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等同于产品运营> 再来一锅大杂烩

<互联网运营等同于产品运营> 再来一锅大杂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没有运营思维,一切推广都是扯淡,开拓你de思维来做产品线上线下推广,营销de最基本目的是给企业带来利润。

思维决定成败

 相信很多产品人在从事产品的时候都 会遇见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业务经验?需要行业知识?还是需要博揽群书?还是多维视角?还是天赋?还是多学科知识、等等等等,其实就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具有产品思维?

 当传统企业未遇到互联网之前,传统思维都是卖货思维,一锤子买卖,商品到消费者手中,就是交易结束。这里面临老顾客沉淀、二次重复购买问题。这是卖货思维一大缺陷。而互联网的兴起,则是彻底改变买卖关系链条,新型思维是贩卖个人、或者一个品牌的独特价值,受到消费者认同、喜欢。从而消费者收到货,才是体验的真正开始。

产品与运营紧密结合的滚动方式是用户思维真正的打造动力。非纯产品和纯技术可以推断的用户思维。特别是现在这个互联网迸发的时代,如何做好用户思维很重要。

了解你的用户、用户接触、数据分析、汇集成用户画像,构造用户的心理、用户沟通、用户真正的需求、用户真正的心理,构造用户场景、现实场景、模拟场景、移动场景的区别,用户VS客户,用户思维原则、简单原则、懒惰原则、着急原则、易变心原则、占小便宜原则、占小便宜原则、用户想要看到的、用户想要知道的、用户想要知道的、用户想要简单的、用户想要免费的、用户想要好玩的、运营思维的用户思维。产品用户思维快速小方法团队内部试用快速试错,运营用户思维快速小方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那,什么是产品思维呢?这个问题真的很玄。因为目前还真的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解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简单、易懂的说明什么是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的本质是,从用户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公司能力及市场多元情况,制定的面向市场商品价值可实施最大化的制品“本质”方案计划的思维体系。这说得太学术了,那我们更平民些,直白的说:产品思维,就是在公司价值及用户价值之间,找一个平衡切入点,并形成合适的产品计划,做到价值最大化的思维体系。

 说到这,问题也来了。那什么是公司价值呢?另外,什么才是用户价值呢?怎样才算是找准了这两者的价值?找到的价值就是真正的价值了么?这个价值点,好找不好找呢?看,又是一堆问题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当然,我的回答很简单:看不同的项目情况。有的好找,有的不好找,这也取决不同的产品人本身的能力水准。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快速的具备产品思维呢?我在这里建议大家可以从小事开始入手。产品思维其实很简单,思维的手法也比较单一,就是不断的自我辩证,不断尝试多几个角度来推翻自己之前的想法。直至难以动摇。

 产品与运营紧密结合的滚动方式是用户思维真正的打造动力。非纯产品和纯技术可以推断的用户思维。特别是现在这个互联网迸发的时代,如何做好用户思维很重要。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现在互联网下,我们只需要简单将自己的一个想法,简单的做出来,然后快速的传递出去(只需要发动一下群众,发动一下身边的朋友),然后去听去感受,我们就可以很轻易的取得不同人在不同学识角度下的意见,供自己参考,在这过程中,就可以很好的快速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维度意识。在这里,一个好的即能表达自我意识,又能快速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递,并达成多意识收集的工具就必不可少啦。现在这类工具网上有非常多,不是么?

 而一个人的自我辩证能力,如何能快速培养呢?是一定要具备多几个角度的基础么?但,多几个角度本身,是不是就需要相关多几个学科角度下的认知呢?那没有这样多的学科能力,本身怎么能分辨这样的自我辩证能力,并做出决定呢?这么说来,没有多学科能力那是不是就没办法能很好的让自己的想法通过自我辩证来反复拷验了呢?

 从公司角度考虑,公司提供用户进入自己系统服务环节是否满足?面对多次登录或大规模用户频繁登录的话,公司的服务器是否受得住。是不是,控制一部分用户,将用户的登陆时间延长一点点,会更有利于公司?能否更好的将一些机器用户与真人用户有效的区别开来。考虑系统安全性,及保障用户的角度现阶段是否合适?

