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罗端,2015年入职东海航空,现为东海航空飞行部安全技术管理处安全专员,负责公司所有航线的风险评估和新开航线开航前的准备工作。2018年5月30日,他作为首航机组成员执飞了东海航空首条洲际航线—深圳=达尔文航线。他说:“达尔文航线开通论证任务十分艰巨,是一个搜集整理资料、整合信息、发现风险、制定应对方案、进行相关演练的完整过程,但我们成功做到了。”
信心
东海航空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了深圳-达尔文航线的相关规划工作,进入2018年,相关的审批程序也陆续完成。
接着,开通新航线的相关人员和工作安排也被公布。当得知自己要主导达尔文航线开通时,罗端自己感觉很有压力,最初他自己对开通这条航线也没有太多信心。
深圳到达尔文有差不多4700公里的航程,公司的波音737-800型飞机航程为5300公里,余量略显紧张。而且,在航路上天气变化非常频繁,这种航线都是空客A330或者波音787之类的宽体机在执飞,而737-800的巡航高度不够,在绕飞雷雨的能力上低于宽体机。其他方面的风险更是未知,业界也有不少人不相信这条航线能飞,也难怪罗端没有十足的把握。
他有些犹豫,开通达尔文航线的风险大吗?波音737-800有没有这个能力?此时,波音公司提供了及时的援助,他们对波音737-800飞机作了全面的性能分析,提供了满足执飞这条航线的理论数据,还提供了国外航司以该型飞机跨洲远距航线实例,增强了罗端论证达尔文航线的信心。
此时,东海航空总裁杨建红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表示:人家没有尝试过,不代表我们做不到,做好这次极具开创性而又充分严谨的科学论证,我们就有机会创造中国民航窄体机飞洲际航线的历史!这句话震碎了罗端的犹豫,他得到了极大的鼓励。
艰巨
公司上下十分重视达尔文航线的开通,这是国内运用波音737-800执飞的首条跨越赤道、航程超过4000公里的洲际航线,公司完全没有运用窄体机执飞洲际航线的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做艰巨而细致的论证和开航准备工作。
飞行部引领和主导了航线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对各部门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航线飞越的国家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也就意味着航班需要飞越三个不同的情报区,罗端前期负责了解三个不同的情报区资料。
因为没有先例,所有的航线资料都需要他自己去收集和学习,罗端在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包括机场资料、天气资料、各个情报区的资料、航线涉及到的各个区域的运行规则、指挥特点、各个地区对特殊情况处置的不同要求等。短时间内这样大的工作量让罗端有些焦头烂额,但他对工作细致认真不敢有丝毫松懈,经过大量论证,罗端带领团队获取大量准确信息,科学论证了达尔文航线开通的可行性。
为让公司飞行员都尽快了解相关备降机场的详细情况,罗端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相关区域的地图,并制成一份份地形地貌图集,使用大量的图例、图像、数据和文字对所有机场做出了详尽的解释说明,最终整理出12个备降机场的详细资料。这些机场资料为飞行员快速、全面熟悉相关机场,节省了大量时间,提供了极大便利。
罗端和他带领的机组团队,在航线准备的工作中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收集资料、积累经验、学习知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丰满的航线体系。他们慢慢地通过分析论证,更坚定成功开拓这条航线的信心。
谨慎
在通过了局方的资格认证之后,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航线的模拟演练上,进行实际飞行和特殊情况的演练,提前暴露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规避航线的风险。
按常规来讲,飞越50海里的海域就算跨洋飞行。深圳到达尔文这条航线,从香港到菲律宾之间有超过800公里的海域,从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有超过1500公里的海域,飞行距离长、航路气象情况复杂,还要考虑可能遇到火山爆发产生火山灰影响飞行,虽然航路上有9个备降场,但公司飞行员对航线飞行区域都十分不熟悉。
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对此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桌面推演。在桌面推演中,罗端和机组团队根据不同的情况、案例进行了特定的情景假设和分析,并与各部门进行大量沟通,制定方案,充分准备,形成了完整的保障体系。
桌面推演完成后,罗端开始着手进行首航机组准备。在对航线各备降机场的了解和熟悉上,他可是没少花心思。为了熟记相关信息,他的手机屏保都被他换成了航程图。为了对安汶机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机场周围的气象条件、地形特点等,他还在模拟机上针对该机场的备降情况进行了多次的演练。
罗端自己熟练掌握后,带领机组团队在模拟机上,全程试飞深圳到达尔文的完整航线,模拟空中失压备降、遭遇气流和雷雨,还针对双发失效、水上迫降等最危险的情景演练。罗端要求这些演练的交流、通讯全程采用英文,尽可能使情景更加真实。他说:“我们把风险最大化假设,目的是万无一失,做好全面完善的准备。”罗端分小组进行模拟机特殊专项训练的方式,得到了局方和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
兴奋
终于,深圳到达尔文的航线就要正式首航了。公司特地安排了飞行部副总经理李德付和罗端两个资深机长带两位副驾一起执飞首航。2018年5月30日凌晨1:30,罗端坐在DZ6223航班的驾驶舱,此时深圳机场的夜景在他眼中格外好看。5个半小时之后,兴奋的他无半点倦意,带着首航航班的旅客们顺利在南半球的达尔文机场降落,接受澳方安排的“水门”洗礼。
谈到在达尔文机场过“水门”时,罗端很开心地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经历这种隆重接待。飞机过“水门”是机场对机组最大的礼遇,其形式类似于国外军队的迎接仪仗,在举行盛大接待仪式时,列队红毯两侧,用军刀搭建的“门”,寓意“接风洗尘”,具有相当高的礼仪级别。
此时,罗端如释重负,他的工作从航线前期的构想、规划,到相关人员的培训、相关工作的进行和审核,再到执飞首航航班,贯穿了达尔文航线开通的始终。航线成功首飞,让他无比开心,也无比自豪。
值得
航线开通不是罗端工作的全部,他还要飞航班,又同时负责起飞行员的前期培训。他得到局方的一个培训相关要求,要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整理出相关的培训材料、制定出相关的培训计划。公司和局方对培训工作的要求也十分高,时间紧,任务重,罗端需要同时收集资料和编写课件,在公司各部门支持下,罗端和运控部门工作人员都放弃休假,加班加点,最终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此外,罗端负责汇总编写了《深圳=达尔文航线飞行员手册》。作为航线开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资料,通过这本手册,飞行员可以详细了解这条航线的特点、飞行方法、风险和注意事项。各项工作交织在一起,为了飞行还得保障好休息民,罗端只能科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他甚至将回家路上的时间都省了出来——将太太和孩子接到了公司住,他为飞行事业付出了太多。
但罗端说这些都是值得的。东海航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飞行员的人才储备和航线开通的经验都不足,为公司的发展积累足够的经验,他必须要做好充分的铺垫。他希望东海航空能够开拓更多的航线,能飞到更远的地方。
罗端认为,在洲际航线开通的过程中,公司各部门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有了更多的配合、协作,整个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效应、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最终完成这项难度极大的工作,这是标志性的事件,是实力的象征,东海航空在业界从此让人刮目相看,攀升到了新的高度。
虽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罗端认为航线成功开拓最重要的倚靠是团队协作,新航线的开通,锻炼、提升了东海航空团队协作能力,为公司今后开通更多航线、培养更多人才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罗端说:“让我最欣喜的是公司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我甚至认为这是连达尔文航线所产生效益都不能比拟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东海航空在民航方面起步晚,但是我们努力储备人才,敢于突破、努力学习,团结协作,全力提升自身实力,未来我们肯定不会居于人后,肯定能实现远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