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疾病诊断与中医心理学

我们知道中医的核心是围绕着阴阳五行学说展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话对中医这门学问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概括。易医疾病诊断就是将先天八卦数与后天八卦图结合在一起,以《周易》唯物辨证论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八卦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以中医的藏象理论为基础,以气功的潜意识为导引,以默念象数为方法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病灶,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易医疾病诊断注重对卦象的审视分析,对卦象寓意、卦气衰旺、五行生克、阴阳两气的理会融通。思维上则"返朴归初"、"返朴归真",忠实于卦象反映,把象、数、理融于一体,进行全方位考察,敏锐捕捉寓含在卦象中的易理、医理的内在联系,以八卦五行类人体脏腑、器官、组织,参看卦象、爻象、爻位及卦的变化或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确定具体的患病部位。

《易经》卦、爻象的特点是能触类旁通的,富有丰富的心理内涵。由于卦、爻的变化无穷,产生各种卦象,包罗万象,虽然是一种吉、凶、祸、福的占卜却能起到一种心理上的作用,达到心理上先验的效果,满足其"求知"欲望,并在客观上有利于心理平衡的恢复。

  八卦象数是易之灵魂,是"万法之宗",八卦象数预测法"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预测占卜万事万物,尤其人生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八卦的爻象、卦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而抽象出来的。虽然讲的占卜,却注意尊重客观,讲究严谨的象,数理的科学逻辑分析,强调人为的吉、凶、祸、福,无不受着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时间、地点、社会原因、环境条件、方位以及其他具体条件的制约。

  中医心理学吸取了《易经》占筮中的心理学内涵,结合阴阳藏象学说,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规律的学说,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制约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活动不是玄虚的,是有物质基础的,脏腑功能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又主宰、制约、影响着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可以导致人体脏腑病变,脏腑病变同样可以产生心神的异常,故有《素问》"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论断。张景岳把《内经》的“形神一体”论高度概括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心理失衡大都起于后天因素,也有先天形成两极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医八纲辩证中的"七情内伤"。《内经》在《周易》占筮的影响下,如《素问》曰"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即占说病之原因,其原理在于心理疏导,以去除心理负担,采用暗示的精神疗法以纠正心理失衡,是有其科学治疗意义的。

  易医疾病诊治法集易理、医理为一体。以易医疾病诊断、治疗方法与中医心理平衡治疗方法相结合。在与病患者诊治的同时,尽量发掘卦中象意信息,勿可顾此失彼。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居住的环境条件、社会原因、婚姻状况,主要年龄的灾吉、运程、至关紧密的家庭成员概况等具体条件的因素,作选择性的概述,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纠正心理失衡。沟通与病患者的思想交流,无形中缩短两者间的距离,增强他们对易医疾病诊治的信任感,"心诚则灵",为病患者恢复健康赢得了时间和机遇。其法已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和推广,得到了高度的赞誉,开辟了易医研究的新领域。

  人的思维方式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悟性思维、特异思维。易经的哲学是:"心物一元",它的思维方法是唯物观和心元观统一于一体的唯易辩证法。在    进行易医疾病诊治中最关键的是思维活动。揭示患者病理状态中的心理活动奥秘,以求得患者心灵中的共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将这种心理平衡治疗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1、情志相胜法。运用五性生克的模式,以内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为基本内容,有意识地激发某一种情志活动去抑制、调控另一种情志刺激引起的疾病,恢复整体平衡而使疾病恢复。

2、暗示治疗法。暗示性较强的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可以引起广泛的联想过程,如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态度、行为都能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引起机体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利用有益于祛病疗疾的这部分暗示,就起到了暗示治疗作用。

3、言语开导法。经云:“人只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天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医生在与病人的接触交谈中,以“告”、“语”、“导”、“开”的步骤,分析疾病的危害性,引起对治疗的注意,指出多数疾病的可愈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讲明具体的治疗措施和调养方法以及治疗中的反应,解除病人的消极悲观心理,给予适当的承诺,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

4、移情易性法。移情即转移注意力,可由患者主动(自觉)转移,也可由医者采取某种方式被动转移,使病人的注意力转向其它的人、事、物,减轻其对病变部位的敏感和专注;易性即利用交谈,娱乐等形式变易性情,使病人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调动其积极因素,有利于气血精津的流通运行,起到自身治疗的作用。

5、顺情从欲法。六欲七情,人皆有之,故问其情由,顺从其意,使正常的生理需要和客观条件许可的生活要求得到满足,情志的欲望得到舒泄,疾病趋向自愈。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医疾病诊断与中医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