 从用户角度,用户希望能方便快速的登录进系统。体验这块基本不会有太多变化。用户一定也需要有更安全的保障。用户在登录的过程中应该需要些帮助,比方如果忘记了密码是否需要有帮助?用户是否需要加速登录环节?比方帮他保存下密码?这样是否会再带来安全性问题?

好了,这是考虑到用户的一些需要后。加多的部分。但同样,每个部分都会带来新的思考: 既然用户选择保存密码,那是不是也直接同等于自动登录呢?这样的改变会不会更合适用户?功能上也会简单?最后,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会体现出来----是不是东西太多了,用户会不会感觉麻烦?那我们再改进一下,是不是效果变得好了很多呢?考虑到用户的行为优化,及功用户导向的清晰化,就没有更优化的方式了么?应该有,来,我们继续优化一下。让用户行为变得更清晰。界面感觉更简单~让明确的意向,随着用户的行为阶段来展开。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停的创新,创新着各种营销的玩法,但是大家别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你的产品要足够好。没有这个基础,所有的一切推广,都是扯淡。迷恋干货的,都是迷恋“术”。“术”是什么呢?在古代文学中,最初的意思是“道路”的意思,在篆体中,“术”的表现也是“条条道路通where”的样子。然而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字体中间,俨然有一个“垂手四顾心茫然,不知哪条通罗马”呆萌人形,正如看了干货却不知道怎么用的你。

运营思维应该是怎样的?简单说的话就主要是三点:发展的、多维的、产品化的。做新媒体跟做人一样,要乐观、坚持,相信美好的明天。除了这些,还能否通过一些方法让新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做得更好?走走"捷径"?针对新媒体运营,从产品的研发、功能、更新与营销几个维度来阐述几点想法。

一个人一件事能不能成,除了看坚持之外,还得看有没有这样的潜质,拓展思维,引流结构详解,对于网站我都知道网站做的再好,如果没有好的人气也是空有一腔热血,没有用武之地。所对于网站引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粗犷的抢流量的思维将死,取而代之的是流量的精细化运营思维。也许很多人嗤之以鼻,这个傻子都能看出来,你说了跟白说一样!不过,知是知,行是行,为什么王阳明把两者合一就创立了心学,独成一派,成为万世传颂的导师,说明这真是不容易的!

 运营分为用户、内容、活动、品牌等方向,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目的都是拉动产品数据。在这个产品为王的时代,互联网运营就等同于产品运营。

思维是产品运营de根本

 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大量信息。而思维模式指的就是,大脑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方式。我们思维模式,是我们看待世界的透镜,是从庞杂信息中分离出有用信号的过滤器,是我们判断前因后果所依据的框架,同时还是决定让何种信息进入我们意识觉知的指挥官。

 假如你要向管理人员、购买者、用户推销你的创意,那么你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改变他们思考的内容,而且还要改变他们思考的方式。如果没有恰当的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移动终端已经让我们实现了随时随地浏览各种信息。同时信息内容进一步碎片化发展,碎片化内容沿着不同的时间线散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但每一条碎片化信息都暗藏着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当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马上做出抉择,另一种则是选择的时机被一再的拖延下去。直面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自我如何快速做出选择,以及如何在客户的不确定性中帮助其快速抉择。碎片化思维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思维理念,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集中思考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深刻地影响用户和影响用户决策;它意味着企业或品牌必须将完整系统的品牌认知和营销信息,可以转化成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传播和植入,还要能够在用户的印象中重新组合起来。

 因此,我们需要强化自身的碎片化思维。思考如何能让消费者在碎片化时间来选择我们的内容,并且能让他快速喜欢上我们的碎片化内容,乃至我们的产品。同时要借助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和个性化服务来进一步覆盖甚至霸占消费者的碎片时间。

 思维模式的差异,他们就无法理解问题,无法明白将会得到的好处,更无法着手改变。什么是新传媒环境?从字意上解读,所谓的新传媒环境就是除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路牌到电子应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下的网站、微博、微信等,由改变了信息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的电子传播方式组成的传媒环境。

