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研 感悟1

博士期间,怎样在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或者研究方向进行科研?

 

5 条评论

分享

 

 

 

按投票排序 按时间排序

31 个回答

 

441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物理学研究人员,大学老师。

匿名用户、知乎用户、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收录于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太多的科研经历的话,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把这个领域最牛的几个组摸清楚,把他们的论文都读一遍。尤其是这个领域开拓性的论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再读读相关的综述,于是就算是入门了。但要在前沿中做工作还不够。你得了解大家目前都在… 显示全部

如果没有太多的科研经历的话,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把这个领域最牛的几个组摸清楚,把他们的论文都读一遍。尤其是这个领域开拓性的论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再读读相关的综述,于是就算是入门了。但要在前沿中做工作还不够。你得了解大家目前都在关心什么问题,可以去读读大牛们最近在做什么工作,得去开会,听大牛们讲他们最近的工作。一句话,跟随大牛的脚步。

补充:@孙尉翔 对有关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做研究说得很靠谱。这是做研究的正途。如果只一味地跟随大牛的脚步去做工作,那么你做的工作只能是二三流的。当然,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做二三流的工作并不可耻,因为这是必须的科研训练。但是如果你想做出一流的好研究工作,就必须要独立思考,走出自己的路。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博士生,必须在跟随大牛脚步的同时,包含有一颗超越大牛,摆脱大牛思路束缚的雄心。根据我与同事朋友的交流体会,要做一流的研究,必须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问出最深刻问题。要把你的思考推到极致,给出前人没有想过的思路,告诉同行这里有一块富矿值得挖掘。做出了一流的工作,意味着只有你将由此成为某个新的研究方向乃至研究领域的创始人。

 

编辑于 2013-07-22 8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106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qianwen chen、大卜登、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仅仅读过工程学博士,只能大概回答工程学研究。个人认为研究首要的是提出问题,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是如此,新领域也不例外。所谓的新领域有个特征大概就是已经已经提出的和已经解决的问题较少,“比较容易”有较大的提问发挥空间。至于如何提出问题,可以给出… 显示全部

仅仅读过工程学博士,只能大概回答工程学研究。

个人认为研究首要的是提出问题,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是如此,新领域也不例外。

所谓的新领域有个特征大概就是已经已经提出的和已经解决的问题较少,“比较容易”有较大的提问发挥空间。至于如何提出问题,可以给出一些线索供参考。
1.对你自己来说,为什么选择这个领域?什么问题对你来说重要?
2.新领域和哪些成熟领域相关?相关领域内有哪些重要问题?
3. 新领域现有发展中有哪些重要问题?他们是否解决?如果是,如何解决?如果不是,难点在哪里?
4. 领域内的同行都在关注哪些问题?这些人还关注其他领域的那些问题?

不要低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通常提出问题才是研究中最重要最费时间的部分。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研究的质量。关于什么养的问题是好问题,可以参考下面两篇姊妹篇的文章,对我和不少做过研究的朋友帮助比较大:
1. Richard Hemming: You and your research
cs.virginia.edu/~robins
2. Robert Gallagher: Lessons Learned from Claude Shannon
Lessons Learned from Claude Shannon
总的来说好问题有以下的特征:
1.关注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接近本质问题
2. 永远充满好奇心,不要被别人的研究限制住自己的思维
3. 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炼,简化,这样有助于思路的明晰

提出了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新的领域里面使用的理论工具和实验手段(这里主要讲的是工程,自然科学也许也有一些类同)会比较多样,因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会非常不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做研究,或者说参与研究过程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新领域,只有新问题。所有的新领域都是旧领域的延伸。新的问题和老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继承性。

说了这么多,看起来有些抽象,那就举个例子,是我念博士的时候学校一个教授讲座给大家举的例子,由于不是同一个专业,转述可能会有偏差(如果不算做错误的话)。

1935-1940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军事上产生了很多应用,如弹道导弹轨迹计算和模拟,如密码破解。人类现有的计算能力和速度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出现一个新领域:Automatic Computer,自动计算机领域。
当时在这个新领域里面几乎没有任何论文,没有任何成型的研究成果。下面是两个研究人员的研究:

1. 提出问题:一个高速自动计算的机器,应该是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的系统?
子问题:
a:每个结构应该有什么功能?
b.每个结构应该和其他结构有什么联系?
c.计算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计算功能?
d.计算机应该如何实现基本计算功能?
提出这个大问题和一系列子问题的人叫冯诺依曼,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见下文:
John von Neumann: First Draft on the report of EDVAC
这篇文章谈到了他如何解决以上问题:里面讲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应该是怎样的,如果进行四则运算和逻辑运算物理系统大概是怎样实现的,所有的运算如何统一到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中,为什么。
virtualtravelog.net/wp/

