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封信 传统 道德

第三封信

妈妈:

收到您第一封回信的时候,我还在默默吐槽,“看,这就是我的父母,专门在开头结尾问两遍的问题,他们都不会回答呢,还说看了十遍”,本来想在我的第二封回信里拿来例证,再强调一遍“我跟你们说话没用”,可是这种行为并不好,交流在于有来有往,自说自话只会强化分歧,明显违背初衷,所以当时就没说,按我感觉“柔和”的表述方式提了一下,慢慢来,我想,毕竟是我亲妈;

您这次给了答案,虽然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给了我另一种视角;

“为什么这土地上,有点责任感的父母,都要在孩子面前保持正确的形象呢?” 本来我心中的答案是,为了保持权威,为了维持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单元)里的等级制度,阶级,辈分,我为什么不喜欢对你们用“您”,就是因为这个字是有距离感的,等级的距离感;您说是为了教我跟其他长辈说话用您,那您大可放心,很多你们言传身教的礼,就算不喜欢我也会去看场合,就像我跟什么人喝酒碰杯都会注意酒杯沿的高低一样;

您的回答首先是“传统”,“特别是我们山东,孔子思想影响很深,君臣父子”,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上一辈告诉你上一辈传下来的东西,要遵守传统,意思就是上一辈传的都是对的,也是我的问题,“为什么父母要在孩子面前保持正确的形象”的答案;我发现一个很奇妙的事情,就是您明明觉得传统是对的,应该按照传统来,并且告诉我该怎样,却时不时地惯着我没必要怎样,而我是明明觉得传统是错的,没必要怎样,却时不时地“为了你们”去遵守自己不喜欢的传统;啊,一定是传说中叫做羁绊的东西,真·一家人;您说您在教我的过程中,我让您面临过多少尴尬局面,嗯,或许您应该打我几次?

是啊,特别是我们山东;今年春节两件事网上比较火,一个是上海女生跟江西男朋友回他老家,结果嫌穷把饭发网上然后跑回老家了,另一个是城里媳妇跟老公回农村自己做了一桌子饭,结果不让她上桌只能在厨房吃,她就把桌掀了;男权,封建,山东(基本所有中国北方)21世纪没什么东西发展出来,守旧这些倒是做的挺好,还好山东男人的缺点一般只有山东女人和山东媳妇知道,要不然别人地域歧视山东的时候,我连我是个非主流的解释机会都不一定有;

说说道德;忠,相信你们也会怀疑这种东西,毕竟跟家人一比,国家都是别人嘴里的,毕竟非要计较这个,1949年以前的人都成了亡国奴,毕竟世界上本没有国家,也没有道德,可是当大家都说要忠党爱国,说着说着就有很多人跟着信起来了呢,“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孝,为什么要有孝呢?本来,人、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正常情况,父母爱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爱父母,这种感情会让彼此努力去维系对方的存在,比如不舒服了要照顾,饿了要喂食,可是并不是一直都正常情况,有饿了易子相食,也有养不起卖掉,也有养了就觉得想叫他干吗他就得干吗,会有例外,就会有孩子“不孝”,一切事情都有因果,不孝子出现了,村里旁人看到了,啊,这孩子怎么这样,我自己的孩子可不能这样,也不管为人父母的做了什么造就了不孝子,或者很孝的出现了,哇这个孩子宁愿自己饿着也要给自己父母吃,我自己的孩子要是也这样就好,有这种想法的人多了,说的多了,用舆论建了一套社会规则(我临时起意搜了一下二十四孝,简直了,不是神话就是神经病);您后面也说了,“我这样做了,将来儿媳妇不好,大家会同情我,如果娶个好儿媳妇,人家会说好人好报”;

道德,是一种庸众的自我保护机制——这个名词解释本来是大学时期我就想到搞不好难逃相亲的命运,为相亲对象设计的(其实只是闲时的胡思乱想而已),而且是偏难的(长得非常非常好看的会给另一套容易点的题,当然也是非常有底线的)(后来觉得相亲是摆条件是逛菜市场很反感,出发点的味道就偏,现在觉得吧,就是一种认识来源而已,反正现在有也都是看朋友圈);舆论就是道德唯一的武器,庸众们活在彼此的眼光之下,抱团维护着只有庸众当回事的规则,什么时候有了异类就一哄而上,众口铄金,打得过的就乱棍打死,蚂蚁有一天也可以咬死大象木哈哈,集体主义的荣誉感,打不过的就给对方找一套理由,成王败寇,再给自己找一套理由,精神胜利;

