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荣读书笔记之《旧山河》

笔记框架:

一、关于本书。

二、关于作者。

三、核心知识整理。

四、个人心得体会。

一、关于本书

相荣读书笔记之《旧山河》_第1张图片

在本书里,刀尔登从中国历史个案入手,以现代视角审视历史,具体入微地分析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个人在历史中的处境,戳穿了许多旧准则里的逻辑谬误,还原了长期被扭曲的道德混乱。本书启发读者从个人角度看待历史,学习识别传统文化和群体中的压迫因素。

二、关于作者

刀尔登,当代作家,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作有《玻璃屋顶》《中国好人》《七日谈》《亦摇亦点头》等。被看成是王小波后第一文章高手。

三、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的个人与群体关系很不正常,在旧传统里几乎找不到个人自由空间。以群体名义进行的道德绑架,使人人背负着空乏沉重的责任;缺乏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力,让人盲从暴行;对独立精神的坚持,则始终困难重重。这些病症至今缠绕在中国人的精神深处。正视历史,通过反思建立新的常识,是当代人寻求思想独立的基础。

一、时刻关注群体的重大问题,真的好吗?

儒家向来有极强的使命感,始终在思考“天下和民族命运攸关,应该怎么办?”始终坚信“辅佐明主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这种使命感渗透下来,几乎成了所有人的道德标准。这种道德使命忧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怎么办?”和“舍我其谁”,质量却并不高,总是先磨练自己、再配合君主,君臣齐心打造儒家理想中的等级社会那一套话,如今看来,更是过时。最可惜的,是除了这忧国忧民以外,便很少思考自己的生活,形成其他的思想成果。

古代的思想者,最大的话题,最大的心事,无非是对政治权利的安排。他们对旧弊病批评起来头头是道,一但试图寻找答案,又总绕回旧经验和儒家的旧框架。他们的工作,甚至没有构成思想的基础。这样的场面,自汉代开始,在两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时上演,有时滑稽可笑,有时凄惨悲凉。如晚明大儒刘宗周在国家危亡时,对崇祯帝的进谏,任然是以尧舜为榜样做好皇帝,使文官不怕死,武将不爱钱。这样的进谏对当时的国家已经毫无用处。

形成这样的思想局面有三方面原因。原因之一,是思想工具贫乏,被限定在儒家范畴里,不想也不可能去做什么社会实验,去探索另一种制度可能。原因之二,是价值体系一但固定,即使面对真相和事实也很难接受。原因之三,是皇权和儒学都使用儒家思想工具,儒生进行的思索,是在权利中反对权利,在体系中反对体系,等于又一次加固了思想的笼子。

古代中国最卓越的头脑,在思索如何“以天下为己任”,这方面下的功夫最大,不知不觉地牺牲了许多学术的前程。群体虽然和每个人有关,但群体的问题,有细化分工下的专业解决途径,群体的责任,该由群体共同承担,个人只承担个人的责任。作为现代人,该去关注你喜欢关注的问题,干你认为自己该干的事。从许多具体的细节做出贡献,你也许会发现,我们已经用生活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历史上的暴民,都是怎么来的

从过程上观察,只要放弃几样东西即可:

首先是没有自己的原则。没有原则的人群最容易被驱使作恶,用利益,用危险,用激情,用随便什么东西。有时,没有原则是从儿童开始就训练好的,有时,则是个人为了集体归属感而主动放弃。

然后,是放弃尊严。自居弱者的人堕落最快,起初只是激愤不平,下一步就允许自己跟着别人做各种坏事。他以为别人都会来同情自己,却不知道外界的舆论和他所处的群体内部,其实大不一样。明末时的暴动兵变,自然有官逼民反的朴素原因,但参与者常常觉得自己既然受委屈受欺辱在先,便可以什么都做,不仅反贪官和皇帝,也反社会,直到乱抢乱杀,向更弱者拔刀。

最后放弃的东西,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对自己做道德约束,是能力,也是责任。当然也就有视为负担的,觉得索性交给别人来决定算了。以杀害无辜为荣的心理变态者,总是罕见的。实际情况是,暴民队伍解散以后,多数参与者并不理直气壮,如果被追问,或者矢口否认,或者羞羞答答地说“受了蒙蔽”。他们当时自以为转移了责任,事后迟早会发现那是虚假安慰。

三、历史人物如何坚守独立的精神。

他们坚持独立的尊严,也就是对自己独立精神的尊重。表现出来,就是愿意为之做什么样的牺牲,在古时候,很可能是生命代价。作者在书中多次以嵇康为例,将其视作独立精神的典范。嵇康生逢乱世,明知不与司马氏政权合作的危险,仍不肯让步,终至被处死。历史上的许多时候,想保有思想和人格独立都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

他们坚持独立的原则。最典型的,像战国思想家杨朱。他将人的生命看得最重,主张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且只属于一次,无论是财富,权利,乃至整个天下,都不值得去交换,他既不许别人侵夺自己,也绝不侵夺他人。他的理论自然不能作为社会理想,但可贵之处是对个人利益毫不动摇的溅出。

他们也坚持独立的道德。独行特立者所奉行的价值观不一定被主流道德认可。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大臣冯道在四朝为官,不拿丧君亡国当回事儿,常被后世忠臣孝子辱骂。但纵观冯道一生,不仅没有干什么坏事,还有许多慈悲为怀的善举,在忠字当头的史学家眼里,私德是小节,掩盖不了所谓大节有亏。冯道能很好的活下来,大概是因为他对自己的道德有独立判断,安于做普通好人,不太在意外人评论。

独立的尊严,是既然树立了坚持自我的信念,便勇往直前!

独立的原则,是从理性上珍视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

独立的道德,是不盲从,不以环境为借口,坚持奉行内心的善良。

这三条,任何时候想做到都不容易。

此外,寻求独立精神的人,更需要有对他人精神独立的宽容。正如胡适所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四、个人心得体会

真正好的知识,是让人变的谦卑的,真正好的教育,是让人学会独立思考。任何情况下,盲从的信奉一家一派都是件极危险的事,不论这个流派事实上有多正确,都不值得轻信,好的东西都是需要自己探究出来的,附拾牙慧看似容易,其实却是在偷懒,人生中很多的陷阱其实都是建立在人性中这份偷懒上的,倒不是说,凡偷懒就必有陷阱,就好比是闯红灯,不是一闯红灯就会被车撞的,而是这样加大了出车祸的概率,偷懒本身并不可怕,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偷懒还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呢,偷懒可怕的地方是在于会形成惯性,逐渐的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点是可怕的,所以我们要警惕。

别人告诉你正确的,跟你自己探究后认为正确的是两码事,虽然其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正确,自己探究看起来很不明智,浪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其实并不然,这才是形成自己独立思考、不被他人所左右的关键途径,所以,不论是科学道理,还是祖宗之言,我都一概画上问号,先问个为什么,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于我,流传百年的也未必适用于今天,任何事如果要是加上一个时间、空间的维度,都是要发生变化的,如果以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为代价,硬生生的先植入一个价值框架,让你先相信,再探究,我都会一概毫不客气的不客气的归结为传销,扔到垃圾桶,不管他的目的是好是坏,出发点是有多么政治正确,都不能轻易相信,因为只要你轻易相信了,都对你独立思考造成了伤害,当然,这个思考的前提是也只建立在对思想、理论的判断上,不涉及对工具的使用,研究学问,不能走极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荣读书笔记之《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