简单描述一下(没资格评论)冯诺依曼提出的问题:他对这个领域里面当时感兴趣的是运算如何通过自动计算机来进行物理实现。这和他本身丰富的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和浓厚的兴趣分不开。他的背景也很好的帮他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2. 提出问题:自动计算机的运算和人脑的运算有什么异同?
子问题:
a. 什么是人类智能?
b.人类智能如何分类?如何测定?
c. 如何测定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接近程度?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叫图灵,他的研究成果可见下文:
Alan Turing: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csee.umbc.edu/courses/4

简单描述一下(同样没资格评论)图灵提出的问题:他的兴趣在于数理逻辑,从讨论希尔伯特数理逻辑第三问题开始的“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 problem”。那篇论文通过假想的机器自动计算解决了希尔伯特判定问题。可以看出来,虽然是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和现有领域会有很多联系。

就我自己有限的科研经验来说,博士花了60%的时间,跟着师兄和同事帮他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花了3年多的时间才正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花了1年的时间才能想明白怎么解决问题,实际解决问题的时间不超过1年。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经历,不同专业不同问题有所不同。如果是想做一辈子研究的人,建议仔细读读Richard Hemming那篇文章,一生做研究的人,提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很多,这样你的天地才会很广阔。

最后提一点偏题的个人体会:做研究,新领域不是关键,关键是提出好的新问题。

 

发布于 2014-07-16 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43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1张图片傅渥成,新书《能量守恒》: t.cn/R4SfRRs

知乎用户、张凌祺、兔子先生 等人赞同

不敢班门弄斧,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很想自己来回答一下,因为我有很多朋友——甚至我自己——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例如一个导师或许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长期从事某个方面的研究,在那个领域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要来做一些新的问题,于… 显示全部

不敢班门弄斧,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很想自己来回答一下,因为我有很多朋友——甚至我自己——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例如一个导师或许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长期从事某个方面的研究,在那个领域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想要来做一些新的问题,于是希望能有几个比较灵活的博士生来跟他们一起做一些尝试,因此也就会给年轻的学生某些新的方向来研究。这样的事情对研究生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旦成功也必然很有成就感,只是的确做起来会有些不是太知道如何下手。我根据我自己和我的朋友的一点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做一个新的工作容易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问题已经被人做过了。除非是对某个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否则在调研文献期间很容易忽略掉许多跟该问题有关的研究,在一些交叉学科尤其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或许已经仔细调研过很长时间的 PRL ,却没想到相关的研究有许多还发表在 JACS 上。自己从头做起是很刺激的事情,但是做完发现其实别人五六年前就已经做出了类似的结果,还是会有些受到打击的吧。我也曾经试过在上网条件不是太好的地方自己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事后发现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要么是太平庸,要么就是很久以前就已经被人做过了,还是觉得挺忧伤的——不过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也让我学到很多,这其实不是一个科研的过程,但是这是很好的打基础的过程:如果这样的问题交给你,你会怎样来做呢?读文章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读的时候不思考,那么可能很难提出自己创新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读文章,那可能会有更可怕的结果:在你研究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关键词与你的主题有关,而且你最初的想法可能会被你自己推翻,新尝试的方法已经有人此前已经做出了结果……这种方法上的不断切换也会让人觉得挫败。所以追新文献、仔细读文献,查文献后面的所有的引用是一定要做的工作,不然可能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另外的一个问题是找不到人讨论,自己的导师可能不熟悉这样的东西,同学们忙着毕业,也不太了解你的研究方向。这样的时候去参加一些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会议就很重要了,认识一些同行,甚至看看海报,了解一下其他人的研究方法,知道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东西,自己熟悉的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又或者自己能提出哪些新问题。虽然现在有很多会议都很水,但总还是有些时候,参加会议要比自己从网上漫无目的地搜索更有效得多。

