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本没有干(gān)货,干(gàn)的人多了,才有了干货

这世上本没有干(gān)货,干(gàn)的人多了,才有了干货_第1张图片

01


不得不说自媒体的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个造神的过程,转瞬之间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呼风唤雨的大V。

然而其中多少是有真才实学的,又有多少是被不明真相群众捧上天的呢

02


我虽然只是个无名小卒,既无才学又无德行,凡事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有推送文章都是个人的真实体验,居然也有数次被人称作“大神”、“高人”的经历,实在是折煞我也。

梳理了一下自己发过的近60篇推送,除去书评就是个人感悟,要不然就是随着兴致读几篇诗歌,真是湿哒哒的一点儿干货都没有,实在是愧对群众,无颜面对诸位读者。

其实我也很想装个逼,给自己贴上个“大神”的标签。无奈父母从小教育“虚己者进德之基”,用现在的话说叫“才华还撑不起梦想”,只好压下摇头晃脑做大神的冲动,继续虚心学习罢。

03


只是现在打开公众号,到处都有人在写专栏、搞讲座,弄得我也很想找平台做一个“新媒体时代教你如何正确装逼”的讲座。

当然,以教为学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没错,但麻烦别做出一副自己研发了某条定律的嘴脸好吗?看了几本书还真拿自己当大神了,照本宣科谁不会啊?

04


古典老师曾很精辟地将知识分作一二三四手

一手知识:刚刚被发现的定律和刚刚被创造的知识 ,只能通过直接访谈或研读论文来学习。

二手知识:是对于一手知识比较正宗地转述。

三手知识:在二手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作者的观点及相关案例,难免有所偏颇,但可读性相较以上两类要好很多。

四手知识:加入大量个人体验与作者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05


现实是,许多号称“干货”的文章与课程,连四手知识都算不上

毕竟在二手知识的作者对一手知识进行研读后写出的作品,再由三手知识的作者加入自身观点与案例整理为著作或课程,经四手知识的作者学习后加入“我有个朋友……”这样的例子传播出去,读者看过后再写成文章发布出来的东西到底算几手?反正我是算不清了。

在这个人人都有权发声的时代,想说什么,写什么都是个人自由。只不过人人都在传播的“干货”到底有多“干”,里头又有多少实质性的“货”呢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面对一些课程、讲座,即使收费低廉,甚至免费,但阅读或听课中耗费的时间、精力却都是自己的,有这功夫倒不如钻研些有价值的学问

06


若是嫌一手知识太晦涩,二手知识太难读,可以选择一些由专业人士归纳整理的所谓“2.5手知识”。比如《刻意练习》、《影响力》这样的书,既好读,又货真价实。或者去“得到”花199块听一些真才实学的大牛给你讲讲经过他们掰开揉碎的一二手知识。

话说回来,就像所有的书都有价值一样,所有的课程只要不是胡编乱造虾扯蛋,也都能够学到一些东西,区别只是效率的不同而已

最可恶的其实是那些好为人师的家伙,装腔作势地宣称自己的课程干货满满,拿着些东拼西凑,政治正确的废话玩意儿教别人时间管理、写作技巧、读书方式等等,却还要摆出一副故作高深的架子。

我只想对他们说“成天这么装,您不累吗?”

封面图片:Prawny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世上本没有干(gān)货,干(gàn)的人多了,才有了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