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周刊—苦乐咖啡

VOL.066   2015/01/15   苦乐咖啡

丨专题 丨咖啡因

我走马观花地看完了《苦乐咖啡》的专题,咖啡豆、Americano、Espresso,我都不了解,甚至连咖啡味,我都并不熟悉。我不喝咖啡。

很小的时候,我觉得KFC是很奢侈的东西,汉堡、薯条、甜筒都那么贵,我可以在小卖部买好些零食了,后来小镇上开了必胜客,我觉得他家的东西就更贵了,一个“中国大饼”,只是拿刀叉切着吃,价格怎么翻了几番呢?过生日的时候,我想着去KFC吃全家桶吧,必胜客还是不敢想去的。再后来,出门在外,满大街的连锁店,想填饱肚子打发一顿,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是最便宜的去处了。现在,即使我一般吃比这贵很多的午饭,但“吃必胜客很贵”的心态,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咖啡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我觉得它是一种格调很高的存在。小时候看到小超市的雀巢速溶咖啡,咖啡粉咖啡豆又贵,就想我以后要自己手磨咖啡豆,喝正宗的咖啡。开家咖啡店是多少少女怀春时的梦想啊。后来,和朋友约会,偶尔去咖啡店,发现自己并不爱咖啡的味道。在一开始没有爱上喝咖啡,渐渐地也就不再尝试了。要是有人喝黑咖啡,我就觉得他肯定很懂、也很爱咖啡,虽然喝黑咖啡或者加奶加糖只是个人习惯。虽然我不喝,但我依然觉得咖啡是一种格调很高的存在。

必胜客、咖啡,它们之于我,不仅仅是意味着贵或者便宜,好喝或者不好喝。喜欢咖啡,研究咖啡的人有很多,他们应该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在我看来,咖啡不需要人懂,爱喝就去喝;不爱喝,世界上有那么多好喝的东西。


丨长文 丨人生评论者

我从来没想过会跟一个心理咨询师聊天,我从来也没觉得生活中有任何事需要心理学帮我分析。只是有个问题想听听你的想法。

“也不是说你做的不对”,这是一句评论,评论里既有坦然的拒绝,也有冷淡的致歉。与亲身投入生活的人相比,评论者的姿态大概会轻松不少。就像对一个人说:“我弄疼了你,但我正在向你道歉。”或者说,“我不接受你的好意,但我口头已经接受了。”而他们又可以理直气壮地,用评论的方式来解读这些评论,“怎么,我说得有什么不对吗?”(李松蔚)

理智的生活当然很好,至少没什么不好,一切都风平浪静。但它无法回避问题的问题:生命本身是富有变化的,一成不变的生活不能适应生命的变化性。

理智会最大限度的延续理智,理智的评论则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高度。有时候我觉得,这样的评论者姿态来源于他的自卑。这种与他人生活剥离的状态,是一种不想受伤害的自我保护。我有时候也这样说:“也不是说你做的不对,只是……”一切加上但书的评论都是在不自觉地安慰对方,又在评判对方,这种类似局外人的委婉的表达方式缺少了评论者的参与感。

我其实很不喜欢,但我自己却也经常说,然后自问:“怎么,我说得有什么不对吗?”

丨爱问

为什么要读《史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乎周刊—苦乐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