如果已经在新的领域做出了好的结果,那么难点在于要能从这个新问题的角度讲好你的故事,否则你的出色的成果可能会不得不发表到档次相对更低的刊物上面去。因为你可能熟悉了你之前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可是新领域的人可能与之前领域的人写文章、说话的风格很不一样。大家关注点可能也很不一样,对于实验图和示意图的要求很不一样,甚至写文章的结构顺序都会很不一样,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清楚这些,你的文章即使最终被接收,那从写好到真的发表之间可能会经过漫长的修改和等待。如果对新的领域不熟悉,那么多听听审稿人的意见那就太重要了。当然,审稿人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可能真的需要重新补做许多对照实验,而有的问题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困难的处理。多读文章,看看其他文章中怎样处理审稿人提出的问题,特别是读你投稿的期刊里面与你新从事的领域略有关联的文章,看看在这样的期刊上其他人用怎样的方式来做这个问题,用怎样的顺序写作整篇文章,在讨论中他们的详略是怎样的,他们的用词是怎样的,怎样把自己原本熟悉的概念用这个新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行话来表达。

 

编辑于 2013-08-21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35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安时,量化研究的话语霸权

知乎用户、cindyxin、小擦 等人赞同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价值,希望能够一有时间就过来更新自己的感受。先起个题目,万一最后写了个几万字的长答案呢。《How do I exhaust myself in the first-year of PhD study》作为第一年的candidate,在找方向的过程中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焦虑峰值。在这个痛… 显示全部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价值,希望能够一有时间就过来更新自己的感受。先起个题目,万一最后写了个几万字的长答案呢。

《How do I exhaust myself in the first-year of PhD study》

作为第一年的candidate,在找方向的过程中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焦虑峰值。在这个痛苦不堪的过程中个人感觉帮助最大的是对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的实时关注。我的研究方向和online language process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predic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ttrition, working memory, executive functions Chinese syntax, syntactic processing, cue retrieval, EEG, eye-tracking这些关键词及其所在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所以我在research gate的个人主页列了一长串关键词,在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看到。

听起来可能很贪心,但是我认为头脑风暴阶段广撒网本来就是必须的。与此同时,学科交叉领域往往能够纵深地揭示出交叉的学科内部比较接近学科内核的元问题,并启发之后的研究者借鉴其他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我很幸运在一个学科间交流密集且常态化的学校进行我的博士学习,我也一直在尽最大努力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每周最少参加两次seminar和reading group, 一有机会就跟 同行讨论彼此的研究课题,向一切相关和看起来不相关的研究伸出触角。哪怕真的不相关呢,就当玩咯。

今天就想到这些。

 

发布于 2015-12-02 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246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请拉黑我,因为我已经或将要拉黑你。

郑志伟、知乎用户、Tongtong Wang 等人赞同 收录于 编辑推荐

科研是为了know why。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有答案了,你就没必要做了;这个问题如果还没有答案(也就是还没有人做过),你还要考虑它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你花功夫回答了它,也难以受到重视。又重要又还没答案的问题,当然也是很少见的… 显示全部

科研是为了know why。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有答案了,你就没必要做了;这个问题如果还没有答案(也就是还没有人做过),你还要考虑它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你花功夫回答了它,也难以受到重视。又重要又还没答案的问题,当然也是很少见的。按常理来讲,既然重要,很多人都会想要知道,做的人就会多,答案很快就会出来,人家都比自己聪明。

以上是简要地概括所有科研工作长期面临的境况。如果你不光只是读个博士,而是希望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你首先要认清这一境况,并且找到你自己的应对之道。

@尹章琦 老师是很有发言权的,他本人的研究工作就很出色。他选择了一个学界最热门的领域去钻研。尤其是他说的参加学术会议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学术会议上透露出来的风向是最新的。学术界的新人更要经常地参会,一方面了解各种动向,另一方面也是让同行认识你的重要场合。对你知根知底,遇到你投的稿件,审稿也会更加公平,等等。

但有时我们看到别人这种情况,也要进行分析。人并不总是能事先很有计划地做出如此“正确”的选择的。有可能留学的导师恰好引领学界的潮流,他做什么什么就火,也就是所谓的“大牛”。而且,很多在正式独立从事科研之前,往往不止有博士的经历,还会有一些博士后或者企业的经历,见多识广,不是说谁刚一读博士就都选得对的。有很多课题组学生进来前就商量好了,做导师的课题。自己的想法不能偏离太多,不是完完全全的自由探索。这些情况,也是先要认清的。

以上我把情况都介绍差不多了,再回答问题。我认为,博士期间完全没必要太听风就是雨地找“新领域”,而是要打好一个整体、综合的基础。寻找问题不是不需要,但要先学习按照“正途”去寻找问题。

