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20年: 从搜索经济到算法经济 (从B站跨年爆红 等想到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这几天比较另我觉得惊讶的是,朋友圈里逐渐看到一些B站(哔哩哔哩,bilibili)的春节晚会的文章。回想起最近一次较长时间用B站,还是在2018年的时候,当时记得有朋友在正念修行群里分享54集印度电视连续剧《佛陀》。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我朋友圈里三四十岁以上的朋友居多,B站重度粉丝应该很少。关于B站跨年的信息能不断出现,尤其是惊讶地看到“B站跨年晚会有多火?哔哩哔哩市值暴增50亿元”之类的文章,我想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怀着好奇看了看,果然不虚此行。刚开始最让我吃惊的居然是B站和新华网联合举办。官媒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主动去理解年轻人的喜好。虽然仍有些节目我没感觉,但总体觉得很好,开放、包容、精彩。

一、老中青结合

尤其是看到退伍老兵们合唱《中国军魂》等歌曲的时候,我就在想现场也许有两代人同台或者一个观众一个听众,多美的画面啊。

下一个20年: 从搜索经济到算法经济 (从B站跨年爆红 等想到的)_第1张图片

二、中西音乐异彩纷呈

还看到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看到他头发白了很多很多……

三、传统动漫兼容

下一个20年: 从搜索经济到算法经济 (从B站跨年爆红 等想到的)_第2张图片

好几次看的我是心潮澎湃,乐极而泣。包括方锦龙和赵兆那段。中国民乐、西方交响乐;两首不同的歌曲穿插进行,但没有违和的感觉,触动了我多年尘封的音乐细胞。

我可能是一个天生比较乐观的人,就这么一个晚会,我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的绽放之花,包括那些满屏的弹幕;我仿佛看到了盛唐气象向今日之中国走来,因为B站所代表的年轻人的开放、多元和真实。因为2018年曾经All In到区块链行业,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到一些比较优秀的90后,我觉得中国的未来会更好,因为80后、90后,以及在往后,他们成长在一个物质充沛,信息发达,教育普及的时代。相比之下早二三十年出生的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童年生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安全感、危机感和较小的格局,较大的控制欲,很难脱胎换骨。

B站2019跨年晚会的网址: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07611?from=search&seid=12358180647631523716

为什么B站2019年年底跨年获如此多的赞誉?当我看到《B站新年晚会为什么这么火?听总导演说:数据给出网友心中的共情点 》

(网址:https://view.inews.qq.com/k/20200103A0OBEP00)时,就能够理解了。里面提到:“根据大数据一个个分析B站用户的喜好:某首歌曾被1000万人点击,某个歌手的作品得到了几亿人的翻唱,或是某个影视形象曾被阐发出几百万个搞怪视频……”

简单而言,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进行精准选择,推出能让更多人有感觉的节目。这点让我想起了2013年《纸牌屋》的爆红,让Netflix(网飞)盆满钵盈。

当然,晚会或者说B站得到这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我觉得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一、弹幕

以前我挺反感弹幕,满屏的弹幕影响了我的观看。时至今日,有时仍会关掉弹幕,但有时会怀着好奇打开,看看这一刻观众会怎么评论。想一想,这一幕是不是有点像BBS主题后面展开的讨论,又或是文章后面的留言?核心在于B站(当然还有以前的A站 - AcFun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内容的生产者或者二次加工者,和观众有了渠道进行互动,这对于那些想表达自己观点、情绪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非常重要,那种单向传播的视频输出方式仍然会长时间存在,但吸引力逐渐减小是必然的。

刚试了试,才发现弹幕不是随便就能操作的,还得答题才能转正,100道题,答对60分以上,才有资格……

二、鬼畜

主持人几次提到这个词,我一脸懵逼,赶紧网上搜索科普了一下。

鬼畜就是通过对严肃正经话题进行解剖后通过重复,再创作等形式用以达到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强化焦点、讽刺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 [1] 

