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疫情时代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未来,如何更从容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做细做实疫情防控工作,如何把好第一道关?
为此,健康报社和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联合主办了线上“后疫情时代人类健康与医院发展论坛”,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昆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海洋、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蔡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陆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张伶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富荣等学者和优秀医院管理者在屏幕上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医院管理方向。此次活动由辉瑞中国公益支持。
抛弃国界隔阂,人类需要携手开发疫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表示,公元541年到542年欧洲的瘟疫,导致2500万到1亿人口死亡。1347年到1351年发生的欧洲黑死病导致7500万到2亿人死亡。1918年到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到1亿人死亡。“可以说,人类面对的微生物种死亡威胁,远远大过人类之间因战争造成的死亡威胁。”
刘国恩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疫情防控工作,他认为,一旦发现某人染了新冠病毒,便把他接触过的所有亲戚朋友全部隔离起来,又或者因为一个人确诊,整个小区或街道隔离,这样的做法,社会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可能会从去年的6.2%下降到1.2%左右,减少近5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能够对全民进行大规模的血清检测,一次检测140元钱,按14亿人一个季度做一次计算,一年4次的检测成本远少于大规模封城导致的经济下行损失。”
刘国恩建议,无论新冠肺炎疫情威胁有多严重,都不要忽视其他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数据显示,中国人六大致死风险包括中风、心脏病、肺癌、慢性呼吸道疾病、肝癌、道路伤害等。美国的数据显示,心脏病、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中风、糖尿病等长期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所以,我们在抗疫时一定得考虑到其他的死亡威胁没有退出舞台。”
刘国恩认为,人类战争或许存在零和博弈,有些国家经济萎缩,有些国家总需求上升。但是新冠病毒是对全球的打击,不会一个国家遭殃另一个国家获利,也不可能一个国家得到了管控,就可以相安无事,只要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存在新冠病毒,其他国家都不可能绝对安宁。
最后,刘国恩表示,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抗疫,不要急于下结论谁的模式最好。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研发疫苗,“但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为什么不能组成全球队,全球共享数据、技术、资源,共同研发疫苗,这样或许比各个国家各自研发疫苗更有效率。”
互联网+医保,将颠覆面对面诊疗模式
邓绍平从互联网+医保的角度介绍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新作法。他介绍,目前四川省诊断确诊患者561人,死亡3人,所有确诊患者都已治愈出院。四川省防控工作取得成绩,离不开信息化助力。四川省很早便开展远程医疗、网上会诊、心理咨询、互联网教学以及线上培训等工作,增加了开展医疗服务的多远性。
“互联网和医保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互联网工作。后疫情时代,需要互联网医疗及医保政策的融合创新。”邓绍平说,互联网医疗涉及产业各个方面,通过互联网,可进行医疗服务、药物配送、处方流转、医疗保险、支付、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体检、基因检测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使用,精准医疗将会迎来发展,后疫情时代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医疗模式,虚拟医疗将成为全球新的潮流。
邓绍平认为,虚拟医疗就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医生与医疗机构、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有机高效地联系起来,无需全程面对面提供医疗服务,颠覆传统的诊疗模式。“虚拟医疗可降低新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通过医联体建设可改善临床效果,改善病人体验,提高医疗效率,减少浪费,增强患者和医生间的互动。未来医院要构建起以患者为中心的一体化医疗,涉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各个环节,医疗机构跟保险机构、医保局深度融合,为百姓提供可预测性的诊断及个性化治疗。”
最后,邓绍平表示,此次新冠疫情危中有机,化危为机就是机遇。“抗疫工作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和使用,倒逼了互联网医疗特别是虚拟医疗的发展。我希望通过医疗+互联网+远程医疗+人工智能,促进虚拟医疗的快速到来,最终提高医疗价值,实现三医联动,让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及医保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业界各方献计献策,中国助力健康中国
讨论环节,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富荣院长主持。他曾被任命为重庆支援孝感的对口支援队救治组组长,带领764名医务人员,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治疗的原则参与前线治疗。他认为,新冠疫情对医疗体制造成重大冲击,在抗疫工作中,如何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如何将疫情的危机转变成发展的机遇,是当前医院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天的会议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陆晨介绍了对外援助过程中的艰难和取得的成绩。他作为中国援助哈萨克斯坦医疗队第二支队的副领队,全程参与了援助工作。他认为,国内抗击疫情过程时,许多地区都使用了中医中药。可他和同事当时在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支援,大家交流后感到,这些国家很少使用中医中药。“总的来看,祖国医学还没有完全走出中国,中亚五国对中医中药的认可度也比较低。