想要提出新问题,首先别人知道的你要都知道。这往往是很多学生忽视的部份。也就是说,你要做的不是天天苦思冥想去想idea,而是翻开教科书一页页地啃,阅读大量的paper。如果你是“科班出身”,(也就是说,正统物理系、化学系等理科,而不是什么食品、材料、环境等工科),你的理论基础覆盖是比较全面的,你只需要选学一些研究生课程进行深化,找相应的教科书自学。否则,你还要去学习人家本科已有的理论知识。其次,就是要大量阅读文献。人家写的综述只是一个开始,你必须按照你产生的疑问去阅读原文。读书和读paper这两件大事是缺一不可的。我看阅读量一定要上去,这其实是跟你所处的学术界亲密接触的一个过程,读多了,你才能摸清这个圈子里的人背后的旨趣、气质、动机、倾向是什么,你想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是圈子里的人会感到有趣的事情。

当你把已知的都了解了之后,你还不知道的事情,基本上也就是大家还不知道的事情了。这时你就可以自由的去设计实验,如何回答你的问题。这是就是另一个任务了。一般来说,人的原始想法都是独特的,但如果是受过大众的影响,你就总是往人家的兴趣那儿想。所以,如果你没有基础理论,只靠天天读paper来了解一些最新的“做法”和“说法”,你想来想去也就是这些东西的组合。只有你已经打好深厚的理论基础,你面对任何体系才能从最原始的first principle出发去演绎,你思维的路径越长,越会打上你个人特色的烙印,出来的问题就会越脱离大众;同时由于你总是尝试first principle出发,你看问题比别人更本质,你的问题也会更fundamental,提高你整个研究的档次。我想这是没有发文章压力的博士期间最应该尝试去够碰的理想,坐坐冷板凳,先把素质提高了,将来还可以做博后“转运”嘛。等到你出来做老师了,有publish or perish的压力了,你可能再去想有什么热门花哨嘲流的东西做做。这就要多开会了。

 

发布于 2013-07-21 13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9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张东升,硅谷码农

知乎用户、月亮、守望者 等人赞同

关于读别人的论文还是自己原创 建议大家搜一下Jacob Barnett的TED演讲

关于读别人的论文还是自己原创 建议大家搜一下Jacob Barnett的TED演讲

 

发布于 2013-07-23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7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2张图片团爸,三维数字图像处理

陈娜、赵德康、君雅 等人赞同

很多人没明白。博士的培养要求里面有一条: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文献。在你所在课题组的方向。大量的读文献。最少200+,能到1000+更好。读文献也是有技巧的,不是所有文献都要精读的。而且要养成每3个月查阅新文献的习惯。 一个已经毕业… 显示全部

很多人没明白。博士的培养要求里面有一条: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文献。在你所在课题组的方向。大量的读文献。最少200+,能到1000+更好。

读文献也是有技巧的,不是所有文献都要精读的。

而且要养成每3个月查阅新文献的习惯。

一个已经毕业的博士感言

 

发布于 2014-09-18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7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Baupt,物理phd

陈娜、老黄、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把自己已有的总结分享一下,希望能对题主有点帮助。在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或者研究方向进行科研,第一件事就是对这个新的领域建立详细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这点实在太重要了,从设计实验,执行实验到写文章,甚至在决定今后研… 显示全部

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把自己已有的总结分享一下,希望能对题主有点帮助。
在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或者研究方向进行科研,第一件事就是对这个新的领域建立详细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这点实在太重要了,从设计实验,执行实验到写文章,甚至在决定今后研究方向上都至关重要。

怎么了解呢?当然是做细致的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要达到这几个目标:1.知道这个领域哪些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或者感兴趣的 2.知道哪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paper的level,前面有些知友已经提及)3.知道这个领域还有哪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释或者处于争论之中(以上三点可能有交叉)
具体怎么达到这几个目标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阅读文献,先读重要的综述文章,再读高引的代表性文章,然后对与自己课题组的实验手段/理论手段直接相关的重要文献更是要精读。当然,前面有知友提到的“follow 领域大牛”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通常的做法是,精读最近5-10年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及其他本领域顶尖期刊上的paper(大概几十篇),基本摸清楚哪些问题是本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知道什么样的突破可以发表在高端的期刊上。而不应该把太多精力放在一些其实不怎么重要的研究上,更不能做了半天弄出一个发现,结果别人早就发表了。也不能让一个个重要的发现擦肩而过,而自己浑然不知。以前就听说一个例子(具体忘了在哪儿看到的),一个中国学者发了一篇文章在中文期刊上,后来发现一篇顶级期刊上的英文paper的研究竟然和自己的几乎一样,于是告老外剽窃,老外表示自己从未见过他的中文论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能不能准确定位一个研究的重要性是一个优秀学者必备的素质。如果对“什么研究重要”不是很清楚,科研就显得非常盲目。