 什么是品牌?有人认为就是商品品质加市场服务,也有人认为品牌就是广告传播知名度,还有人说品牌就是忽悠用户的幌子。事实上,品牌本身的含义无关紧要,而了解品牌是如何形成的也许要实际一些。从品牌商诞生(名称),设计商标,对应产品或服务进行媒体推广告知,进而到销售,再到生产产品或服务,然后进行宣传和推广,继续产生销售如此循环。品牌最重要的就是宣传,但这理解的中国品牌仅仅只是表面,而深层的意识是要把品牌商的产品或服务销售到目标用户,从而转化成效益。说道底,品牌就是消费认知,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法从消费认知出发从而调整企业轨道的过程,最终得到的消费认知与企业目标一致的结果就是品牌。

 因为新传媒环境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商业现实中,而品牌又终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面对新传媒环境,中国品牌何去何从?第一,要认清新传媒环境,传媒的发展绝不会就此而终,未来的环境只会更加复杂和多元,但品牌要从多元的空间找到共性的原理。对于传媒的原理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传媒因人而变,人本如常。在人性的纬度里爱好、职业、性别、层次、文化、信仰等因素都将以扎堆、圈子的形式变现为群体。第二,认清自身品牌,群体效应的本质就是参与,想要塑造什么样的品牌,让什么样的人群参与,这就是所谓的品牌定位。而认清自身不仅仅只是定位,更重要的是品牌曾经有什么?现在有什么?将来会有什么?目标群体正在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喜欢什么?未来会变化什么?不是一味附和消费,而是让自己的最大能量与目标群体生活步伐一致。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于品质、品味、积极的追求是社会向上的必然,对于品牌这也是不变的通道。第三、合理运用新传媒,传媒就是加速沟通的最佳通道,而商业的本质就在与沟通。在新传媒环境下,每一个信息的来源都蕴藏着沟通的**,而沟通的内核就是让对方说。所以新环境下的传媒第一要求就是互动,互动的背后是良好的内心反应,这种反应正来源于体验。所以在新传媒环境下需要注意到,品牌沟通已经从平面转向立体,评价一个品牌的因素除了产品本身还会涉及文字内容、发布者个人等因素。品牌转化已经在走向个人化,未来的商业考验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品牌经营、管理、使用者的信誉。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一夜爆红的品牌时而有之,有人说互联网时代已经不需要品牌了,然而,互联网时代品牌刚刚开始,世界商业已经进入品牌时代,而传统的品牌理论也随之被颠覆,中国品牌在新传媒环境下的品牌思维应该保持与时俱进。

 可以看出呼声是表象,真实需求往往藏在背后

在汽车发明之前,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答案是一匹更快的马。用户要一个锤子去砸钉子,其实是他的椅子坏了。运营的核心价值是连接产品和用户,在两者间起到粘合和拉动的作用,使产品向期望的方向发展。运营是与用户接触最多的岗位,承担着收集用户需求的重任。但是,用户需求不等于产品需求。运营在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中,不能直接记录和传达用户「呼声」,而要进行分析、处理和转化,挖掘背后真正的需求,将用户呼声转化为产品需求。

 从人才类型来说,逻辑思维应该是产品和运营差别最大的地方。运营海阔天空发散着,怎么有趣怎么来;产品强调因果关系,更有条理。产品运营至少应该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用在目标拆解和问题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保证思路在正确的方向上,在开会或沟通讨论时,也会更顺畅和高效。凡是在开会时发散或答非所问的人,大多数情况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差。通过树形结构层层拆解,并说出每一个环节的关键点。

 DAU拆解为新增激活和留存。新增激活的来源可分为渠道合作、线上活动、线下地推等;而渠道又分为应用市场、合作换量等...在这个拆解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强的人会描述的很清晰,好像「金字塔」就在心中;逻辑思维差的人,会出现发散的情况,在说到某一点的时候会延伸到其他话题上,偏离了主线,而且也会有遗漏。另外,对方在列举每个环节的要点时,实际上大体的运营思路就出来了,也对运营业务能力做了考察。