其来源为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动画,原本的名字为应为音MAD, 但在中国,由最早出现的音MAD《最终鬼畜妹フランドール・S》中的“鬼畜”略称而得名。 [1]  鬼畜为一种视频制作手法。代表特点为画面和声音重复率极高,且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鬼畜”一词的意义转换的过程,也是鬼畜视频变化与发展的过程。鬼畜视频来源于日本,但是一开始在中国的传播仅仅局限于A站、B站之类的弹幕类网站,“鬼畜”的含义错误等同于音MAD;随着B站的发展,新兴的鬼畜调教和人力VOCALOID的出现对原来的音MAD造成了冲击,坚持传统的老会员和新来的会员矛盾愈演愈烈,最后B站设置新区容纳双方,“鬼畜”的含义再次发生改变,变成了“鬼畜=音MAD+鬼畜调教+人力VOCALOID”。自此开始,B站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最终形成了鬼畜文化这一亚文化类型。

随着信息的获取和呈现越来越便捷,每个人都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需要有种参与感,需要表达自己,继而需要更多人认可自己。完整地拍摄电影、视频哪怕片段,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对于已有视频进行二次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其实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嵌入自己的观点,或者哪怕就是纯粹的解构、恶作剧(其实也是一种观点),在迅猛发展的IT技术帮助下,变得方便多了。

我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但我猜想牛逼的算法,能够把弹幕和鬼畜的大量数据汇总、整理,能够精准地分析和理解各个不同爱好群体的观众的心理。或许这就是 “B站才是最懂年轻人的” 的原因吧。

回到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说接下来是从搜索经济到算法经济的时代呢?原因就在于赋能和个性化需求的匹配。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信息能够前所未有的,在广度、深度和速度上进行流动。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无论产品或者信息,早期都是短缺的,这里的短缺并不是指数量,或者种类数,而是指能够满足某个个体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域范围内等多个受限条件下,真正符合最低需求的,其实早期是缺乏的。

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你想获得某个Paper,某个游戏,某篇文章,并不容易,虽然信息量很大,但往往不是你需要的。于是出现了人找信息的工具,也即搜索。此时能够使用搜索工具的人,可能不到整个人群的百分之五。

随着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成本也不断降低,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有无的问题。于是就会产生需要更好、更精确匹配的需求。与之同时,因为手机和Pad等终端信息处理工具的大规模普及,仅有小学甚至更低水平的人群也有机会利用信息了。此时,使用信息工具的人,在过去十年内,不断增加到百分之五十,甚至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如果产品和服务要覆盖范围更广,数量大得多,较低知识水平的人群,势必要根据个人特征,进行用户画像,让系统(包括App)主动推荐合适的产品或信息,而不是让他们做高难度操作去找信息,换句话说,就是算法经济。通过算法经济,让产品,或者信息的供需两端,能够匹配起来。当然匹配的前提,是两端的参与者足够的多,形成平台汇聚的势能,才有可能增大匹配成功的概率。例如,在滴滴、快的等两三家巨头出现之后,很难再出现第四家第五家,因为后来者除非投入大量的资本,或者先进技术带来的极高效率(比先入者高出十倍百倍的效率),否则很难更改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此无论需求端和供给端都难以形成足够的参与数,匹配的概率低,导致恶性循环用户不断流失。

关于算法经济的分析,在微信公众号“乐生活与爱IT”的文章《由今日头条、拼多多想到的 & BlockChain Storage 之5、区块链存储 - 存储供需的智能匹配》里,通过拼多多和淘宝搜索框位置不同这一小的细节展开,以及引用姚前(现任证监会新筹备的科技监管局局长,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前总经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的文章《算法经济:资源配置的新机制》的段落,进行了更系统和深度的剖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扩展阅读:

2019-10-28,《被误解的区块链(1)

2019-11-07,《被误解的区块链 (2) - 区块链一定要挖矿吗?

2019-12-02,《被误解的区块链 (3) - 关于去中心化的思考

2020-1-1,《被误解的区块链 (4) 性能 vs. 其他》

2019-8-29,《当“算力地球”遇见区块链》

www.xinhuanet.com//globe/2019-08/29/c_138320671.htm

2019-6-27,《比特币涨价的5大原因

2018-11-16,《两败俱伤!两个子比特币算力大战引发的思考

2019-1-14,《你们都错了,比特币才是稳定币

2019-6-4,《新世界的崛起和意义——区块链定义的虚拟世界》

2019-6-20,蔡维德《Facebook发行的稳定币Libra是美元继续称霸的工具,瑞波和USDT的终结者

2019-6-20,孟岩、邵青 (数字资产研究院)《Facebook 数字货币:缘起、意义和后果

2019-12-22,抛砖引玉:区块链的“三权分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一个20年: 从搜索经济到算法经济 (从B站跨年爆红 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