关于文献阅读和调研,小木虫上有一篇分享《最近两篇Nature子刊的经验与教训》写的非常好——

“从我的感受来讲,看文献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当你把你这个方向比较有代表性文章大致看了后你会觉得这个行当似乎做的很不错了,很多事情清晰明了,这时候其实你还没有入行。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入的看,开始发现问题,怎么有的文章这样说,有的文章确是相反的结果,或者感觉有人在吵架似的,然后自己就糊涂了,到底谁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你开始入行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我自认为做的最好的一个阶段,为了弄清楚我们这个方向的问题,我把我们这个方向发表在Nature,Science以及一些顶级专业期刊的文章按年代重新梳理了一下,从头开始看,一步一步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它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中间出现了什么争论,最后是怎么解决的。然后到了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还有哪些问题存在争论。第四阶段:将你了解的存在争论,或者是没有解决的焦点问题综合起来,结合自己所处环境的条件,思考看有没有办法解决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怎样做才有可能回答这些问题?”


对这个领域有了很好的了解后,第二件事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验条件手段和优势(但并不局限在自己拥有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寻求合作),设计实验,试图是为解决上述重要的问题提供一些解释。在设计和执行实验的时候,自己的基本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博士前几年就要认真练习专业的基本功,对本专业的研究套路(比如针对什么性质应该用什么手段去表征,这些表征结果怎么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果)要非常熟悉。从大量的专业文献阅读中也可以总结出这些基本的研究套路。

 

发布于 2015-12-06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51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知乎用户、小宇宙要爆发、tingsong 等人赞同

开玩笑的讲,大部分人的博士研究(博士论文)无非是下面两种思路:1、用原方法研究新领域(换点新数据)2、用新方法研究原领域 (换个新模型)如果是新方法新领域,嗯,优秀论文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开玩笑的讲,大部分人的博士研究(博士论文)无非是下面两种思路:
1、用原方法研究新领域(换点新数据)
2、用新方法研究原领域 (换个新模型)

如果是新方法新领域,嗯,优秀论文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发布于 2013-07-22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6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3张图片Chen Shen

知乎用户、月亮、minxi lee 等人赞同

谢谢邀请。我仅仅对自然科学科研有所了解。在自然科学中开始对新领域的研究,第一步是要具备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这点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尤其是综述——做到。但不做不行。综述涵盖了这个领域的基本研究思路和脉络。综述往往提到该领… 显示全部

谢谢邀请。我仅仅对自然科学科研有所了解。
在自然科学中开始对新领域的研究,第一步是要具备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这点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尤其是综述——做到。但不做不行。综述涵盖了这个领域的基本研究思路和脉络。综述往往提到该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论文和成果,阅读这些论文和成果则对具体的研究方法有了更多地了解。
通过这一步,可以明晰自身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减少“走火入魔”的可能性。
第二步是要对这个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所了解。要了解原理。新兴的研究领域,很多方法往往不完善,就有很多研究者跟风研究。如果对研究方法不了解,只关注结果,往往难以批判性的阅读文献,以及在未来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
思路和方法是我所认为进入新领域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

 

发布于 2013-07-21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1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4张图片左名

知乎用户 赞同

熟练的掌握实验技能,陌生的看待实验课题,审视课题其实就是审视自己的态度。当然每个组客观环境决定很多,我们尽力做到可以够到的最好。在新领域就像找新的妹子,从搭讪(看文章入门),认识 (对所做东西有个总体认识),深入了解 ( 对感兴趣的方面专门… 显示全部

熟练的掌握实验技能,陌生的看待实验课题,审视课题其实就是审视自己的态度。当然每个组客观环境决定很多,我们尽力做到可以够到的最好。
在新领域就像找新的妹子,从搭讪(看文章入门),认识 (对所做东西有个总体认识),深入了解 ( 对感兴趣的方面专门了解),投其所好与磨合(结合自身情况展开实验并在其中不断修正),本垒 (做出成果并发表)。想想吧,真是这样-_-#

 

发布于 2014-02-04 3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0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阿狸博士,我们不生产比特,我们只是比特的搬运工

 

各种科技报道,中文论文,做到领域的整体、快速把握。选两篇高质量的英文综述,读一读,介绍这个领域的。如果明确了研究方向,找相应研究方向的综述,继续科普。现在应该对研究方向有了大概认识,找你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阅读学习,积累过程中慢慢… 显示全部

各种科技报道,中文论文,做到领域的整体、快速把握。

选两篇高质量的英文综述,读一读,介绍这个领域的。

如果明确了研究方向,找相应研究方向的综述,继续科普。

现在应该对研究方向有了大概认识,找你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阅读学习,积累过程中慢慢寻找自己的idea。

