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免费赠书福利哦▲
当一个当代中年老母有多难?
每天不仅要照顾孩子起居,督促孩子学习,还得天天盯着群消息看老师布置了哪些任务,连周末都要拎着孩子奔向各个补习班的大门,生怕一个不小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这样“含辛茹苦”的付出,大多数情况下并换不来孩子的理解与感动。
反而,不少孩子与家长的心离得越来越远,一有机会就想逃离家里的束缚,甚至与家长反目成仇。
就像我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李女士。
李女士是某知名小学校长,在学校她是受无数家长追捧的带班老师,也是出色的教育专家,家长们挤破头都想把孩子交给她来带。
曾经在外人眼里,她有一双优秀的儿女,儿子在全校排名前三,女儿就读于知名高中,所有人都羡慕她的家庭事业双成功。
然而有一天,读高三的儿子突然拒绝去上学,女儿也开始逃课。
两个乖巧的孩子,竟然相继开始拒绝所有学习,每天关在房间吃、睡、玩游戏、看电视,而且视她为仇敌,彻底拒绝和她沟通……
当时的李女士伤心欲绝,恨不得一头撞死。
然而崩溃的不止是她,还有她的一双儿女,儿子整日浑浑噩噩,无精打采,女儿差点自杀……
“这样的日子还有救吗?身为母亲,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把自己和孩子们的人生折腾成这个样子?”
在绝望之际,李女士开始回想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从此踏上了探寻解决方法的旅程。
01
孩子退学的真正原因
如果想把子女教养成品行与能力兼优的人,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让他有自己思考、选择、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要把他教养成拥有“自我主导学习能力”的孩子。
很久以后,李女士才想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何会休学:一直以来,两个孩子都是以妈妈主导式的方式生活的!
孩子们做妈妈要他们做的作业,去妈妈叫他们去的补习班,写妈妈要他们写的习题,读妈妈要他们读的书,一路以来在妈妈的督促下长大。
但他人主导的生活模式总是会达到极限的,所以才出现了开篇儿女与妈妈反目成仇的那一幕。
为何会这样呢?
产生这个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培养自己思考、选择、行动的能力,习惯了只是依照父母或是老师的吩咐,然后根据高考成绩,进了父母、老师、补习班讲师叫他们去的大学。
无法自己选择,只能被迫依赖他人,而不断发生遗憾的结果,终究只是浪费时间、金钱、精神还有人生。
那么,自我主导学习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许多教育学者指出了三点:“动机、行动、认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动机”。
因为想要做而去做该做的事,真的会很幸福。而拥有这样的孩子的父母,也一定会很幸福。
02
赋予动机最重要的一步是自信
想要激发动机两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自信和目标。
做某件事时如果获得称赞,人们就会想把那件事做得更好。
分享一个爱迪生和他妈妈之间的故事。
如你所知,爱迪生是世界级的“麻烦精”。在他的人生故事里,有一个“鸡窝孵蛋”的小插曲。
假如我小时候去鸡窝孵蛋,不用说我妈得揪着耳朵把我拎出来,在大吼一声:“没事发什么疯,写作业去!”或者是:“你知道鸡毛跑进鼻孔里会怎样吗?万一传染上禽流感怎么办!快去洗澡!”
然而爱迪生的母亲不一样,为了避免惊动孩子,她蹑手蹑脚的走进鸡窝,在小爱迪生耳边轻声说:“你怎么会有这么新奇的想法啊?以后一定会完成什么了不起的事呢!”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做出伟大、优秀的事,得要父母肯定孩子的行为,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培养出做事的动机。
就这样爱迪生继续做着奇怪的尝试,然后发明了电灯,最后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
诚如大家所知,电灯的发明并非在一夕之间完成,中间有无数的阻碍,如果爱迪生没有自信,就无法克服这些困难。
从小时候开始,爱迪生的母亲就通过肯定、尊重、支持与称赞来培养他的自信,而那自信更成为他从困难中再次站起来的力量。
03
要相信称赞的力量
称赞孩子,往往对塑造孩子的自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没有称赞文化,我们对于称赞或被称赞往往都感到生疏,比如,对下面的对话你一定不会陌生:
“哇,这件衣服你穿真好看!”
