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官方网络展映平台爱奇艺联合主办“春季在线影”展即将正式上线。
此次北影节X爱奇艺“春季在线影”为期五天,由陈凯歌、谭卓,佟大为三位担纲特邀策展人,分为“浪潮上岸”、“热带季风”、“女性瞬间”、“光影书写”、“音浪狂想”五个展映单元,推出由32部影片组成的节目单。
其中全新上线影片5部,由去年颁奖季大热《婚姻故事》和女性话题之作《爆炸新闻》分别作为开闭幕影片并同步推出观影活动。
自全世界电影行业因为疫情陷入休眠期以来,大小线上观影活动层出不穷。
纽约翠贝卡电影节和Youtube协作发起的We Are One全球电影节一经公布便让人眼前一亮,先后已经有20多家由于疫情被迫取消或者延期的海外电影节,宣布参与这个全球线上电影节活动的策划和放映。
而原定于4月中下旬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每年国内第一个大型电影活动,也在宣布实体电影节延期之后,赶上春天的尾巴,率先推出了线上展映。
这个线上展映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从形式和规模上来说都有一定分量,对比此前多见的单片在线观影活动,“春季在线影展”确实称得上是2020年国内第一个大型线上观影活动。
其次,这几乎是国内第一个考虑了档期的线上影展——五一小长假,无论是否抢到了独播影片的观影机会,都可以参考电影节的片单,继续宅在家观影。
五部线上首发的新片,虽然数量不多而且对很多观众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是作为市场真空许久之后少见的正式“首映”影片,这个“新”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除了规模、档期和新片,“春季影展”因其自身带有的“官方”属性,或许能够给翘首期盼电影节的观众和正在苏醒之中的电影行业一剂强心针,一些新希望。
2020年迎来十岁生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自创立之初,当中的展映单元就是备受关注的重磅环节,多年来服务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影迷,逐渐辐射其他城市。然而北影节也一直没有办法突破地域的局限,即便是北京市区内也有着合作电影院分布不平均的状况。
如今,线上影展让电影节的能量和热情搭载着互联网进一步扩散,无论远近现在都是零距离,是电影节突破其城市电影节身份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北影节“春季影展”对选片显然基于爱奇艺平台自身强大的片库,但同时也能看到国内版权方的支持和参与,这对国内电影版权交易有一定促进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春潮》《一百零八》两部华语影片,它们选择了以这样的形式面对广大观众,勇气可嘉。
尤其大家要知道,它们这时选择在网上亮相,产业宣传意义远大于观摩意义——作为未来将会线下公映的作品,这几乎就是2020年新片开启“复工复产”的潜在信号。
我看不少影迷在看到片单后,开玩笑说:“这种线上影展有何难,我家硬盘里下载的片子天天可以做电影节。”
话说的虽然没错,但反过来想,你再怎么做,私人观影也无法产生产业意义和行业信号意义。新片终于不在硬盘里独自沉默,而是在合作之中来到了观众面前,这才是电影真正的春天。
其实,国内电影节和网络平台的合作已经有多年历史。
2014年,上影节与爱奇艺合作推出4K修复版《舞台姐妹》在线首映;2019年,爱奇艺影业投资修复的《护士日记》《三毛流浪记》也在上影节举办线下放映活动;2019年,北影节举办期间和爱奇艺联手打造了在线影展并主办互联网电影主题论坛,爱奇艺平台同时采访报道了电影节相关内容。
可以说流媒体平台与国内电影节已经在单部影片上线、单元节目推出、论坛和媒体等多个面向上磨合了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
而这次北影节“春季在线影展”,就是一个阶段性的综合产物。
观察此次在线影展,我们能够看到国内当下电影+流媒体大致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与此同时,也注意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在线上营造看电影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大家表达对实体电影院观影无尽的思念的时候最常提起的一个词。在北影节宣布线上影展的消息下面多见“在线电影节怎么抢票?”的评论,可见大家对看电影怀念涵盖了参与电影节活动的方方面面。
这种限制人数观看的抢票模式,在影迷群体中产生了争议。以我的同理心看来,重要的还不在于要“模拟”线下,而是如上面已经提及的:宣传新片的产业价值,或许更大于此时带给影迷的观摩意义。我们可以联想到,任何国际电影节对于新片的展示都是有限的几场,它只是为卖片宣传服务,戛纳甚至不向观众开放——电影节的本质实际上仍是促进产业,而非完全服务普通影迷。
即便如此,此次影展首发新片的1万张观摩卡,其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电影节任何一部新片的观影人次,而观众却抱怨远远不够,仍需费力抢票——这真是线上电影节甜蜜的烦恼。
不过,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讨论“春季在线影展”在打造观影仪式感的潜力和空间。比如扫码领取电子纪念票根/观影邀请函、通过在线小程序挑选座位、映前映后嘉宾讲解和交流等等——这些对线下观影程序的忠实虚拟模仿,或许能够更对影迷的胃口。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熟悉的线上流媒体观看礼节是什么样的呢?分辨率的高低、会员与否、倍速、弹幕、循环、连刷、特效字幕,甚至是互动性观影,随时开始、随时暂停,不受时间和终端的限制,便捷的分享……
我们可以想像,当电影节独播影片的上万张观影券被秒杀,当电影节的logo在屏幕亮起,当你看到同时在线观看的观众成百上千,多少还是能找到一些过“节”的感觉的。
而这种“节”的感受,或许已经是以上多种操作行为和体验的复合叠加。
于是,我们进一步要问,线上观影/电影节继续进化下去,是否会发展出一种特殊的观影“仪式感”呢?倘若真的有那么一天,互联网电影或许能酝酿出全新的吸引力。
其次是线上电影节如何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
当一个电影节全部或者部分移师互联网,它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是否会得到延续抑或是进化呢?