我这么说道德,并不是说我就把自己跟庸众撇的一清二楚,不是说我多么超凡脱俗,只不过,很多事情,与其扯到道德上面,我们还是更应该理清因果,思考人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能用爱这个字,就不要用恩,搞得跟为了回报似的;明明应该是出于感情出于内心做的事,就不要拿外面的东西来干扰;就像结婚,只能是因为我遇到一个人我觉得我跟她在一起会开心幸福,不能是因为我年龄到了该结了,那是外人的标准,不是我的;所以这时候您至少应该放心绝对不会有一个不好的儿媳妇(最多晚一点或者找不到);我虽然从前说着你怎么对我姥娘,我就怎么对你,但是你们的问题也只是不怎么沟通而已,她照顾过来,你照顾回去;我跟你那么说,是为了什么,警告,危言耸听,我春节让你看安德烈,还有现在的书信来往,不都是还在尝试沟通吗?社会是在发展的;

然后我看到了你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正,这个字,好像也是深入我骨髓了的;一方面是任何事情都要判断一下是非对错,这个是非对错并不是说一定要站队,或者去当什么正义斗士,而是跳出棋盘,上帝视角,而且是非对错有两种,一个是合理性,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另一种是价值观的判断,应该怎样;另一方面是过于在乎自己的形象,面子,爱惜自己的羽毛,“可别出了什么差错”,怕丢人,于是就有很多事情不敢做,不会做,怕错,怕脏,怕麻烦,同时也会自找麻烦,比如注意发型,衣着,吃相;我觉得自己还算正吧,虽然不怎么放得开;您这句“上梁不正下梁歪”,又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父母们的努力,感受到自己的偏激,少爷性,我经常用这个词形容自己,不喜欢的,不认可的,扭头走;半喜欢半不喜欢的,尝试改变,改不了的,扭头走;好像,从来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有所谓的不同,要么我说服你,要么你说服我;

“为什么这土地上,有点责任感的父母,都要在孩子面前保持正确的形象呢?”

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我问题里的“形象”,谁又知道,谁来判定上梁是不是正的呢?大部分父母的做法,其实是,孩子的方向必须要跟自己一样吧?因为真的是为了形象,道德要求的、舆论要求的形象;

而且,第一封信第一段的问题后面,还有一句,“维持的了吗”;

因为核心目的是维持形象,也为了维护辈分的权威,所以这些父母基本上,在大事上是绝对不能错的,错的也是对的,也得听,极端的父母鸡毛蒜皮都不容许被说,小辈怎么能说长辈的不是,跪下叫爸爸!(这是玩笑);因为目的是维持形象,所以只要能达到目的,任何方法都可以使用,比如,欺瞒,或者维护信息差,我想你知道的才会告诉你,表现起来大抵就是,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好了,其他的不用管,问都不要问,成年人之间结成共同阵营,小孩子懂什么啊,就像中国家长在老师和孩子之间会更相信老师,会跟老师商量但跟小孩什么都不说;比如威权,我要你怎样就应该怎样,表现起来,比如犟嘴,小孩子脑子里的道理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从大人那学的,能跟大人说的,也都是按照大人的逻辑体系,然而一旦用大人的矛攻破了大人的盾,中国大人们就往往祭出“犟嘴”+怒气的脸,强行终结对话,甚至到动手动脚;每一次父母对沟通的强行终止,就是在挖一道代沟,就是在把孩子推向叛逆;您说我五叔小时候被我爷爷打了跑到宁阳,是啊,威权的威胁就是“不养你”了呗,真逼急,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都可以成为小孩子的其他选项呢;

写到这,您现在知道我刚刚说的,您应该打我几次,其实是在吐槽了吧,人与人,关键还是在于沟通和理解;没错,内向的我一直是想做互联网社交产品的,像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说的,“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而且,您现在也该发现“父母在孩子面前维持形象”这个问题是有多鸡tian贼cai了吧,再展开下去,就是为什么道德会被统治阶级利用,如何影响一个个家庭,造就了这片土地,选择了这个政权了呢;

像第一封信里问这个问题你们没有回答一样,我第二封信里有问你们是否听说过王小波,说我非常非常喜欢他,你们也没有回答呢,是不好意思对孩子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还是忘了呢?

微笑脸;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封信 传统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