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169】知礼识大体,拿捏如薄纸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是陈国。司败是官名,就是司寇,掌管刑狱的。司寇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鲁昭公是鲁国的当朝国君。当时,鲁国是君若臣强,朝政实则是被三家权臣把控,也即仲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司寇这样问,就想试探下孔子怎么回答。孔子直接回答:“知礼。”然后,就回来了。

       司寇就招呼孔子弟子巫马期,向他一作揖,请他上前来,且说:“我听说你老师是君子,而君子也会偏袒私欲吗?”鲁昭公娶了吴国女子,为同姓,叫吴孟子。这样都叫知礼,那谁还不知道礼呢?

       吴国最早是由周文王的两个伯父泰伯和仲雍所创建。因为当时两位伯父没成家,周文王的父亲季氏是老三,生了儿子昌,文王的爷爷周太王就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就想传位给季氏。两个伯父也没有争权,而是跑到很远的地方组织当地的野人组织建立了吴国。鲁国的创立者是周公,武王的弟弟。因此,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就等于娶了同姓,都姓姬。按照周礼,同姓不通婚,因此,也有了司寇的质疑,故意问孔子。

       巫马期回来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我的荣幸啊,我犯了错,别人肯定知道,并且指出来。”孔子遵循周礼,但是在这件事上的偏袒肯定说不过去,但是他又不能直接在别国批评国君,内心知道有错,回来也承认了,只是没当面承认而已,这种差别就好比一层窗户纸。大家只是碍于各种约束,没有捅破。如果孔子就在现场大加批评鲁昭公,那是对自己国君无礼。如果孔子知道自己有错,还不承认,那就是对自己一直推崇的周礼的违背。这就是孔子的抉择,宁愿在小礼上违心,但绝不在大礼上违背,可见,礼的拿捏尺度就在这层窗户纸那么薄。

       孔子所碰到的事情很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在外面,别人可能会问你们的老师怎么样?如果以前师生之间有过不愉快,于是就大加鞭挞,那么这就是不懂得尊师重道。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经常把人做绝对的分类,非善即恶,实则是有失公允的。大恶人可能也有恻隐之心;大善人,也有失当之处。我们要分开来看,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精细度。如果只是情绪管控理性,缺乏理念的逻辑自洽而粗糙行事,那我们的成色还得进一步提炼。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169】知礼识大体,拿捏如薄纸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169】知礼识大体,拿捏如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