“没有啦,打折买的!”
“呀,你换了新发型,这发型好适合你。”
“没有没有,我就随便找个理发店弄的!”
如果有人夸你家孩子真是乖巧懂事,就会回答:“光懂事有什么用,要学习好才行。”
我们总认为这样做是谦虚,或者担心一称赞,当事人就会变得骄傲,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自信心受到打击,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肯定。
在以色列,称赞文化一直都被家长们重视。
以色列人一旦怀孕,会告诉肚子里的孩子,他是多么珍贵的存在,继承的是多么伟大的民族血脉。
以色列学校成绩单上的评语,也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成绩前段学生的成绩单上写着“ 这 位学生非常擅长三位数乘以三位数 ”;
中段的学生评语是“非常擅长二位数乘以二位数”;
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评语则是写着“非常擅长个位数乘以个位数”。
以色列的教育重点在于,让孩子将擅长的项目发挥得更好,这就是“生涯规划教育”。
相反,我们的教育则是用尽心力让孩子将不擅长的项目做得更好,这就是“学习教育”。
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学习不擅长的项目,不但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说不定孩子以后连自己擅长什么都不记得了。
要提升孩子不擅长的部分,不应该斥责,而是要找出擅长的地方并给予称赞,这样做就能提升他的自信,也能弥补他的不足。
04
让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答案
为什么不管父母说多好的建议,孩子就是不听呢?
因为虽然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但那个答案就是和孩子内心所想的不一致。
因此,父母可以提供建议,但不能用它来逼迫孩子,因为那是父母的答案,而不是孩子自己的答案。
所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问题都能自己找出解答,但是要独自找出解答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伙伴。
遇到好伙伴,就能快速找出自己要的答案,甚至还能发挥无限的潜能。
但如果遇到坏的伙伴,别说是寻找答案了,可能还会失去原本拥有的潜力。
好的父母并不是拉着孩子走的领导者,提供或帮忙寻找解决方法,而是为了让本人自己找出解答,仅仅给予“协助”。
就如同歌德的话:
依照一个人表面的样子去对待他,他就只能维持表面的样子;依照一个人的潜力去对待他,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模样。
想吃什么、想做什么、想穿什么、想去哪里、想买什么,这所有的事物,应该从小开始就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
05
我们爱孩子的方式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我曾听过这样一则童话故事:
有一头牛和一只狮子,两人决定到死都要相爱,于是结了婚,并说好两人都要尽最大的努力维持幸福。
牛尽了全力,每天把美味的草给狮子享用,狮子虽然不喜欢吃草,但还是忍耐着。
狮子也尽了全力,把美味的肉给牛享用,牛虽然不喜欢吃肉,但还是忍耐着。但是耐心是有限度的。
它们坐下来促膝长谈,牛和狮子起了争执,最后它们还是分手了。
分离的时候对彼此说的话是:“我尽全力了”。
牛与狮子的爱情……问题出在哪里呢?曾经相爱的他们为何会分开呢?
因为牛以牛的眼光来看世界,狮子以狮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以我为主的尽全力……看不到对方的尽全力……越是尽力,结果反而越糟。
我们尽全力做的事是怎样的事呢?是自己想的吗?还是对方要的呢?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所做的事,就像是“牛和狮子的爱情”一样,我们为了孩子尽的全力是怎样的全力呢?是否需要思考一下,孩子真的需要吗?真的能让孩子幸福吗?
经过痛定思痛的思考,和近十年的不断摸索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李女士终于修复了与孩子们的关系。
一双儿女也都各自重新找到了他们的人生目标,女儿去美国留学,而儿子成为了某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
后来,她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写成了一本书——《妈妈的悔过书》。
希望和天下所有正在焦虑儿女学业、亲子沟通、青春期叛逆等问题的家长、分享她的经验心得。
如果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上多些思考,是否能够让彼此的人生都少走一些弯路?
母亲节免费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