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一课一得

删繁就简,一课一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管我们有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有着多么丰富的知识,一节课的语文课堂承载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既如此,我们就不应该给我们的每堂语文课赋予过多的教学目标。目标多,时间有限,教学中教师只能处处蜻蜓点水,学生则只能走马观花,何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07年1月31日,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研讨时指出:“具体到一堂课,老师能够突出一些重点,有时可以突出这一点,有时也可以突出另外一点,把它们互相勾连起来,这确实是一个教学的艺术。”从温儒敏教授的谈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一课一得”,即让学生每节课至少有一点收获,突破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疑点,扎扎实实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如果能将“一个重点”落实到位,我们的课堂就是好课。

(一)找准支点,确定“一课一得”。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可见支点的重要。其实对于语文每一篇教材文章而言,都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只要我们找准了它,就一定能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

首先,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寻找支点。余映潮老师说:“阅读教学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的细腻深入、见解深刻、提炼丰富的课文研读,没有高质量的对课文教育教学资源所进行的提炼,便难有内容丰富、活动落实的课堂教学。”怎样深入研读教材?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深入研读,在找到文章所有语文教学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深读文章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巧精巧优美的地方……”找到凸显文章核心价值的教学要素。教材研读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并需要花时间、下气力、动脑筋。

其次,我们要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支点。

最能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是“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作为体现编者意图、点明单元主题、揭示单元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其中一段揭示单元人文主题,学习内容;另一段点明语文要素,学习方法。分别从“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维度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提示,对于我们老师备课起到了重要的指引和提示作用。通过单元导语的筛选,我们便能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做到迅速取舍,切中肯綮。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这篇经典性的文章隐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如文中画龙点睛的用词、灵性生动的修辞、各尽其妙的长短句、多感官的描写手法以及叠音词的巧用皆是有价值的教学点。但文章所在的七(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这个提示,可以设置以下核心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再次,我们要根据学情确定支点。作为教师,如何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实“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自学能会的不教,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不教”,关键在于对学情的准确了解。有时教师认为的难点学生却能心领神会,而有时,教师认为容易的地方学生却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应该是一节课要着力解决的“一得”。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确定的支点越少越好。“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这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诗句,意指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枝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其实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一节课追求一得,会使教学目标更加单纯明确,教学主线更加清晰简明,教学推进过程更加合乎认知的逻辑。由于目标的单纯明确,老师也会更加放胆让学生研、学、悟、用。

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确定的支点越小越好。黄厚江老师也说:“一般来说,这个点越是明确、具体、集中,效果会越好。”王君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也一再强调“聚焦聚焦再聚焦”。选准角度,聚焦一点深挖,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

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确定一节课中那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得”时,还要从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整体来考虑,要实现“得得”相连,减少重复的“得”。如果借《春》学习比喻,那么,就可以借《济南的冬天》学习拟人,同时,继续复习比喻。最后,借《雨的四季》举一反三,让学生自行找出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因学施教,实施“一课一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落实好“一课一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能有所“得”这一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形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让学生一步一步抵达“得”的高地。

  1.主问题引领

所谓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要落实好“一课一得”,教师就要善于根据“一课一得”的目标设置主问题,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给学生以充分阅读文本和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

在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在教学的进行阶段,可用最精粹的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教学的明晰线条;在教学的深化阶段,可用一个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2.开展课中活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一课一得”的目标,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操作演练。如文章把握的活动,反复读练的活动,文思分析的活动,精段细读的活动,字词学用的活动,朗读体味的活动……

课中活动不能信马由缰,不能浮光掠影,必须充分利用课文,以文本为桥,扎根在关键词句段上,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

  3.融情朗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王君老师说,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俭省、最见效的方法。新的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而且要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把诵读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琅琅读书声中张扬个性,体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趣。

但朗读教学绝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放声读起来,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必须表现出教师的思考:这次朗读的内容与目的是什么?这次朗读的方法与形式是什么?这次朗读中师与生的各自不同的活动是什么?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的朗读教学,才会呈现出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的特点,才会成为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4.相机追问

最好的课,是能看出教师这个“人”来的。尤其是在教师与学生对话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追问时。追问是助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重要方法,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的催化剂。

追问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追问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把握好时机。追问时,教师要迅速的判断,在短时间内进行追问,并自然地引导。在追问中,课堂不断生成推进,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易于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真正学有所得。

  5.检测与反思

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当堂训练”真正落实“一课一得”。上完一节课后,我们还可以这样问自己:学生在这节语文课里,得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如果这节课,学生没有上,是不是会受到很大损失呢?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耽误了这节语文课,就损失大了!”那才是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以学定教,因学施教,简化目标,轻装上阵,讲究一课一得。这节课重视语文技能的训练,那节课重视思维训练,下节课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课课有得,得得相连,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删繁就简,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