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苏北的沧海桑田

<16>苏北的沧海桑田_第1张图片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16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兆斌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16>苏北的沧海桑田_第2张图片

泗水之滨——徐州(2)

禹贡九州对徐州的设计是“海、岱及淮惟徐州”,岱很显然不能单指泰山,而是整个“鲁中南山地丘陵”。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将徐州的范围向北延伸至沂沭河谷及鲁东丘陵,还是像今天的江苏省这样,止步于鲁东、鲁南丘陵的边缘,都算是符合了这个初始设定。然而在汉之徐州的南境,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因为两汉所设之徐州并没有止步于淮河,而是一路延伸到了长江口。

  东汉徐州地理行政图(公元140年)  

<16>苏北的沧海桑田_第3张图片

徐州之南是扬州,这一调整使得原本用来分割徐、扬两州的天然边界,由淮河变成了长江。以至于身处长江北岸,后来继承扬州之名的“扬州市”,无奈的成为了徐州的一部分。

在汉代,现在的扬州市还叫作“广陵”。以之为中心建制的“广陵郡”,覆盖了徐州所拥有的江淮之地大部。当然,既然在禹贡九州的设计中,徐、扬二州的分割线就是淮河,从这个原教旨的设定来说,广陵在隋唐之际更名为扬州,也算是一种拔乱反正吧。

沧海桑田,世异时移。根据地缘政治需要和环境的变化,对行政区设定做一些调整,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需要正视的是,在祖先崇拜思维深厚的华夏文明,理想化古人的一些做法,并希望恢复“古制”的思维还是很有市场的。至于这个古制到底合不合现在的时宜,抑或只是古人的一个设想,反倒不重要。

在两汉更叠之际,曾经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崇古政治家,他就是那位在互联网时代被很多人认定为“穿越者”的王莽。在王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汉王朝修正过的“十三刺史部”,被重新按禹贡九州的设计合并为“九州”。

后面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王莽那不适配环境的改制,让他所建立的“新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笑话。重新恢复汉室江山的“东汉王朝”,则重新恢复了“十三刺史部”的设定,并根据西汉的运营情况做出了一定调整。

这其中最大的调整,是撤销了无力支撑一个州部设定的“朔方刺史部”。至于现在正在展开的徐州,则继承沿用了之前的设计。从这个角度说,徐州的范围能够跨越淮河、延展到长江,必定得到了地理基础的有利支撑。

连接长江、淮河两水的“邗沟”运河,是造成徐州概念南延的重要原因。吴王夫差的北上争霸之举,让汉朝在设立徐州刺史部的时候,能够顺着水运交通线,将徐州的范围由淮河一路向南延伸至长江北岸。

  夫差伐齐路线  

<16>苏北的沧海桑田_第4张图片

只是说到这里,你可能又会有一个疑问,那为什么不能是位置更南的扬州,顺着同一条路径向北扩张领地。最起码当年挖通邗沟的吴国,所期冀的就是这样一种结果。有句话叫作“存在既是合理的”,这句话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每件事物存在的背后,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除了邗沟这条人式工程的助力以外,今人之所以难以理解这一变迁,更多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变迁。在山形水势中,山地的存在是最为稳定的。类似愚公移山的故事,只能存在人类的想象之中。相比之下,水势的变化则要复杂的多。以汉之徐州境内的变化来说,2个千年的时光最起码改变了三点。 

首先是海岸线的变迁。徐州所对应之北起山东半岛南缘、南至长江口的这部分海区,属于黄海的一部分。在两汉时期,整个黄海海岸线的江苏部分,比之当下要更为偏西,大体在连云港、盐城市、南通三市的连线之东。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共同助力下,江苏的海岸线在两千年间向东平均扩张了约40公里。至于山东部分,在丘陵阻挡和庇护之下,海岸线的位置倒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其次是淮河的变迁。在两汉三国时期,淮河还能够享受着大禹治水所带来的福泽,免受黄河夺淮入海之苦。只是800年后随着南宋王朝人为开启黄河南流时代,淮河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事实上,仅仅在南宋存续期间,黄河水就三次卷入战争中,被当成攻击对手的武器。除了南宋王朝彻底放弃中原南撤那次以外(公元1128年),南下的蒙古军队在进攻金朝和宋军之时,还曾先后两次主动决堤黄河,致使黄河彻底变成了一条南流之河。

黄河南侵的历史,对淮河水系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左岸一级支流都曾经被迫接受过黄河水。最终黄河选择的入淮口,是泗水与淮河相接之地(与西汉的时泗水河口的位置,有些许东移)。