与电影人和艺术家的面对面放映交流活动通常也被视作打造“仪式感”的重要手段。而这些交流活动本身作为电影节节目编排的一部分,同时指向电影节的定位和特色。
比如,强调首映宣传的电影节通常会迎来卡司耀眼的电影主创团队和影迷做见面会,重视艺术创作的电影节会请新老电影作者做长时间的大师班和恳谈会,有些以经典修复影片为主打的电影节会请到专业技术人员和影评人为每一场电影做映前导赏等等。
当互联网打破地域的局限,一定程度放开展映的影片数量和观众数量限制,规模相当的电影节彼此之间又该如何做出独属于自己的特色节目呢?
以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例,依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往年北影节都在国产经典影片上呈现相当体量的选片策划,其中更不乏京味儿十足的影片,同时举办一定规模的大师班和学术讲座。
当电影节上线,这些特色活动是否会在选片策划中获得延续,又是否会针对互联网做出变化,是未来值得观察的方向。
第三是选片多样化问题。
线下必要的操作程序和成本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影节规模和选片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部影片从选片到放映中间涉及到放映介质的运输、进出口、嘉宾接待、翻译、现场人员、安保,放映成本等多方面的支出。
疫情已经将全球电影节和电影市场的周期表彻底打乱,过去因为档期而丧失实效性、因为地域而鞭长莫及的影片和活动,是否在电影节的版图之间实现了流动?如果电影节筹备环节能够数字虚拟化,确实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这又是否意味着一个电影节就有了更多优化可支配资源的机会呢?
据说一部《七武士》的版权金比五部新片加在一起还多
我们乐于看到上了线的电影节能够在成本范围内为更多需要关注值得关注的电影和电影人找到他们的观众。
我们更乐于看到过去那些因为担心上座率而被电影节忍痛割爱的,那些“过于实验”的、“过于冷门”的,那些短片、学生作业;那些动画、那些纪录片、那些片长过长的影片,那些因为过于奇特而与电影节的片单“格格不入”的……都能够在具有更强包容性的互联网的支持下获得亮相的机会。
《小电影盛衰记》(1986 让-吕克·戈达尔 2018北影节展映单元)
在线看电影已经是寻常事,但我们不要忘了,电影节是综合性电影活动,展映单元之外,还有电影市场、创投、论坛、发布活动、影迷嘉年华等等许多环节相互勾连,它们仍然处于与互联网磨合的阶段。
戛纳电影节很快即将试水虚拟电影市场,其搭载的Cinando是长期服务于电影专业人士的专业在线平台,承诺将为电影内容和交易信息进行严格保护。
是的,线上电影活动长久以来的天敌就是泄露危机。前不久还有蔡明亮新片样片遭泄露,导演在线言辞控诉的情况发生。
此次“春季在线影展”当中的首映影片也采取了手机端独播的方式,一定程度就是出于对影片素材的保护。小屏幕势必会让作品失去一部分光芒,这是一个令人略感遗憾的妥协。长远来看,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流畅优质的观影体验中间,还是需要一座更加稳妥安全的桥梁。
互联网带给电影节新的可能性。希望科技能给观众和作者以自由,给艺术电影以机会 ,给知识产权以保护。
昨天,国家电影局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表示即将对中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安排部署。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表示,为期五天的线上影展是电影节履行与观众们的“春日之约”。据可靠消息,2020年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会在不久的将来公布进一步的举办计划,十分期待。
我们最后还是要强调此次北影节线上影展的重要信号意义:不要小看这次内容略显简单的影展,因为在它背后是政策无形的手。当线上开启了,带动电影产业复工复产,后面线下的影展嘉年华就是水到渠成。
毕竟,昨天的电影局会议再次强调:中国已经是“银幕数全球第一”的国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银幕亮起来的那一天不再遥远。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