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的贯通|克己复礼与得成于忍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儒释的贯通|克己复礼与得成于忍_第1张图片

颜回曾经问过孔老夫子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是孔老夫子对于“仁”的一个重要解释。要达到“仁”的境界,“礼”只是一种辅助,一种尊重别人的行为方式。“礼”是为了让他人感到舒服感到愉悦感到踏实感到安全感到信任感到和平。“礼”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是为别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制定的。

1.

当,你对他人‘无礼’时,他人的反应及由此而牵扯出的‘报复’则也可能是‘无礼’的。我们不要侥幸对他人‘无礼’后还能全身而退,那样的几率是极少极少的。现实当中的例子,历史当中的典故,教训告诉我们,这个世上有‘因’必有‘果’。你对他人‘无礼’,他人亦会对你‘无礼’。当一个人还不懂得去“克己”的时候,他承受的任何‘无礼’都会使他产生巨大的‘反弹’。这种‘反弹’我们也可姑且称他为:‘报复’。但是这种‘报复’也可能会引来另一组不懂“克己”之人的‘反弹’(‘报复’)。这就变成了我们俗话讲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了。

2.

然而这种‘报复’的产生之“根由”,或所谓的‘根由’无非就是甲对乙“无礼”,这看似是甲不对,然而甲对乙“无礼”其本质上来说也是由于乙自己的原因所造就的。看似是甲“起因”,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乙自己的‘果’罢了。

甲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乙‘无礼’,事出必有‘因’。无‘因’哪有‘果’呢?


儒释的贯通|克己复礼与得成于忍_第2张图片

所以说,这种“冤冤相报”的形式,从归根结底就是因甲乙双方均‘无礼’而造就的。从狭义上说,是甲乙双方两组之间的问题,但从广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他们双方的‘命’。甲对乙‘无礼’是他的‘命’,乙对甲‘无礼’也是他的‘命’。所以孔夫子说了一句话特别好,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就是真理,这就是事实。孔夫子说的不对吗?

3.

如果有一天,人们都能够‘以礼相待’,你尊重我,我尊重你;那么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恩怨呢?哪有那么多仇视,仇恨,甚至仇杀呢?但是若想达到“你尊重我,我尊重你”的这个‘仁境’前提是什么,前提就是这个“克己”啊。

所谓:“克己复礼”这个“复礼”就像我说的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语言,动作,神态,说话办事的行为方法......等等等等。这种形式是为了别人而准备的。有的人,这能做到!有的人,‘装’能做到。有的人,‘装’都‘装’不到!

其区别,本质区别就在于这“克己”二字的理解领悟完善及执行之程度上了

4.

何为“克己”。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不器”即是:“克己”。我曾专门论述过,何为“君子不器”(见《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简而言之就是说:‘君子要节制本能’。‘节制本能’即是“克己”,即是“不器”也。如何节制‘本能’,亦要知道自身的‘局限性’(见《意志的清醒|论思考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意志的清醒|论思考于人自身的局限性》),只有清楚的,清醒的认识到了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才有可能由内而外的去主动‘节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可以说比较难;但若有信仰的辅助,则会便宜很多。如果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克己”,那么“复礼”也就成了水到渠成,并顺理成章的事了。有了“克己”的信仰,那么“复礼”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他(“礼”)是在你信仰“克己”完成“克己”并践行“克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而产生的无需再‘刻意’


儒释的贯通|克己复礼与得成于忍_第3张图片

你只要有了“克己”的信仰,那么‘礼’和‘礼貌’则都是由内而外且自然而然就发生的事情。当一个人有了“克己”,那么他就有了‘器量’。‘器量’大,就会有‘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这就是“厚德载物”(见《厚德载物|本能与器量,形而上与形而下》《厚德载物|本能与器量,形而上与形而下》)了。而,当“克己”成为了信仰,‘礼貌’也就‘自然而然’;你走到哪‘礼貌’就到哪儿你走到哪人们都感到舒服愉悦踏实安全人们信任你人们与你和平共处......而你,你的存在本身就像是“水”一样。

5.

当你信仰“克己”的时候,你不自觉的就成为了“水”一样的人,不是刻意,是由内而外的真实。你的‘礼貌’让人们感到舒服自然愉悦就是‘善’了这,就是:“上善若水”了。所以说若想达到‘仁善’的境界,首先还是要“复礼”;若想真正“复礼”而不是装装样子,甚至连样子都装不起,放不下......那就必然得从“克己”开始。“克己复礼”“克己”为先,“复礼”则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很重要但内在的转变其实才是更加且最重要的。若能做到,则真算得上是:“表里如一”和“知行合一”了。


儒释的贯通|克己复礼与得成于忍_第4张图片

6.

因为在有些时候,有‘礼貌’的人未必“克己”;但信仰“克己”的人,则多半有‘礼貌’。“克己”的源头是‘忍’,即“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而‘忍’的源头则是:不听,不看,不说,不动,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便是“儒”“释”的贯通了。----文 李宗奇 戊戌年三月廿四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释的贯通|克己复礼与得成于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