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遇  见

今天的微信朋友圈确定是要被余光中和他的《乡愁》刷屏了。我看到第一条相关的消息,就像是我们平日里发的文字朋友圈一样,需点开才能看到的,但只露出来的一行“诗人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与世长辞……”先是一愣,再是点开消息后《联合报》记着徐如宜的报道,繁体字,言简意赅地讲述了余光中先生生命最后时刻的故事。最后一句“余光中过世,亲友都很哀恸”,这样一位牵动了无数人“乡愁”的诗人的离世,如何不让人哀恸!

或许这样一种方式的别离,会让人更感念那些与《乡愁》有关的遇见。

三年前的冬天,我去陕师大给一个从西藏班的老师上课,老师们就提出要来听校听我的课,被我婉拒了。一方面,需要协调各方协调;另一方面,我带初三毕业班,精力本就有限,哪有时间和功夫再打磨一堂精品课呢。机缘巧合的是,这个藏族班需要到不同的学校听课,而我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安排上了《乡愁》这一课,当他们齐刷刷坐在录课教室的时候,心里真是无限感慨呢!仿佛这《乡愁》就像一根丝线,冥冥中牵系着我们,让我们再一次遇见。

那天上课,我穿了一件黑色的大衣,早早来到录播教室。袁莉老师帮我开机器,准备翻页笔。看我紧张,还不停宽慰我。当时的录播教室前还是黑板,从监控设备里看到我的形象,袁老师特意把她的一条红色围巾搭在我的脖子上,说这样颜色好看。的确,从后来的录像看,这条大红色的围巾的确为这节观摩课增色不少。说也奇怪,戴上那条围巾后,我就不再紧张了。那节课现在回想起来,课前准备的东西更多了一些,学生和我都被束缚住了手脚,但每一个孩子都在努力地融入、朗读、展示、修改,不单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孩子们仿写的诗,我现在还留存着,那也是我成长的印记。

生命中总有那么些遇见,让人温暖,尽管有的人来了又走,匆匆而过,但那些与遇见有关的温存一直都在。

前几日,收到语文报社王编辑的短信:请问您之前是不是参与了《名师语文课》一书的编写?我当即回复了:请问是哪本书呢?因为心中也颇纳闷,自己与名师还远着呢!王编辑又解释说:您在书中写的是《乡愁》一课。

哦,又是《乡愁》!这完全得益于田玲老师推荐与帮助,否则哪来的关于乡愁的文章呢?记得正是假期里悠哉游哉的日子,这个约稿就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和安排。课堂实录,学生习作,内容反思,录像片段……流程繁琐,过程复杂,时间紧迫。一点点整理,一点点补充,一点点完善,最后曹公奇老师还专门为我写了课评。当书稿顺利完成的时候,我也是长长舒了一口气。

现在回想起来,若不是这样的遇见,我的《乡愁》或许只是一节教案,一堂录像课而已,它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上万字的书稿,也无论如何凝聚不起那么多人的期待与厚望。

的确,遇见了《乡愁》,我便遇见了许多美好的人与事,感念,感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