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农家子弟出身,28岁中进士,30岁升为翰林院检讨,37岁那年他连升四级,短短几年从一个农家书生封侯拜相,屡立军功,权倾天下,并且仍得善终,还能让子子孙孙都能获福。这个人的名字叫曾国藩,就连毛泽东都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他只服曾国藩这个老乡。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中国历史极少数能够参透大道的人之一,他身上一定深藏了很多玄机与秘密。
2019年9月3日,心和塾企业家湖南研学第一站,我们在曾国藩故居的参访和学习,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志典范,从一个资质普通的少年到儒学大师,晚清中兴的功臣,几乎称得上是一个完人。曾国藩的逆袭不是没有道理的,并非因为运气好,也不是因为出生显赫,相信通过此次学习大家一定会对曾国藩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知。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一曰身勤,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里有家风家训后代就会发扬光大。我们要了解曾国藩就要了解他的经历,曾国藩从小就读这些关于的传统文化的书籍,形成了那个时代自己独立的人格。他的思想的形成跟湖南文化是有关系的,他写的很多东西都是关于这些文化的,我们要学习他就要从他的为人处世找根。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李鸿章的启蒙老师,他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当时政局动荡,当时清朝基本当官的都是满人、外族。在内忧外患之下,满人为了让自己权力更好的实现,就扶持汉人,曾国藩这时候就把握住了这个转折点。他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出生;第二次转折是考试,即努力;世界上有10%的人不用教自己成才,10%的人怎么教都没用,剩下80%的人只要教一下就能变好,不教就会变差,所以教育主要针对这部分的人。
父母的见识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里的环境对孩子影响很重要。曾国藩把握住了人生第二个改变命运的时刻,就是努力。但是第三次转折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老师,他接下来做官之所以平步青云,这背后支持他的力量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的老师穆彰阿,给予了曾国藩很多的帮助。
我遇到很多企业家不是跌倒在第一次创业,而是跌倒在第一次创业成功之后。本来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抱负,但是有些人眼界只限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曾国藩的很多决定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曾国藩把他的老师穆彰阿看成他人生中的贵人,曾国藩考进士考了三次,在进京赶考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老师很欣赏曾国藩,曾国藩有一颗敬畏之心,对老师格外尊重,曾国藩对人做到极致,老师穆彰阿就看重了这点,继而提拔他。
别人投机取巧,曾国藩踏踏实实。没有贵人给予帮助,再大的才能也没有用,我们要在这方面做好,也要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好,用心待人,懂得感恩,这也是孩子以后飞黄腾达的潜规则,老师喜欢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的学生。从曾国藩身上要学习这点,曾国藩这种品质也是从儒家思想领悟的。1853年穆彰阿临死前写了一幅字送给曾国藩:“好汉打落牙和血吞”。因为曾国藩的主敬之心,老师也愿意真心教他,所以他把老师身上好的东西都学到了。
曾国藩:自身条件差,出身差,性格差。但是他28岁中进士,进翰林,十年七迁;是第一个向美国派出留学生的大臣;第一个从美国引进技术简称现代军工业的大臣。为什么要向曾国藩学习?明清以来有两大圣人,王阳明,曾国藩。王阳明难学,因为聪明绝顶,做什么成什么,一般人学不来;但曾国藩不一样,天资平庸,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从一个笨人变成名人。
想成大事业的人要向曾国藩学习,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曾国藩是一股清流,学习他的行事为人拙诚;领导者要向曾国藩学习,他懂得用人、成就别人,用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中年人要学习曾国藩,他最大的进步在43岁。富不过三代,曾国藩家族颠覆了这句话,历经百年长盛不衰,自有一套了不得的家教方法。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你跟他讲他听了,但是他不是一下子马上可以做到,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把老师说的话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曾国藩的东西很多,你能把其中的一个两个拿来当做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这就是你的座右铭,这就是你的人生方向。
我们要坚持读书,不断感悟,做一个有善念的人。演说是一种能量的传递。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能量能不能释放出去,能不能要用你的能量感召别人。一个天资聪慧的人没有把聪明用在正确的地方,这个就是方向性的错误。好好努力,做好你的当下,无论当下你们是怎样的一个境地,做好自己,会有你生命当中最好的人来到你身边。
想知道更多曾国藩成功的秘诀吗?跟随孙键老师来一次湖南研学之旅,让你收获更多,报名请关注“心和领袖演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