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使祖国医学走得更长更远,也希望大型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祖国医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多一种武器,多一个思路,多一个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张伶俐就新冠肺炎的诊疗用药,以及后疫情时代怎样加强药学服务,进行了介绍。她认为目前要仔细研判现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建立从医院到患者的物流一体化互联网药品调剂和配送服务模式。要进一步完善DTC药事管理药学委员会的相关制度,优化药品配备管理。要建立覆盖药品从采购、储存、养护、发放、调配、使用全过程的科学监测管理体系。要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和绩效考核,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并持续加强药学人才队伍的建设。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海洋,就做好门诊和住院疫情防控,分享了经验。他介绍,该院大力主抓门诊疫情防控,强化全流程管控,不断提升发热门诊的应急能力,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实行二级防护,所有入院病人进行核酸检测。李海洋认为,疫情期间,医院运营成本增高,运营收入下降,这确实是突出的问题。越是在这个阶段,医院越是要顶住压力,做好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
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蔡辉,重点介绍了该院通道管控和信息登记工作的亮点。他认为,人民健康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疫情的控制、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要相互结合并发挥效能,才可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进行。为此,该院在制度层面对急诊会诊、病区陪护、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有创检查、围手术期安全等制度进行了梳理。同时,该院也在反思,重新检视此前已经开展的远程会诊、家庭医生等工作,在疫情中是否发挥了作用,以及进一步解决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昆华,介绍了该院借助互联网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医疗服务,将5G+AR、5A+VR、影像云随访技术在医院落地的经验。他认为,5G技术加互联网医院的应用,不仅可以避免交叉感染,还能打破医疗地域限制,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减少线下就诊压力,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患者就医感受。诊前、诊中、诊后;线上、线下、门诊、住院、医院内部、医院之间、医院外部;预防、诊断、治疗各个环节,都可实现全链贯通,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呵护。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作为陕西援鄂医疗专家组的领队,分享了抗疫前线的经历和体会。他说,来到武汉以后,发现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医院收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他对队员们强调,要坚守医疗质量,护理一定要到位,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和人文关怀。同时,老年病人、有慢性并发症、肺脏病变等人群,早期治疗一定要做好,防止急危重病人的死亡。一个星期后,绝大部分病人转危为安,大多数危重患者变为普通病人,取得了成效。
辉瑞扎根中国30余年,期间见证和亲历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时下,辉瑞的科学家们正日以继夜地研发新冠肺炎疫苗,并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人类和微生物的战斗从未停止,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揭示了人类和微生物之间战斗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经过 3 个多月的积极奋战,中国各地正在有序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常态化正成为中国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都将发生改变,传染性疾病预警、感染疾病学科建设以及医学教育等以往相对冷门的课题,都应重新得到审视。而辉瑞也一直致力于提升广大临床医生学术能力建设和学科体系建设。我们在2013 年启动了“领航”(Navigator)项目,支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队伍的能力发展,开展感染科医生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感染临床药师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感控医生研修项目,以及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细菌真菌感染诊断能力提升项目等,支持政府完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AMS)等多个领域的系列活动。“领航”项目从2015年至今,累计培养了31个省区市1560家医院的6000余位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才回到各自的医院后,成了当地的抗感染骨干,同时帮助医院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最终惠及患者。在此次疫情中,这些专业人才更显现出巨大的价值,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速度和逆行者的无畏。
新冠疫情是一场大考,它考出了勇气与担当。疫情的不确定性在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医院诊疗及问诊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催化了互联网医院的价值重塑。作为亲历者,辉瑞积极发挥自身在抗感染治疗领域的优势,通过远程互动工具、虚拟会议等方式,在疫情期间快速建设学术交流平台,以期更好地服务中国医疗、中国患者。
未来,辉瑞将继续扎根中国,投资中国,致力于推动更多创新产品尽快进入中国,并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推动和支持医院管理、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领域能力建设及基层医院能力建设,最终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患者。
文:健康报记者 张晓东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