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达尔文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很自信,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一味觉得自己是对的,无法听进去别人的意见;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秀,热爱指点江山,好为人师,并且相信阴谋论,凡是做成的事,都是因为自己能力强;凡是失败的事情都是因为运气差,或者是别人使坏。

       相信我们都遇到过上述类型的人群,他们或许是你的上司、同事、朋友甚至是家人。尤其当这类人群有一定成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他们这种“过度自信”的特点,甚至我们会觉得那些“谦虚”的成功人士都是故作姿.

换句话说,非理性的人越发以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迷之自信将变得更加强烈。

  相反,越理性的人越清楚地知道:我们并不完全了解那些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相信只有持续的追求,才能把你推得更远,不断接近你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达克效应”使这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时,会出现以下情况:

1.      能力差的人会高估自己的水平及能力;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其他真正具有此能力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正视自身的不足,更不能了解不足的程度。

 

达克效应实际上是自满心理的一种,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得出对自己错误的评价,认识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这种情况会主要发生在两大类人群中:

第一种:倚老卖老型

比如,工作中总会有一个门外汉会对他人的工作指指点点,这种门外汉通常会是上司或者年龄较长者,也就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倚老卖老。

第二种:半瓶子型

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最会有过度自信的情况,也就造成了“新手泡沫”(The beginner bubble)。一项关于医生诊断失误率的调查中得出:在最开始,新手医生是谦虚的,对自己诊断正确率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诊断了一些病人之后,这些有一定诊断经验的新医生高估了自己的诊断准确率,他们认为诊断准确率为73%,可实际上正确率还没有到达60%。

   讽刺的是,“达克效应”在实际中很难避免。因为出色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及能力往往与意识到一个人并不擅长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及能力是相同的。简单地说,就是能力欠缺的人会自信的认为自己具有本没有的能力,而正是由于缺乏这种能力,所以也无法意识到自己其实缺乏能力。   正因为如此,“达克效应”让人很难意识到自身能力的缺陷,而唯一能改善“达克效应”的方法就是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但是那些高估自己的人往往又拒绝学习,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陷入了“越无知的人越以为自己有知,越来越狂妄不接受任何的纠正”的怪圈。

   相反,越有知的人越觉得自己无知,就越发地去学习弥补自己的无知。所以想要打破“达克效应”怪圈,就需要先去学习,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即使还是过度自信,学习过的自信总比无知不学习的自信强。

       是否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对自己的能力预测不准,其实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根本就不如那些低调、谦逊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宽广,并不像那些人的眼光一样狭隘,那么问问大家,你对自己的能力认知度有多准确?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The Foole doth thinke he is wise, but the wiseman knowes himselfe to be a Foole.

——Shakespeare

你可能感兴趣的:(达克效应: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