 

发布于 2015-05-26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15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贺小葱、知乎用户、易鹏 等人赞同

第一次回答问题,算是毕业以后的一点感悟。个人认为研究生(硕博都算)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分两种,一种是拿来就用,可能是导师或个人做的某个项目或课题的相关知识,与毕业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这类知识不需要了解很深,只要够用就行了,“知其然”即可;另… 显示全部

第一次回答问题,算是毕业以后的一点感悟。个人认为研究生(硕博都算)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分两种,一种是拿来就用,可能是导师或个人做的某个项目或课题的相关知识,与毕业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这类知识不需要了解很深,只要够用就行了,“知其然”即可;另外一种是自己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用于知识的创新而不只是简单的应用,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第一种知识,需要快速挖掘许多前期并不了解的知识用来做课题或项目,用完即丢,个人的通常做法时,在CNKI上检索相关领域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就免了,并不是硕士论文质量都不高,只是不要花精力在分辨论文质量优劣上。博士论文也尽可能985高校的),阅读的内容主要是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一般涉及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几篇论文下来,就会对该领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谈不上深入,再根据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阅读一些国内外知名作者的paper,这时的知识拿来应付一般的项目基本是够用了,这里推荐边读边做思维导图,可以加快理解速度,免得看完就该用时忘记了。对于第二种知识,主要用于知识的发展和创新,首先仍然需要完成上面一步(应该更为细致的完成),此时对该领域有了“散点”式的了解,还谈不上“面”上的掌握。但是这时应该可以知道该领域涉及了哪些基础知识以及有哪些相关的经典专著或教科书,如果基础不是特别扎实或前期该领域研究涉及不多的话,就要把相关教科书看一遍。通过教科书和专著的学习,明白了该领域发展的由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和方向感才有资格开始谈知识创新。接着就是大范围的阅读该领域内现有研究的paper,加上自己大量的思考(研究中思考非常重要,我的论文思路很多都是走在路上时想出来的),不断摸索前人研究的不足,加以改进或创新,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真心做科研是很难快的,需要大量深入的思考,必须静心,国内高校科研气氛普遍浮躁,很少有人真正认真思考研究的目的和用途,作为一个读博过来人和牺牲品,很是心痛。

 

发布于 2014-02-04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22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Serena Yu,医学PhD

知乎用户、Newby、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生物/医学:你无从选择。一个生物和基础医学比较优秀的主流课题都会耗资数十万美元,持续五年,而博士生一般做的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整体控制在Grant那里,学生、老板都无法更改,五年内只能跟着既定的道路做。这也是"生物民工"的由来。我知道很多专业一年… 显示全部

生物/医学:你无从选择。

一个生物和基础医学比较优秀的主流课题都会耗资数十万美元,持续五年,而博士生一般做的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整体控制在Grant那里,学生、老板都无法更改,五年内只能跟着既定的道路做。

这也是"生物民工"的由来。我知道很多专业一年可以做七八个课题,发七八篇文章,船小好掉头,耗资也不多,有试错和探索的空间,可以搞自己感兴趣的。

而生物、医学的高端课题都是航空母舰的体量,一篇CNS(cell/nature/science)一般得做5-8年,低一档的做3年,一年以内就只能刷流行病学的水文了,被人看不起的。而一个基金课题一般是5年,要发2-5篇文章,经常几个博士做不同的部分。这种情况下,除非你自己掏十几万美元设立自己的基金,一般人定了大方向就得做下去,个人的兴趣和创新必须让位于课题的限制之下,戴着镣铐跳舞,基本是老板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最多也就是在实验细节上出出主意,所以就跟民工差不多了。

正因为生物民工如此听话又廉价,各地的PI们才会不顾就业市场状态,大招特招。

 

编辑于 2016-01-28 5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7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jn shen,苦读主妇

Merry、知乎用户、帝都铁匠 等人赞同

本人博三,就自身经历说些感受,仅供参考。读博前,我已在主妇路上狂奔了好几年,身不由己回到科研领域,开始做博士。课题比较新也比较热门,但是涉及大量编程和数学,这些,我要么就是忘光了,要么就是不会,不会,不会!还好,现在算是熬过来入了点门。第… 显示全部

