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关于童年

今天看了DrBing公众号关于“生命动机”的文章,觉得挺有感触的。文章里的生命动机和很多理论中的“原生家庭”观点有些类似,又吸收了类似人生能量的一些内容。

生命动机,是作者思考究竟既往怎样的人生体验塑造了现在的自己时给出的定义。文中提到“孩子以后的性格,也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童年塑造形成的生命动机”。

我理解这就和原生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一样,只不过这个大背景冲破了家庭的范围,社会、学校都参与其中。

作者反思自己的童年,记忆中3岁的时候和奶奶散步,奶奶突然摔倒,她自己克服黑暗的恐惧凭记忆找回家搬兵求救。她认为这段经历中的自己克服困难和黑暗,遵从本心,披荆斩棘去达到目的。自己的生命动机也就是“黑暗中的奔跑者,充满畏惧却无所畏惧。”

我很喜欢最后这句话,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恐惧和无畏的矛盾中偏向了无畏,更是一个行动派的内心和做法。谁能够真的做到无畏呢,不过就是在惴惴不安中做了选择,然后在惴惴不安中前行。强势一点的人就会在前行中克服困难,克服恐惧,矫正偏差,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弱一点的人可能就会在前行中被困难恐惧吞噬掉那一点点勇气热血,偏离理想的轨道,甚至再次进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你之所以是现在的你,很大一部分是由你童年的点滴体验塑造的。

如果你有遇到人生的迷惑,不快乐或者困境,尤其是你的行为违背你的意愿并且使你感觉到痛苦难堪的时候,也许你应该尝试找到早年塑造你人格的那个定格场景。”

这是文章最后部分给我们的反思空间。我也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童年记忆。

感觉我有的最早的记忆,是幼儿园阶段。一个是我和妈妈同事家孩子在一个幼儿园,他跟我过家家,把我的好吃的一个假装是碗一个假装是杯子,就这样吃完了。然后,就是幼儿园里老师并不是很喜欢我,有点冷暴力的感觉。有一颗蠢蠢欲动想被发现被关注的心,却没有回应。

对于家庭的记忆就是我追着骑自行车去上班的妈妈,想让她留下来陪我;坐在我爸自行车横梁上愉快的编着歌。

再大点,就是时常争吵冷战,那种战战兢兢又企图做点什么的纠结。以及作为一个小范围的别人家孩子,不敢不优秀的压力,和我一个老师说的“她在用自己的成绩去维系一个家庭”。

可能我童年的经历就是一个纠结,怀揣着一颗渴望被关注的心,被架在了“别人家孩子”上骑虎难下,希望能周旋所有人的感受,而压抑自己的本心,久而久之又压抑爆发。

想想也很神奇,我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选拔仪仗队,我是文艺委员,班主任让我去参加(我还是她的课代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都要训练,班主任就有些不开心,有时候会给我脸色看,然后就在我刚学会一套最基本的鼓套子之后我主动放弃了。我始终记得有一天放学看到她们开始认领自己的鼓,心里酸酸的,还和询问我的同学故作轻松的说太耽误时间。以至整个小学我都很羡慕小鼓队的同学,也想重新回到鼓队,自然未果。

这就是我早期的生命事件,可能奠定了我的生命动机比较纠结。所以在我接触了原生家庭理念之后,也曾梳理过,想纠正“我要足够优秀父母才会爱我,才会爱彼此”的观点,也想纠正亲密关系中企图被关注,甚至别人眼中令人窒息的那种关注程度,担心他们会不爱我,会离开我。但是收效甚微。

就算是有了孩子之后,期待给她一个充满爱和张力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做的很好。脾气是不是暴走,真不知道给她的性格又注入了什么。

自我修炼的道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哪怕很慢很慢,也要走下去。我想要快乐的生活着,想要我的孩子、亲人也快乐的生活着,我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去用自己的快乐照亮他们,而不是靠他们身上的光芒温暖自己,因为更多的时候,汲汲于他们会给我更多的负能量,为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出更多的郁闷纠结,和无力扭转的愤怒。

“世界上人格的两极是,有些人可以乘风破浪,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另一极的人的生命充满胆怯和消极,在忧郁中度过“不能成为自己”的一生。”

生命动机:是什么让一些孩子将来可以乘风波浪,另一些却停滞不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0729关于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