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杭州朋友来成都旅行,她是国内资深的博物馆研究专家,目的地是位于广汉的三星堆。从读书到工作,我在成都也度过了十七个年头,可是离成都并不遥远的三星堆,竟从来没有去过。这次赶上这个机会,一起去看看。
三星堆里的青铜面具非常奇特,那样子与传统的人物面像差异很大,整体的造型夸张,别有一番味道。最为突出的是,那一双双夸张与努力睁着的巨大眼睛,还真应了很多人开玩笑的调侃:“三星堆的人物面具,应该是外星人吧。”
看起来,还真如天外来客一般。感念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三星堆代表的历史成就与社会地位实属第一。
看着那一双双奇特的眼睛,有些甚至是突出的眼球,要爆出眼眶的样子,无声诉说着内心的渴望。
我不由心生感念,看到相对闭塞的盆地环境中,这样神奇又超前的设计,突出的双眼,不也意味着人这一生需要睁开眼睛去看世界?也许对自然的敬畏,从那一刻,就深深地烙印在当时人们的心里。
02
也许正是这种强调突出的五官设计,人类更需要多看、多听才是正确的打开模式,就连意念中外星人也不过如此,古人的智慧果然是卓越超群。
我也参观过不少国内的博物馆,最后发现,现在流传下来最为精致的器物与人像,很多时候是与祭祀有关。
以前不能理解,难道这些人会把祭祀神灵这件事看成比自己的吃喝拉撒还重要的一件事?
直到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看到非常明确的解释从古至今人怕孤独,喜欢群居,喜欢集体共同抵御自然的风险的讲述。
尤其是古人风餐露宿,外部环境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在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的收成与饥饱直接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祭祀朝拜是人获得安全感与幸福感,将自己的生存希望交付给自然的过程。
祭祀这件事,就是具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的大事。也正是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真正的让人有所畏惧,渴望长生并祈求来世重生时自己被自然善待,是人对这个世界依依不舍且祈求子孙繁衍生息的象征。
03
我突然感受到这种重视仪式感的背后,既藏着人类一种真切的无力感,又怀着对一个未知的世界的畏惧与不安。
我们终究是渺小又孤单的。
不只是在三星堆,其实在埃及,到处林立的金字塔,不也是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在考虑长远规划,思考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如何安放自我与转世,那些金字塔就是最好的明证。
原来人的一生,最应该具有仪式感的事,竟是对死亡的告别。
以前我以为对待家中已故的亲人,逢年过节时内心里想念他们就足够了,爱和想念应该藏在内心不被知晓,那时的我总觉得看到别人把葬礼这件事,弄得兴师动众,感觉不过是为了给活人看,为了自己的面子好看。
随着年纪增长,慢慢理解了这背后藏着的深意,这种仪式感就是送行先走一步的亲人时,力所能及的一份安慰。
想起路内的《慈悲》里,女主角玉生对丈夫水生说:“爸爸说过,穷人没有读过书,文化够不上,但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死了也要有死了的样子。穷人也要死的体面。子孙要让先人体面的呆在阴间,这就是家教。”水生说:“爸爸讲的有道理。”
04
我也想起梅子涵老师在《春天》为那些已故亲人送行的情景。
当他紧紧抱着装着外婆的“小匣子”,心中也与生前的外婆一直对话,觉得这样能够驱散阴间的寒冷,多带给外婆一些温暖。
人这一生,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我们才会无比渴望未知的一切,渴望用一种仪式感去固化自己的希望。
这种仪式感本身是人心有所寄托、人性有所畏惧,努力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构建今生和来生通道。
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到最后可能真的会失去生活的信仰,无所畏惧的人最终会活得更加虚幻。
尤其是当一个人看见更大的世界后,终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当与一群人在一起共处时,可能会减少孤独,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
早在数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里,三星堆时期的蜀人就用自己的方式抱团取暖,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
在我们心中,也应该保持一种对自己及生活的纯粹热爱,才可以卑微却又无比坚定的去履行生活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正因我们还如此卑微,才更应该与风雨并肩而立,成为像自然一样结实,拥有一个既有畏惧之心又能安放于现世的灵魂。
这种畏惧,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的生活,真正为自己负责,过好这短短的一生。
人生在世,应该有所畏惧。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