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立医院丑闻的警示

医药经济报

贺昊

今年2月,英国曝出公立医院丑闻,在2005年至2009年,许多在斯塔福德郡就诊的病人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随后,又陆续有13家医院被曝光。英国全民医疗系统(NHS)7月16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14家公立医院因疏忽怠慢,7年里导致1.3万名病人死亡。

从NHS诞生之日起,对其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争论主要围绕以政府财政为支撑的NHS,其服务效率效果、各项资源运用尤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是否能够满足各方的要求。

显然,此次丑闻给NHS就上述争论提供了新的注解,进一步加深了各方对其能否长期稳定运行的怀疑。可以说,本次丑闻的出现,其实质就是NHS自身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的一次总爆发。这些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免费医疗放大了就医需求,直接导致医疗服务支出的增加,加大了控费压力;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以及竞争的缺乏,使得各项资源的使用存在浪费和不经济弊端,增加了服务支出的无效率,进一步强化控费压力;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医学的不完善以及医疗个案彻底及时监督的不可能,都使得医疗服务过程中道德风险很大,必须构建人力资源的激励体系,而控费压力使得激励体系的构建存在问题,催生了医护人员的不公平感,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控费压力直接制约了医疗资源的再投入,医疗服务的供给出现短缺直接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如此,几个方面相互作用,医疗服务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不可避免。

对眼下正在进行的中国医改来说,本次英国公立医院丑闻的确是给出了警示,敲响了警钟。

首先,中国医改的控费压力也很大,对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效率要求,而这种效率要求,若是不能正确地从药品、设备、人力资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源的使用上表现出来,那就肯定会挤压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这在很多医院的实际运营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为了达到次均费用标准或者医保额度标准,强行切割医疗服务或者强制患者出院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以牺牲医疗服务质量来达到控费的要求,是“饮鸩止渴”本末倒置的做法,需要引起重视。

其次,当下国内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绝大部分用户服务份额,同样存在的“所有者缺位”以及相较民营医院在政策扶持、技术准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的不公平禀赋优势抑制了竞争,资源使用的浪费和不经济现象也很突出。比如,高档先进技术设备的大量引进和闲置,可用设备的过早淘汰,医院用房的大量投资建设、规模无序扩大、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两级分化等等,都在强化控费压力,也进一步挤压服务质量。

再者,公平合理的激励体系的构建在当下仍然是各家医院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重临床还是重科研、重高新医术还是“适宜医术”、重患者满意度还是重财务指标,这些都在相关各方不同的考量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一线医护人员的不公平感较强,职业自豪感使命感普遍受挫,这些肯定会影响服务质量。

最后,国内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是一个明显而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优质资源扎堆中心城市,农村、乡镇、市郊医疗资源匮乏,在控费的压力下由政府一家承担起资源的建设责任,勉为其难。而社会资本在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地位悬殊的当下,投资意愿不可能非常强烈,医疗服务结构性不公平势必长期存在,虽然有“医联体”这样的权宜策略在弥补,但总体效率仍不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实质是制约中国医改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最大短板。

总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亦即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中国医改才会步入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这应该就是此次英国公立医院丑闻带给我们的警示吧。

全民医疗系统向英国民众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免费医疗”已经成为英国普遍接受的社会理念。该系统同工业革命、莎士比亚、哈利?波特一样,成为英国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一度被英国人标榜为“西方最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国公立医院丑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