在这个位置上,你能看到一个面积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不过洪泽湖在三国时代并不存在。正是因为黄河后来夺取了淮河下游河道,使得原本分布于淮河中下游相接之地的一些小型湖泊,得以在黄、淮两水的共同作用下连片形成了洪泽湖。

中国向有“五大淡水湖”之说,从水系划分角度来说,上述排名前三的三个淡水湖,以及排名第五的巢湖都属于长江水系,只有位于江苏中西部的洪泽湖属于淮河水系。然而要是严格从这点来认证的话,洪泽湖的水系归属还真有值得商榷之处。

在黄河夺淮入海期间,洪泽湖和淮河实际被迫成为了黄河水系的一部分。尴尬之处在于,在黄河自住结束南流时代,重新在山东丘陵以北入海(1855年)之后,淮河水系依然没能恢复自由身。

鉴于黄河下游的含沙量,但凡被黄河长时间占用过的河道,都逃脱不了河床抬高的命运。黄河之所以在南流700余年后,再次通过决口的方式改道北流,归根结底是因为把能利用的淮河水道,都淤塞的差不多了。只是黄河倒是可以另寻出路,留下来的淮河却无力打通被黄河淤高的下游河道。失去了出海口的淮河,看起来只能将洪泽湖当成最后的归宿。

这并不意味着洪泽湖所收集的淮河之水,就必须就地消化。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多雨的季风气候区也不可能发生。但凡一个地区的降雨超过“十五英寸等雨线”,雨水总是会找到路径奔向大海的。那么被黄河废掉入海通道的淮河之水,又是从哪里入海的呢?答案是长江。

不要忘了,2500年前的吴王夫差,曾经打通了沟连江淮的“邗沟”,这段河道后来又变成了“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在淮河之水没有办法东向入海之后,理论上可以通过这段运河将淮河之水导入长江。假使这种情况得以发生,原本被迫委身于黄河的淮河,等于又变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

可以明确的是,一个半世纪以前这种情况的确发生了。无法东流入海的洪泽湖,被迫将更多的淮河之水向南倾注。一如洪泽湖的生成一样,泛滥的淮河之水将运河周边原本分布的数十个小型湖泊合并成为了一个新的湖泊——高邮湖,然后再打通水道由扬州东南方向注入长江。

说起来如果不是一定要合“五湖四海”之数,排列出“中国五大淡水湖”。面积仅比巢湖面积小一点的高邮湖(巢湖为780平方公里,高邮湖为760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因跻身“中国六大淡水湖”之列而更著名一点。

实际上,即使没有运河的存在,在淮河之水必须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淮河南流入江的情况也是大概率会发生。运河的存在,更多是验证了这一地区的地形足够低平,能够成为淮河的泄洪通道。只是说淮河之水虽然可以从借助长江口入海,但作为中国流量最大的河流,长江在多雨季节的泄洪压力也很大。在洪峰到来之际,南流的淮河之水很难在不影响两岸安全的情况下,转移到长江之中。与此同时故淮河下游地区,却又因失去了上游来水的补给,而陷入了缺水的境地。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做法是以人力重新为淮海打通一条入海通道,而这需要强大的组织力及人力、物力支持。黄河改道北流的1855年,正值清朝历史上最混乱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1864)。此后一直到1949年的将近百年,内外交困的中央之国都没有精力去操作新的水利工程。

1951年10月-1952年5月,当秩序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之后,战天斗地的中国人再次以运河的形式,挖通了全长168公里,被命名为“苏北灌溉总渠”的淮河入海通道。

<16>苏北的沧海桑田_第5张图片

半个世纪后的2006年,又修通了一条新的“淮河入海水道”,进一步疏导淮河之水。尽管如此,目前仍有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淮河之水是由长江入海。

在人力的干涉下,变化的不仅仅是淮河水系的归属问题。同一时期,作为淮河下游最重要支流的泗水流域,地理归属亦发生了微秒的变化。淮海下游水道并不是黄河夺淮入海的唯一牺牲品。要想让黄河水注入淮河干流,还需要借助一些淮河支流的河道。

自江苏宿迁以下的泗水下游河道,便是这样一个牺牲品。黄河之水及其所带来的泥沙,不仅淤塞了淮河下游河道、造就了洪泽湖,还在侵入泗水河道的位置上,再次蓄积出了一个新的湖泊——骆马湖