 这里是指做项目决策时,具备成本控制和核算的意识,关注ROI。具体来说,就是在做运营决策之前,要计算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还要预估可获得的收益,从而判断做这件事是否值得。这点也是进阶运营的标志性能力,在百度的评级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这个要求。

 虚构一个案例用来表达观点。小王是负责对外合作的同事,有一天她开心的跑来说:搞到了《荒野猎人》发布会的5张门票,到时小李子也会到场呢!我们可以邀请核心用户参加,我还可以到现场做图文直播呢。其实我比她更喜欢小李子,但我还是冷静的问了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做什么?怎么用这个资源?预估能达到什么效果?小王看到我居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激动,自己也平静下来:我们策划一个活动就行,让用户关注和参与,申请资源位推广就OK啦。这个不难,我们之前做过很多次。听到这个回答,我意识到小王并没有考虑清楚,而且缺少成本意识。所以我打算帮她梳理一下思路,就比如,直播这种时效性内容并非我们所擅长,而且也不是稀缺资源。用户已经习惯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获取,所以之前尝试的效果都一般,在熟练运用这种成本思维之后,就不需要做这么细致的分析,很快就可以做出决策。但无论如何,这一定是分析问题的重要一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化思维是在产品设计时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对于产品运营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将运营手段融入到场景中,去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虚构一个案例。小王和她老婆去看《超能特工队》,照常的早到半个小时,取完票发现离进场还有半个小时,于是就在休息区坐等。正在小王无聊的刷朋友圈时,收到一个电影APP的PUSH,提醒他一会看的这部电影结尾有彩蛋,并且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背景。

这条内容「吓」到了小王,没想到这个APP居然这么贴心,再加上本来也是闲着等进场,所以就捧着手机完整的看完了这篇文章。在没有被剧透的情况下,了解到电影的看点,相当于提前做了准备功课。

 用户体验可不只局限在产品设计,而是贯穿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运营的很多细节也在拼体验,有的甚至可以影响最终效果。在运营的执行过程中,标题、配图、活动规则、沟通方式等,甚至每个字都关系到用户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脑爆时说的很精彩,但落地后的效果却很平淡,就是在执行环节出了问题,很多细节处理不当,负面效果累加后就影响了最终结果。

 以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产品里每个模块的流量、每个tab的点击率、每一步操作的折损,都是有具体数字的,至少知道是什么量级。就相当于把整个产品看成一个大水池,不仅知道里面一共有多少水,也知道每个小池子里有多少,还要知道从大池子流向小池子时会损失多少。

 运营同学可能更多关注用户、内容或活动本身,在这方面不够敏感。但产品运营需要具备这个思维方式。因为在日常分析数据和做决策时,流量思维就是判断的依据,用来做成本核算和效果预估,可以更好的把控最终结果。产品经理的思维是,遇到问题先看影响面,也就是量级和占比,以此来判断优先级。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服务大多数用户的原则。

 洞察需求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成本意识、场景化思维、用户体验意识、流量思维、服务大多数用户的原则、到了互联网行业,技术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一方面因为稀缺原因,互联网+使得技术与产品人才一下子变得非常紧缺,稀缺必然导致价值的提升。在传统行业,营销人才深受重视,往往因为传统行业非常重,在市场与运营方面,流量受限于渠道,营收受限于销售,使得依靠营销人才去开拓市场与销售至关重要;在产品与技术方面,产品周期漫长,技术含金量较低,通过产品和技术去撬动市场很难。于是乎,在传统行业,发展最顺利的往往是营销人才,许多传统行业的老总都是市场或销售出身的,一般是销售老总一把手,企划老总二把手,鲜有技术出身的老总。

 到了互联网行业,技术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一方面因为稀缺原因,互联网+使得技术与产品人才一下子变得非常紧缺,稀缺必然导致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技术的含金量正在大大提高,使得技术驱动市场成为可能,而市场传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口碑与事件加速了传播,渠道正在逐渐弱化,从而营销人的作用也在逐渐弱化。从传统营销到互联网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视传统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差异,是成为一名顶级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运营等同于产品运营> 再来一锅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