本人博三,就自身经历说些感受,仅供参考。读博前,我已在主妇路上狂奔了好几年,身不由己回到科研领域,开始做博士。课题比较新也比较热门,但是涉及大量编程和数学,这些,我要么就是忘光了,要么就是不会,不会,不会!还好,现在算是熬过来入了点门。
第一步,评估一下自己在这个“比较新的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
第二步,如果已有知识储备,那就阅读经典文献+最新文献+参加学术讨论会+与同行交流+向前辈请教,迅速把握重点,切入问题。如果没有,先静下心,做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科研方向如同一棵大树上的各个枝丫,如果根没长好,越嫩的芽掉的越快。学术讨论会和向牛人请教属于可遇不可求,但是文献和基础书一定要多下功夫。对于基础差的人,比如我,一开始看经典文献时,会隔几天看一遍,看上十来遍,每次看完不同颜色笔标注好自己的心得,把文献看透。
第三步,基于自己的认识写一篇review,借此理清自己的思路。review不要着急投出去,在后续科研过程可以随着认知的深入不断修改,等毕业的时候就是一篇很好的review,而且博士论文的绪论也就成型了。
第四部,动手实践,遇到新问题,回到第一步。

 

编辑于 2016-02-02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69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5张图片青格乐,心理语言学博士在读

就是不开心、lau phunter、李梦彧 等人赞同 收录于 编辑推荐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6张图片 不适用于所有学科,答主今年博士二年级,最近总结出的一点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后有所感悟也会不断更新。2016/4/5认真读透一篇好文献,胜于泛读几篇文章2016/3/1在最新的研究上,想要进一步更新,不妨重复一下最新的那个研究。一来可以练练手,学习… 显示全部

不适用于所有学科,答主今年博士二年级,最近总结出的一点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后有所感悟也会不断更新。
2016/4/5
认真读透一篇好文献,胜于泛读几篇文章

2016/3/1
在最新的研究上,想要进一步更新,不妨重复一下最新的那个研究。一来可以练练手,学习一下这个研究的学习方法,二来也可能在实验过程、语料分析、被试质性分析中发掘不一样的东西。

应该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方法,比如我导师,“重复别人有什么意义?!”

可是对于我还是个学生来说的话,我觉得先学习、模仿,再创新,研究会做的更扎实一些。

2016/01/28
去分析第一手材料。对于语言学专业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学习者或者母语者的语料、学习者的数据,也就是数据分析,可以是二语学习者的一段自然话语录音、对话录音、课堂语料、组词造句(引导性语料)、朗读语料、学习者个人数据等等,不管研究问题是什么,实实在在的去看一看这个所要研究的问题下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语料、对语言训练方式的回应、习得某个特定句法形式的变化、etc),不用看太多,就两三个即可,对于有的语料分析,十几句就好,两三个、十几句有时候就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我建议这样做的原因是:
1. 这是一个bottom-up的过程,从最基础的层面做起,有时候反而能帮助自己理解大方向上的问题,读别人的文献也就更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脑海中能勾画出该研究者所解决的问题和看到的现状。前面几位答主都是top-down的模式,这一点是非常正确,也是我现在做的,但是有时候bottom-up一下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之前的大量积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分析第一手材料,花点时间分析分析、思考思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产出的这些话语,话语的句法、语义、语音层面的特征,也会给自己寻找题目带来一些思路,所谓的问题导向,你看他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你要研究的问题。这个分析过程也许是一个重复别人研究的过程,但是我个人觉得重复这些细节并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样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发现不同的问题;

3. 即便是完全重复也并无不可,在深入语料、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积累的对语料的敏感度、对学习者语言行为的细致了解也是一种功力。我在日本拜访过一位本领域的权威学者,聊天的过程中,他说如果有机会,让我来他们学校做一个talk,我问,是汉语学习者在XX框架下口语表达的表现吗?他说,no,no,他想看我们如何分析语料,汉语学习者的语料细节是怎样的?你们是怎么分析的?

我的师哥在美国某藤校访学ing,他所跟的也是本领域的大牛,德高望重的大牛教授在课堂上整节整节课的在讲如何具体地分析语料,怎么分析,看什么,发现什么,云云。

我导师也说,别看这些细枝末节的活,你们不以为意,这才是真正见功力的地方。

分析结果并不一定很重要,因为极有可能是别人已经发现的结果,而这个发现的过程弥足珍贵,也极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此要珍惜语料,要去做这些体力活。这是一个有点类似于质性分析的过程,使自己对研究问题、研究目标都有深入的认识。

举个栗子吧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7张图片这是我最近研究的一个语料分析,这是一个学习者的语料分析,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在韵律层面,咦,学习者把介词和前面的语言成分粘起来了,而母语者的介词一般都是和后面的语言成分粘着的,这是一点不同。于是我可以带着这个疑问继续观察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是否都有介词前附这个特征,而为什么学习者会出现这个问题?是他们在学介词的时候学习方式不同造成的影响?另外,学习者产出了偏误的句子,这个介词偏误一直都会出现吗?为什么?是学习者现阶段介词短语发展的一步?

