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17年11月20日—21日,有幸参加了在南京雨花台中学承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办的《全国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不论是讲座还是示范课,还是亮点多多。上午第一场是詹丹教授讲座。听完,受益匪浅,给了我很大启发,现将要点整理如下:
一:问题提出
先从两道高考题引出。
(1)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考试中心给的参考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詹教授指出答案的不妥,把“窗子”和“墙”混淆了,“墙”才是限制和隔膜,而文中的“窗子”是以为可以和外界沟通进入幻觉的一种语境。窗子的功能,一是交流和沟通,一是隔绝。教授从文本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说明了这一点,确实让人信服。而高考命题者显然忽略了窗子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2)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26.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考试中心给的答案:第一段中作者用“高峰瀑泉”比喻林和靖,“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一句,由远及近,对喻体进行铺陈描绘,写出给人的美好感受,表现了林和靖品格的高尚明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詹丹教授指出了答案的笼统不具体,没有把三层递进的关系予以表明。散文中艺术手法的效果应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内容上:客观特征和主观态度;形式上,喻体的巧妙和喻体本体的跳跃逻辑。
高考试题答案的拟定,体现了命题者对散文解读的不精准,而高考题对于整个高中的教学影响巨大,所以詹教授选择了高考题作为这个引子,这两个引子确实激起了在座老师的兴趣。接着,詹教授又开始谈了因为对散文误读而产生的一些教学和教材问题。
⑴教学问题
举了两个因为教师没有对文本解析正确或者深入,而在课堂上“以其昏昏使人更昏昏”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
老师在上课时对“闯”“袭”两字用法简单说成,“闯”香气扑面,“袭”声音之细,反衬写感官好,心情很好。这个解释纯粹就是没有对这个散文读懂所致。
还有《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有一个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写一个墓志铭。这个作业的布置也反应了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误读。
⑵教材问题
詹丹教授指出,林庚《说木叶》中出现的观点有待商榷。树是动词也可是名词,木是名词,古人用木替代树,很大部分是怕用树当名词时容易让人混淆。
接下来,詹教授讲了解读散文的六个角度:
①“散”与“不散”的问题
以《想北平》《荷塘月色》为例,来说明物像的碎片化,和折射出的作者的内在情感。
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有趣味。詹教授在教学时,一个女生的家长打电话询问说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了,她女儿和同学通电话,一口气打了四五个小时,内容琐碎凌乱都是平常话题,光吃饭了没有都说了很多次。
詹教授说到,学生家长其实不知道她女儿谈恋爱了,那些琐碎的话其实就一个意思,就是,我爱你! “吃饭了没有”是我爱你!“天气凉了”是我爱你!“你饿不饿”是我爱你……
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散文中语言描写之物和内在情感的关系。
②语言与内容的问题
举了《记念刘和珍君》开头的例子。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在开头平常的用词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如第二个长句,如“中华民国”“国立”等用语的选择等等。无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③作者和读者
重点阐述了文章中作者的读者意识
④修辞的作用
举了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第一段的闲笔的作用。自我讽刺和嘲弄的作用。
而且把散文做了分类,分为说理文(功能是阐明事理)和议论文(议论事理)如果不去区分二者区别,势必误导误判对文本的解读。如《拿来主义》就是阐明事理的说理文。
⑤文化与传统
分别举了《论雷峰塔的倒掉》来说明民间的智慧。《师说》中的儒家经学。《项脊轩志》里物理空间和情感空间的毁坏和修理。
另外谈及了“采莲”和“观莲”的文化传统。采莲——男欢女爱。观莲——洗涤情感。
⑥概念与逻辑
《赤壁赋》中肉体无限,灵魂无限,感官享受无限,来解读此文的文理。
接着,詹教授对散文教学提了几点建议:
①回到具体
文学是具体而不是概括
②回到整体
③回到语言
④回到语境
文本(上下文)情境(生活状况)背景(社会历史)
最后,詹丹教授推荐了几本书。钱理群《名作重读》伊格尔顿《如何阅读文学》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整个讲座听下来,真的如沐春风,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学术的深刻和美好。很多人说这对教学没什么用,我不认为,我觉得,这种学术的深刻和美好无论在高考应试上还是平时上课教研上,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至少极大地激起了我对文本解读理论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