在下游河道为黄河所侵占,并在中下游的节点上蓄积出骆马湖后,剩余的泗水部分和沂水、沭水一样,成为了三条独立注入骆马湖的河流。为了进一步缓解淮河的泄洪压力,当洪泽湖之水开始通过“苏北灌溉总渠”入海的同时,承接了泗、沂、沐三水骆马湖,也修通了被称之为“新沂河”的东向入海通道。这条入海通道,等于让那些来自山东丘陵的河水摆脱淮河水系,成为一条被称之为“新沂河”的独立水系。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独流入海其实是一件幸事。唯一对此感到失落的可能是原本在整个水系中,发挥主角作用的泗水。如今,除了没能成为新水系的代言人以外,泗水还失去了它的大部分河道。

如今,宿迁至淮安的这段泗水下游故道被人们称之为“废黄河”;骆马湖至微山湖之间的泗水中游河道,被认证的标签又是“京杭大运河”。只有微山湖以东,流经泗水、曲阜、兖州三个区县的泗水上游部分,还在以“泗河”之名讲述着过往的历史。

新沂河的开通,以及淮河之水的重新入海,并不意味着沟连沂淮的“废黄河”及洪泽湖的入江通道就此放弃。在现代水利技术的控制之下,这些水道的存在可以为人类调配水资源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往上追溯的话,从吴王夫差开通“邗沟”运河之日起,淮河及其支流的命运就已经与长江交织在了一起。如果不是黄河硬性插入,江淮两水之间的关系要和谐稳定的多。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黄河这个破坏者的作用下,淮河水系不仅诞生了包括: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在内的一系列湖泊,还迫使人类为淮河修复新的入海通道,及把古泗水流域从淮河水系中剥离出去。只是不管是淮河水系在公元12世纪之后的变化,还是海岸线的变迁,都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是徐州借助邗沟向南延伸,而不是扬州向北扩张的问题。

对比古今地理结构,你会发现除了上述两点以外,长江口的形态看起来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第三个穿越两千年历史的变迁,才是解锁这一谜题的钥匙。

黄河并不是唯一将泥沙带入下游的河流,理论上每一条河流都会将中上游泥沙带入下游地区,只是这些泥沙的量,通常不足以像黄河那样,多到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淤平一段河道罢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泥沙会在江河入海口处遇到水质和密度不同的海水,沉积为沙洲,然后渐渐扩大并与大陆连成一片。“沧海桑田”这句用来形容世事变化的成语,原意所指的就是这一江河造陆现象。这意味着,两千多年前的长江口,势必要比现在的位置更为偏西。

今天长江的江口湾位于上海与江苏省南通地区之间,中间还夹着一个即将与北岸连成一片的崇明岛。而在吴王夫差打通邗沟运河的春秋时代,南通地区及上海市区都还在海平面之下,长江口则位于现在的扬州与镇江之间。一直到两汉、三国时代,长江口的位置都没有发生明显的东移。扬/镇以东这段整体呈东-西走向的长江下游河道,当时都是宽广的喇叭形河口湾。

<16>苏北的沧海桑田_第6张图片

受古长江河口湾的阻隔,镇江以北直至淮河下游的这部分江淮平原,与河口湾以南的苏南地区,天然地缘联系较之现在要弱上许多。尽管吴王夫差在当时的长江口,也就是现在扬州市的位置,修筑了一条邗沟运河以连通长江南北的水路交通,但仅凭这样一条水上通道,长江南北的地缘联系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更大的问题是,作为一条人造工程,邗沟并不总是具备通航能力。它的南部河道需要在喇叭形的河口湾涨潮之时,借助潮水倒灌抬高水位之后,才能用来行船。一直到东晋时期,邗沟才通过坝堰和水闸,做到了对水位的控制。即便如此,如果不定时加以疏浚,脆弱的运河仍然会面临淤塞断航的风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淮河的地缘隔断效应却要弱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将广陵所代表的这部分江淮平原划入徐州,而不是遵循禹贡九州的设计初衷留在扬州,要更为合理。此一时,彼一时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口的位置也在逐渐向东推移。

在两汉先秦时被视为天堑的古长江河口湾,后来慢慢萎缩成了能够正常横渡的河道。同时随着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整个中央之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在此基础上,情况开始发生逆转。苏南、苏北开始结合成了一个以苏南为地缘重心的行政区。

顺便说一下:较之长江,黄河在为中央之国扩张土地的问题上贡献更大。这一是因为黄河的含沙量大;二是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频繁,今天渤海湾及黄河的海岸线,都曾经是黄河泥沙输送的对象。其中山东省东营市境内,那个明显向渤海突出的“黄河三角洲”,便是近代黄河的贡献。

下一节,我们将继续把视线南移。去看一下东吴的根基之地,江东地区又与扬州有着什么样的地缘联系。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16>苏北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