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用功,怎么可能学得下去?

0.

绝大多数学习瘫痪,和懒无关,恰恰是因为太勤奋——吃太少,睡太少,休息太少,而学得太多
——艾顿·诺胡,著名心理学家,博弈论、行为决策学专家

1.

为什么学不下去呢?我们从学习过程做个简单直观的归类:

  • 没开始前不想开始
  • 开始学了不想继续
  • 最后一个比较反常识:继续学了不想停止

三个表层原因,单一或结合,导致了学不下去。但为什么呢?

2.

回答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个作息表:

  • 每天一学习就容易困
  • 去到自习室学习一坐一上午不挪窝
  • 按点照例只吃三顿饭
  • 任务全部往多了排,能排 300 生词,绝不只排 250 个
  • 只要有余力就一股脑往下学,直到满脑疲惫,才肯结束一天日程

如果你有学不下去的头疼,又恰巧中了上面任意一两条,那我们可以来唠唠了。

容易困不讲,说说坐一上午不挪窝。思考会耗费巨大精力,大脑只占体重 2%,需要人体 25% 的氧气供给。在这个前提下,一坐两三个小时不挪窝,有什么缺点呢?一是思维精力得不到恢复,影响思维判断,影响效率;二是如果在集中攻克难题,颗粒无收的概率远大过盆满钵满;三是人的注意力能保持集中的时长是非常有限的,感到疲惫的时候尤其容易分心,而如今人手一机,分心容易,拉回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些理念,《刻意练习》(Peak),《学习之道》(A Mind for Numbers),《精力管理》(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等书中都多次提及。简言之,连续 2-3 小时光学习不休息,疲劳会不断累加,效果会持续跳水

至于一天只按点吃三顿,上一段的数据已经从侧面说明,用脑学习,本身就是个耗能大户。但是,如果能量来源仅仅是三顿正餐的话……按《精力管理》一书所说,即使能量最丰富的食物,也不足以支持 4 到 8 小时的高效表现,而这是我们许多人两餐间隔时间,一天吃 5-6 餐低热量而高营养的食物,才能够供应稳定的能量。如果这还不够形象,换个角度想想:你在哪里见过油箱空荡荡却跑的飞快的车呢?

你这么用功,怎么可能学得下去?_第1张图片

如果按第四点来,任务排满,最直接的结果是,执行成本蹿升,完成难度猛增。面对这样一张任务表,大脑的认知负荷不是一般的大,因此它一般会有个比较直截了当的应激选择:罢工,俗称拖延症。另一方面,执行成本大体现在完成计划所需时间较长,精力预算较大,加之认知负荷所带来的不必要拖延,进一步导致任务量越排越多,完成量越做越少。而每天都完不成,会对个人任务系统造成累加伤害,会有不必要的自我损耗,大脑始终等不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日积月累,学习便成了件徒增痛苦的事。

于是,当你一想起学习这事儿,浮现的满是困饿累,满是整个脑子跟条拧干了水的毛巾一样,整个人都脱水了的感觉——最过分的是都这么辛苦了,竟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你说说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谁愿意干呢?

3.

所以,要解决学不下去,可以反其道来明确几条具体的原则。

原则一:保证 7 小时以上的睡眠。犯困既谋杀效率,又白占休息时间,换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说法,犯困学习基本等于占坑便秘,痛苦加倍而成果趋零。

原则二:严格按番茄工作法节奏。每 25 分钟放空五分钟,既能保证思维和精力有回复时间,又能在「发散模式」和「集中模式」及时切换,收获更多思考成果。在《论绘画》中,达·芬奇也曾写道,时不时离开工作放松一下,是个非常好的习惯,当你回到工作时,做出的判断会更准确,而持续工作会降低你的判断力。

原则三:按时加餐。在两餐间隙补充能量,推荐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升糖指数是用来测量糖分从食物进入血液的速度,《精力管理》一书中强调,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非常重要。缓慢释放的糖分能够提供更稳定的精力,一顿低升糖指数的早餐可以提供高效持久的精力,而加餐时吃一顿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三十分钟后,精力水平就会显著下降。典型的低升糖指数食物有苹果,核桃,原味酸奶等,高升糖的则有西瓜,威化饼,炸薯条等,余不一一。

你这么用功,怎么可能学得下去?_第2张图片

原则四:排任务以「少得可怜」为铁则。坚决最小化任务成本,坚决降低认知负荷,坚决抵制「再排满一点」的贪婪。因为这是才最划得来的选择,算比账就知道了:毫不费力的每天背 50 生词,一年下来刨掉零头,也能来个 50 乘以 300,15,000 个,多少人的词汇量到这个数了?当然,举「背单词」的例子,纯粹是为了便宜起见,我并不赞同背单词学英语,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你已经在 TestYourVocab 测到了这个数,可以来找我唠唠词汇进阶。

原则五:学不下去时坚决不停,学有余力时坚决要停。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即我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主要由高峰(peak)和结尾(end)两个因素决定。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你的体验是愉悦的,那么你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而过程中好坏体验的比重和长短,则对我们的记忆几乎没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一场一小时的音乐会,前 55 分钟优美绕梁,你听得如痴如醉,但如果最后五分钟,突然乐器出了问题,满场刺耳的杂音,哪怕只有五分钟,日后你回想起这场音乐会,心里想起的声音恐怕多半是:

真是见了鬼了我的老伙计。

道理是一样的,当你每天都学到累得跟什么似的才停,你脑子里对学习这事儿的印象,多半就是个大写的苦字。那不想学不怪你,这么苦的事,正常人都不想啊。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用好峰终定律,每天都来一个愉快的结尾,当你回想起自己的走过的两百五十里漫漫征程,可能就会抚髯噙笑,慨叹一声:

老话怎么说来着?只有学习能使我快乐啊!

4.

最后再强调一下原则五,这条技巧看似反常识,实则跨界通用。比如,海明威曾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透露自己的写作习惯:

写好的部分通读一下,以便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写什么,写到自己还有元气、知道下面该怎么写的时候停笔,第二天再去碰它。

这算是大作家知名的习惯了。诚然,感觉良好时搁笔,第二天接着写,很容易重新进入状态;状态差的时候则不能停笔,否则一停就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同理,「写到自己还有元气、知道下面该怎么写的时候停笔」——不要学到累炸了才停,在行有余力时就控制自己停下来,在感觉根本停不下来的时候停下来。「写好的部分通读一下」——结束学习了,回顾回顾今天都做成了什么事。「以便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琢磨琢磨明天的安排,放在脑子里预热。琢磨着琢磨着,你会发现,你竟然开始心心念念明天的到来了。

5.

对了,艾顿·诺胡是我诌的,「I don’t know who」的本地化。
谢谢你笑,欢迎来玩。

你这么用功,怎么可能学得下去?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这么用功,怎么可能学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