根据这一个现实问题,再去看已有研究,有时候反而会特别明白。
编辑于 2016-04-05 1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禁止转载 收起
7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中二青年也要搞科研!
王立早大绵Louis Sullivan 等人赞同
研究总是有传承性,要想走得相对比较顺畅,就要利用好组里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所以,来到组里后, 先跟实验,熟悉环境和优势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担心自己刚上手的项目太小太简单, 关键是要完整的做完一个项目并发表,都走完一遍你会发现很多可以… 显示全部
研究总是有传承性,要想走得相对比较顺畅,就要利用好组里现有的资源和优势。所以,来到组里后, 先跟实验,熟悉环境和优势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担心自己刚上手的项目太小太简单, 关键是要完整的做完一个项目并发表,都走完一遍你会发现很多可以深入或者扩展的项目,或者发现你真正想做的方向,这个比起你自己刚开始的时候要好很多。这是说的脚下该如何走,这段话,字句都是自己在纳米中心硕博期间血泪的教训。

剩下的,人还是要不断的抬头看看风景,望望要去的远方的。借用 @尹章琦 老师的原文, 跟随大牛的脚步。这一点,永远不过时, 在大牛的光环下,会有加成。信大牛,有paper.
发布于 2013-07-21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3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计算机科研 感悟1_第8张图片 张阿猫 ,博士
知乎用户、飞儿Zhang fusu 赞同
个人觉得, 国内大部分博士是不需要自己想课题的,老板已经把问题想好了,你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就好了。这 也是毕业的最佳捷径。但是谁都知道这并没有掌握科研的精髓,不过谁在乎呢?找工作评职称拿funding的最基本就看你文章的影响因子,如果老板给我个课… 显示全部
个人觉得, 国内大部分博士是不需要自己想课题的,老板已经把问题想好了,你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就好了。这 也是毕业的最佳捷径。但是谁都知道这并没有掌握科研的精髓,不过谁在乎呢?找工作评职称拿funding的最基本就看你文章的影响因子,如果老板给我个课题让我发个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发布于 2013-12-13 3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4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张艳超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赵德康 等人赞同
工科博士生在读一定要和导师交流,讲明自己的意图一定要和导师交流,讲明自己的意图一定要和导师交流,讲明自己的意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般来说每一个团队都会有拓展方向的需要,同时又不会离自己强势方向差太远,或者脱胎于自己的强势方向。在开展博士工… 显示全部
工科博士生在读
一定要和导师交流,讲明自己的意图

一定要和导师交流,讲明自己的意图

一定要和导师交流,讲明自己的意图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般来说每一个团队都会有拓展方向的需要,同时又不会离自己强势方向差太远,或者脱胎于自己的强势方向。在开展博士工作之前,一定对本团队的研究内容做深层次理解,对团队资源的分配有把握,对是否能够得到导师支持做好评估。这时好导师的态度非常关键!新的方向从来都是交叉方向,需要调配的资源比较多的,不要妄想以一己之力去完成一个大课题!
之后对自己的博士生涯做规划,既然是从事新领域,那么成果预期不要定太高,有没有都关系不大,踏踏实实的做基本毕业没问题的!
然后就是端正态度,多多学习交流,乐于分享,真正有学识的博士像饱满的稻穗,总是垂下头探索真理的,这也是之前不会有的体验。
最后,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养成良好作息,打理好自己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对家人朋友好一些,不要因为科研冷落了他们,即使他们理解你也不要这么做,人前进的动力除了求知欲,还有亲情友情这些。
祝题主科研顺利!
发布于 2016-02-05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3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 ,科研宅
如冰月亮张小毛 赞同
赞同第一个答案,先读一读这个方面比较牛的组的文章,然后自己跟进他们的工作试试,刚开始先不要要求自己马上就要发大文章,还是先做简单的,拿别人的稍微改一下,投篇小的试试看,再慢慢做大的!。。。。。其实我就是这样做的。。。
赞同第一个答案,先读一读这个方面比较牛的组的文章,然后自己跟进他们的工作试试,刚开始先不要要求自己马上就要发大文章,还是先做简单的,拿别人的稍微改一下,投篇小的试试看,再慢慢做大的!
。。。。。
其实我就是这样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科研 感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