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在《史记》记载孔子“野合而生”呢?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第十七》曰:

纥(念哥音)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网路上一种说法是, “野合”解释为“野外媾合”。

另一种说法是,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谓之野合。叔梁纥过六十四岁娶颜氏少女,不符周礼,故曰野合,私生子。

首先我认为:

古代女子十五六岁结婚不是什么稀罕事,六十几岁的老汉与十几岁的少女结婚,也是很正常的事。

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老少配也常见。哪怕近代的封建社会,老地主的小老婆生的孩子也不会称作私生子。

更何况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曾是公元前11世纪周代诸侯国宋国君主的名门望族后代。

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兼会武功,且又是陬(念周音)邑的大夫,与鲁国的著名将领狄虒(念丝音)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为“鲁国三虎将”。

就算紇再年老,也是许多怀春少女倾慕其才华魂牵梦绕想嫁的理想人选。

司马迁把孔子奉为圣人,列于史记《世家》本来就含有抬举,尊重孔子的意思,又怎么会大逆不道反在其传记中贬低数落其家丑说他是父母不合礼数野外媾合的私生子呢?

《周礼·地官·媒氏》: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农历三月,天气变暖,大地返青,河水开流,百花盛开。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所以周朝每年的三月三,定为祭祀社稷庙会未婚男女求偶的日子。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

壮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定情终身。

周鼓励生育增强劳动力,适婚不参加集体相亲庙会的未婚男女反而还要受罚。

在古代,官府一般设有官媒。周朝规定,男子超过30还没娶,女子超过20还没嫁,有官媒组织婚配。

“野合”的“野”字

造字名词本义:地域,界限,连接处。邑外为郊,郊外为野。

例:

龙战于野。

天苍苍,野茫茫。

名词引申义:民间,非在朝的团体,不主政的地位。

例:

野史 。朝野 。下野 。在野。

引申形容词义为:原始的,未开化的,放纵的。

例:

野人。野心。野鸡。野草。

古代合礼婚配无非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官媒配婚,然后就是情人节里的自由恋爱。

我认为,“野”字的引形容词引申义也能理解成为:自由的。

把司马迁写的“野合”,理解为孔子父母情定于国家规定的情人节的庙会,是自由恋爱而合婚的更为合乎于情理。

老少配无可厚非。

司马迁为何在《史记》记载孔子“野合而生”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司马迁为何在《史记》记载孔子“野合而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