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医疗:连续服务与重复博弈

医药经济报

贺昊

分级医疗是中国公益性医改中医疗服务的组织框架,其重要性被政府职能部门一再强调。而实现有效分级医疗的抓手,落在了医联体的肩上。在国家计生委近日印发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对医联体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什么是连续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给出的解释是:医联体内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医疗机构间以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为基础,明确分工协作任务,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完整记录健康信息。就是说,连续服务构建了一个医疗服务环,在此环中,存在着三种“流”,信息流(电子信息流,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载体)、人流(患者、医务人员)、服务流(连续医疗服务)。而构成这一医疗服务环相关边界的,有地理边界(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内核心医院)和服务边界(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为了与分级医疗对应,此医疗服务环按功能将医疗服务内容进行了分级(虽未明确提及,但可推导得知),比如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属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诊断、治疗基本在综合医院或医联体核心医院内完成。可以说,连续医疗服务的提出,对医联体内部医疗服务与分级医疗的实现,构建了新的内部组织结构框架。

仅就这一框架来言,提出连续服务这一概念是最大的亮点。中国当下医疗服务的质量评价,仍是以医院为主体进行。每个病患个体所得到的医疗救治服务水平服务效果,仍然无法进行有效评估。为什么?就是因为病患个体所得到的医疗服务,在各医院实体间是离散的,是不连续的。患者随意选择医院,各医院之间的转诊接口也比较随意,凭医师的主观判断,相互间的诊疗方式没有承续性,因此,基本上是病重了到大医院重新开始治疗。虽然采取了许多信息互通的措施,但无疑,基层与核心医院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医疗服务断层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断层不予以弥合,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上不去,顾客数量上不去,医务人员的收入上不去,“强基层”仍无法落到实处,大医院仍然是人山人海。所以,连续医疗服务,尤其是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这一服务边界的建构,使得基层的服务内容与核心医院有机搭接,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实有莫大的助益。

当然,连续服务还应有更广泛的外延。

就病患个体的医疗服务效果来言,任何片段化的、短期的检测评估,其实都无法准确描摹医疗服务的真实全貌。这固然有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属性使然,但也正是离散的医疗服务组织无形中放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言,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会因小数交易而放大,但会因重复博弈即长时连续交易而缩小以至消除。通俗的理解,如果一位医生长期服务于自己的乡邻,乡邻的生老病死与其医术、名望直接相关,试想,有哪位医生会冒道德风险去追求一点点的眼前利益,而弃自己一生的名望于不顾呢?这应该是破解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最好办法。

也正是基于此种长时连续服务,医疗服务质量或效果才能够被测评被有效评估,于此对应的价值医疗才有实际的意义。否则,没有医疗服务效果测评的价值医疗,要么成了助推医疗服务价格漫涨的帮手,要么就成了相互推诿病人置病人于不顾的帮凶,理论美景与实际呈现差异颇大。

就当下国内医疗服务的体系来言,基于此种连续服务,再加上全科医生“守门人”的角色定位,分级医疗还需进一步明确的就是全科医生、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联体对属地居民、长期住户身体健康、医疗服务的长期责任,于此责任对应的就是个人就诊的自由将被合理适当的限制,这在与全科医生或基层医疗机构签约时要明确。这样做,对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整体水平也是有益的。

本次“行动计划”难能可贵地提出了连续服务,但还应将其外延再扩展一些,将顾客(患者)与医疗服务机构的长期稳定的就医关系囊括进去(即重复博弈),降低甚至消除医疗服务中的道德风险,真实展现医疗服务的质量或效果,让价值医疗真正成为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级医疗:连续服务与重复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