值,半衰期长的事情。

采桐在《精进》一书中将我们要做的事情分为四类,而长半衰期的、价值也许在当下会很低的事情在未来中带给我们的是不断累积和叠加的价值。这也是他强调我们必须要多做的一类事情。比如阅读经典著作、习得某项思维模式。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随后他又写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当我开始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时,对书中开头部分乌尔比诺医生和妻子费尔米纳晚年琐碎的婚姻生活的描述,充满了不屑的嘲笑,这怎么可能是爱情?怎么会在这样的婚姻里生活几十年?!满心思的不解还有嘲讽。可是数年后当我自己走进婚姻的一地鸡毛时,再想到医生夫妇时,会感慨婚姻就是找到那个愿意和你用一辈子的时间磨合的人,这时心里会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也许人到中年的时候再翻看起这本书时会有更多别样的感悟,我相信只会更深刻。

我们读的经典就像小时候偷偷藏在口袋里的一颗平淡无奇的玻璃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散发出不同的光芒一样,每次都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与感悟。这样的感悟是随着我们阅历的丰富、时间的沉淀而历久弥新的。


图片发自App

2. 阅读经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现在朋友圈特别流行一个词“格局”,认为格局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什么是格局?我理解的格局就是如何看待自我与人和世界的关系。那么如何突破和扩大自己的格局?每天对着手机刷朋友圈,每天看好多励志鸡汤成功学,这样是否能够扩大我们的格局?当然不能,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试想,同样面对类似的家庭婚姻问题,一位每天只刷朋友圈追剧的女性和一位痴迷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女性,内心的思考和力量是一样的么?同样处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的两位年轻人,痴迷网络游戏、网络掐架的年轻人和手捧贾平凹《平凡的世界》的年轻人,内心的声音是否一样具有震撼力呢?而不同的内心活动会指引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阅读更多的经典就是刷历史杰出人物的朋友圈,与他们对话交朋友,他们在无形中会指引我们走向更高的目标,利导我们在现有的格局上勇敢地迈出那么一小步,我们就能收获不一样的世界。阅读的更多的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是我们可以自我开拓的格局。

3. 经典引领我们回归的本质

你是否在某一时刻脑海中忽然闪现一艘小船,一座青山,或者回想起曾经离去的那个他,这也许是你阅读过的沈从文的《边城》,也许是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或者某一刻模糊视线中的背影,一兜金黄的橘子,远去的列车,这是你真实的故事,也是你曾阅读过的朱自清的《背影》。经典与生活是如此的契合。我们总是在感慨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快,“过日子”变成了“赶日子”,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是否意识到有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我们的情感、善良、坚毅……这些隐藏在心底,愈来愈少的被关注的东西,才是我们最需要珍惜的。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它无限的接近我们的本质,回归自我。阅读经典会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同频,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快感。


正如波兰著名女诗人辛波斯卡在《一粒沙看世界》中写的:

时间飞逝,如一名携带紧急讯息的邮差。

但那只不过是我们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装的,

传递的也不是人的讯息。


阅读,为了梦回那座凭山依水的边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65天无戒写作训练营 002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为了梦回那座凭山依水的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