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2

啥是“脸盲症?”

1947年,德国精神病学家Bodamer,在斯图加特附近的疗养院接诊了两名特殊的病人。病患不但连他们老妈都不认得,甚至连镜子中的自己都认不出来。

乍听起来,像是患了老年痴呆,而Bodamer给这个“怪病”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Prosopagnosia,即“面孔失认症”。

这两名病患均在二战中头部严重受伤,Bodamer于是下结论说,面孔失认症是由后天大脑损伤引起的,而且,看到和认出人脸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

大家听了也纷纷表示接受,原因很简单:纯正的面孔失认症病例实在是太少了,再加上对脑科学的认知尚属起步阶段,大脑就是一个神秘的“黑匣子”,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大脑被暴击”——大脑受伤了——不认人了,这样一条逻辑线条。

图片来源:http://www.lucs.lu.se/choice-blindness-group/

从那之后,全世界的医生们陆续又发现了面孔失认症的患者,他们多同时患有神经性疾病,大脑枕叶和颞叶之间的组织也多发生了损伤。

Bodamer的假说“后天损伤导致面孔失认症”也就这样渐渐得到了广泛承认。

但Bodamer的假说依旧被新的事实修正,毫无后天脑损伤的先天性面孔失认症患者出现了。医学界便把面孔失认症论堆分类,共计分成了两大类:发展性面孔失认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DP)和后天面孔失认症(acquired prosopagnosia,AP)。

布拉德·皮特就是一名DP患者,分分钟“翻脸不认人”。

图片来源:Published in the June/July 2013 issue of Esquire.

所以,脸盲症真的是一种病,它是一种认知障碍类的神经性疾病。

但是,这种病发病率并不高,仅在2.5%左右,目前全世界登记在册的严重prosopagnosia只有100多例。

面孔失认症究竟如何发生的?

图片来源: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

正常情况下,大脑识别人脸是按照经典的面孔识别模型(就是科学家有临床依据的“猜测”),大脑一共有三个区域参与了面孔识别(),分别是FFA(梭状回面孔区),OFA(枕叶面孔区),pSTS(后颞上沟皮层)。

这三个区域应该是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FFA,也就是梭状回面孔区。

图片来源: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

大脑是把面孔信息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由视觉系统过来的信息分成两束,一束依赖于FFA往下颞叶走,负责识别面孔上不变的信息,比如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另一束依赖于pSTS往顶叶走,负责识别面孔上动态的信息,比如挤眉弄眼、变化的神色等等。最后两束信息在FFA汇总,经过FFA区域的处理后,继续往高级视觉皮层传递。

2019-02-0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9-02-0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