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一需要被阻止,至少需要被暂时悬置的,就是“科学知识”!
出现成熟科学知识的课堂,一般不是我们理想意义上的好的科学课!
任何一个被轻易抛出来的科学概念,都会成为中止学生成为探究者的“终结者”。(干)
(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知识有那么重要吗?语文知识该从什么途径,怎样的面貌进入学生思想意识中呢?概而言之,语文知识是研究者从言语现象中归纳出的规律性知识。当然,这里也有为方便教学而特设的一些知识。比如说,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文知识,记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小说知识,很容易。但真正理解,真正会写好记叙文、小说,则是另一回事。我想:举三反一这个语言学习原则要遵循;让学生发现语文知识,回归探索发现之路;读写能力是牛鼻子,非大量训练而不可得。最妙的境界,就是当学生手劲烂熟,欲破未明之时,教师稍加点拨,语文知识便应运而生了。不突兀,不凝滞,顺势而为,生逢其时。)
2.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问题孩子?因为你的经历中没有类似问题,或者是你已经完全被自己抑制着,一直遗忘了,那你就不能够理解他们。而当你不能理解他们的时候,你就不能够用同情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你会采用什么的方式?只能是心灵外面的技术和方法。于是危险就出现了,因为很可能你下的药是错的,因为你的诊断本身就是不对的!(干)
(少年鄙夷顽童的天真,青春鄙夷少年的梦幻,中年鄙夷青春的激情,老年鄙夷中年的进取。过了那个人生阶段,我们就不认账了,就习惯于说三道四了。尊重自己的过往吧,请善待成长中的他者。理解他,宽容他,爱抚他,激励他;而非诅咒,抑或拔苗助长。)
3.“必须做到立刻就完美!”提这样要求的人是不相信岁月——他不相信种子,更不相信岁月!他只相信什么灵丹妙药,一剂下来,病全好了。
他不相信真正的教育都是漫长的自我教育,不相信生命的奇迹都发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干)
(去年暑假,承蒙爱徒的妈妈推荐,一位初中学生的家长咨询。上来就问:你的课程要学多长时间?全部学完能达到多少分?当时我尴尬至极,说了些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话,不记得了。过后,我先是无地自容—干课外辅导教语文10年了,竟然没形成一套课程,真是瞎忙活呀;后来又再三反思,不对呀,我逐渐形成了课程理念与体系,只不过一直在迭代进化,没有僵住而已。这位家长可能以学校规范化教材为参照,来鉴定我。可我不想省劲,沿袭旧有。我喜欢开创、探索,喜欢更高更强。)
4.因为不是一本孩子看得懂的书,不是一本挑战他兴趣的书,孩子会去读吗?他不会主动去的:太容易了,没趣;太难的,不敢。读不懂是浪费时间,没兴趣的就很勉强。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的任务是啥?就是让我们所教的知识和学生建立生命间相互理解的关系。对孩子来说,理解的困难源于背景不一样,没有足够的共同背景,孩子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有困难和障碍。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做两件事情:一,如何帮他把背景填充起来;二,这个新事物,如何以一种新颖的姿态直接出现在生命面前,就像是戏剧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紧紧把你的心抓住一样。
每一次教学,每一堂课都应该像一部戏剧。教学就应该是一个戏剧,而里面关键处出场的就是问题,问题就是好奇心的诱导者,当它出场的时候,就意味着主角将要来临!(干)
(我的语文课,单说学文言文,我打破了小语文教学的禁忌,不时地和学生们一起看古今地图,不时地和学生认识一下相关人物的生平事略,不时地联想想像文中略去的情节或者彼时彼地的更丰满的细节,所以学生们爱学文言文。虽是古人古事,但历历如在眼前,且古今融通,推人及己,常有所悟。)
5.生命是一片田野,不长庄稼,必生野草。(魏)
(如果感觉过得有些乱,有些低级趣味,那就多干些正事,让庄稼旺盛起来吧。比如试一把今天不碰手机;比如读一本久欲读未打开的书;比如在下意识地开电视时,暂停三秒,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比看电视更好一点的选择—-听音频或者翻一下书;比如躺在床上,下意识地翻微信时,自我设限只看五分钟,然后看书。)
6.确保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做最有价值的事情。(魏)
(先专注于正事,然后放松消遣。而不是倒过来。说是消遣,也累啊。消遣够了,干正事的士气也耗散了。)
7.简言之,我们要把对传统文化的复古诉求,更换为复兴诉求,要把对传统文化的怀旧诉求,更换为本源诉求。(干)
(复兴,使之活,使其精神内核复活,活在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本源,不同于今不如昔的悲情怀旧,是认祖归宗,是承继而不迷信,是发扬而不自矜。)
8.我们拒绝死记硬背——任何领域的死记硬背,即使不能透彻理解,但至少我们能够做到兴发感动,在兴发感动的基础上,再有选择地熟读成诵。(干)
(背诵诗文精华,确是积累语言的不二法宝。但背诵应该是熟读成诵的自然而然,而非被迫与强制。最糟糕的背诵,就是对诗文内涵感情毫无知觉地机械背诵。有人说,背多了,就有感觉了。的确,对于灵性未泯的孩子来说,有这种可能。但是,别忘了,就像吃饭一样,吃多了,也会反胃,会呕吐的。连一点点兴发感动都没有,背诵就是牛不喝水强按头。真正的高手,善于将诗文意义之流引向学生当下的心田,诗文成了学生精神之树上的一枝,背诵就成了“义若出于我心,言若出于我口”的鲜活了。)
9.百花还未开尽,梅花、樱花、杏花就已经在纷纷飘零,最动人心弦的落花课程开始了——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生命比喻成花,它的期待、孕育、含苞、绽放、凋零,就是生命周期性的期待、孕育、含苞、绽放、凋零,所以,穿越了落花课程之后,这些四年级的孩子的心灵,便真真切切地变得敏感起来——对万物,对自己。(干)
(语感,说到底,便是心灵敏感。不蒙尘垢,不生锈斑。向善,向上。灵性未泯,活力依然。对此戕害莫大的,便是语言次品,垃圾。课本上有,不多;试卷上有—阅读题选文,比比皆是。)
10.伟大的人物总要有些偏执,有些火气,会哭,会怒,会做梦,会说笑话,会有时说出幼稚而可笑的话,会有破绽,会不合逻辑,总之,须有点人性,是一个活人——生命的根底终于是有烟,有雾,有泥土气的!(李长之《孔子的故事》)
(人之可爱,在于棱角分明,在于有信仰,有持守;而非浑圆光滑,伪饰无柄。)
11.人不只是一个衣服包裹下的个体,人是他的责任、网络、因缘世界。(干)
(责任与担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2.大热天,暑假课程备课启动。开读李长之《孔子的故事》。感觉触点多多。应该感谢得到,跟随何帆老师,跟随罗胖,不知不觉间吸收了很多东西,认知维度有所开拓。
坚持久了,改变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