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制定评价标准,远离抱怨,聚焦成长

我觉得有些抱怨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包括个人的认可,部门的认可,公司的认可及社会的认可。这从操作系统底层来看,是表现型的人格在起作用,我们把标准设计成了别人眼中定义的成功。如果要摆脱因为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而引起的抱怨,需要我们把定义自己的权力收回来。

从我之前经历的抱怨经历来看,很多原因其实都是产生于未得到他人的认可。可能我过去很多行为和思考方式里面,仍然是表现型人格占了主要作用。我曾经因为未获得岗位提升而失落,因为提出的想法未被采纳而愤懑,因为单位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理解不一致而口出恶言。其底层原因就是我把是否成长,是否做得不错的标准让别人来制定。而处处迎合别人标准的努力,必然让自己远离自己的初心,逐渐变成自己讨厌的人,过得并不开心。

我们获得成长动力的渠道有两种,外在刺激和内部激励。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理机制是很简单的,都是制定目标,达成目标,获得满足。当我们目标是满足别人制定的标准来确认达成目标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不尽人意。我们并不能控制别人的标准,这种来自外在的刺激是不可控的东西,不是我们个人努力能够改变的。当我们处在一个适合我们成长,能持续获得合适外在刺激的环境,就会快速成长。当我们处于一个外部刺激标准和自己的成长方向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出现努力得不到认可的情况,然后就会不自主的产生抱怨。鼓励一直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所在的部门、集体只会在你成长方向和他们的发展方向一致的时候,才会给你鼓励。当我们的成长凸显了身边其他人的原地踏步或退步的时候,他们给出的反馈多数时候都是负面的。要想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就需要不断的创造内在的激励机制,持续不断的鼓励自己。我们如果站在未来考虑,把最适合我们的目标分为了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就能不断成长获得一个个实现目标的成就感。我们是否把完成目标,是否有利于我们的未来,时候有利于我们的长期成长由自己来制定后,就会形成正反馈。每一个进步,都会有靠近目标的成就感,每一次达成目标,都能看出相对昨天的改变。这样我们就能持续不断的聚焦到成长上,而少了那些努力寻求认可却无法获得想要的东西时候那种失落。

在教育孩子上面,让孩子学会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很重要。我们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比较偏重于满足别人制定的目标。考多少分数算优秀、获得什么奖算好学生、达到什么分数线能上好大学、通过什么考试能获得一个证书……很多成长任务都是这种升级打怪,完成别人制定的目标。如果对孩子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获得内在的激励,和可能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产生失落,然后生出自卑和抱怨。产生这种失落的情绪原理和我们工作中无法获得外部认可的时候一样,都是不利于成长的外部激励机制。我发现那些不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家里面,孩子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产生内在的激励,自己找到成长的动力。如果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引导孩子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过去比较,就很容易让孩子获得持续的动力。在跟别人家孩子比的情况下,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总是有牛逼的别人家孩子出现让孩子失落。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标准是需要不断摸索的,我还没有找到相关的书籍。我想应该可以鼓励孩子逐步记录自己的状态,定期的记录行动和结果,然后拿现在和过去对比,就很容易看到那些地方成长了,那些地方原地踏步。最近几天我的女儿看了《小狗钱钱》开始写成功日记,可能也是一个建立自我的评价标准,获取内在成长动力不错的方法。我正在努力建议她写一日记,做一些待办事项清单来追踪自己的努力和成功。我希望这个暑假培养她养成这些习惯,为她的成长带来积极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己制定评价标准,远离抱怨,聚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