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摆地摊”成了最火的网络词汇。
在江西,城管大队主动打电话给商贩,请他们前来摆摊。
接电话的商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声问:“真的吗?真叫我去?”
网上更是到处流传着所谓的“摆摊财富秘籍”。
就连互联网大佬们二十多年前摆摊的经历,也被纷纷挖出。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摆摊卖减肥药品、火灾报警器、气浮仪等,他是“华为”创始人兼总裁;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摆摊卖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等,他是“联想集团”创始人;
1991年,27岁的马云去义乌批发小商品,他是“阿里巴巴”创始人;
1998年,24岁的刘强东摆摊卖光盘,他是“京东”创始人。
有人调侃道:
有些事情是上天冥冥之中给你安排好了,上半年疫情期间在家练得一手好厨艺,原来是为了下半年上街摆摊。
一时间,全国掀起了摆摊热潮,一个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背后,是无数蠢蠢欲动的心。摆摊,真的这么简单吗?
对此,网上流行的一句话,给出了最好的解答:以为钱很好挣,是成年人最大的错觉。
最近有个新闻,说的是成都一个90后姑娘傅傅,白天在服装公司上班,晚上出门摆地摊。
生意不错的傅傅收入相当可观,有时一天就能赚4000元。
于是,在“520”当天,她买了一辆二手奥迪来奖励自己。
看到傅傅的成功,不少人也想效仿,恨不得立刻去摆摊。
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个姑娘为了摆摊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都要在完成本身工作的情况下,起早贪黑选品、想搭配、了解市场。
有个很有趣的定律,叫鸭子定律:
鸭子在水面游动的时候,人们感觉它总是优雅闲适的样子。但其实在水面之下,鸭子正在拼命地划水。
人生很多事,都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美。
你看见的好运,背后都藏着厚积薄发的沉淀。
人民日报曾经点赞过郑州一位摆摊卖煎饼的老奶奶。
她已经94岁高龄了,擀面、放调味料、打鸡蛋、出锅打包……动作娴熟,把烙好的热乎乎的煎饼递到对方手里。
奶奶每天要从夜里12点做到第二天凌晨5点,夜市结束后,还要第一时间去农贸市场买材料,休息时间寥寥无几。
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吃得了这份苦呢?
这些年,我们总是被各种小概率出现的“传奇人物”包围:卖猪肉卖到身家过亿的屠宰户,月收入8万的快递员,家里十栋房的烧鸭店老板……
看多了,就会产生“这有什么,我也可以”的错觉:上班一个月才领几千块的工资,还不如做个小生意,时间自由还赚得多,多爽!
殊不知,这些人中龙凤的成功大多不可复制,只是因为他们做的工作看似毫无门槛,才让不少人趋之若鹜。
人们不会羡慕身家过亿的企业家,是因为大部分人深知自己做不到那般顶尖。
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永远只有极少数。
更多的,是为生活所迫走上街头的失业者;
是年纪大、文化低、找不到工作的大妈大爷;
是风里来雨里去,为了全勤可以拼命的外卖小哥;
是分身乏术,不得不把孩子拴在摊位上的菜贩父母……
《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句话: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永远别把摆摊当成是一件能轻松调侃的事。
生活从来不会因为谁的软弱而饶过谁,在这场旋涡里,没有谁的生活值得“容易”二字。
地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不过现在从暗处摆到了明处。
摆摊这件事,对有工作、能温饱的人来说,只是茶余饭后供人消遣的段子;
但对许多底层劳动者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是唯一的生存之路。
陕西西安有一位退伍老兵叫樊鹏,今年40岁了,在所谓“地摊经济”火起来之前,他已经摆了12年摊。
2002年,樊鹏不幸遭遇车祸,双腿截瘫,高额的治疗费用与无望的生活,几乎压垮了刚刚22岁的他。
百般尝试,处处碰壁,但不想成为“废人”的念头让樊鹏坚持要自己养活自己,他选择了摆摊。
他说,之前摆摊的日子就像打游击一样,每天都被撵,也挣不了多少钱。
他的父母都六十多岁了,也是残疾,整整12年都陪着他摆摊。
如今,政策宽松之后,樊鹏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摆摊,他感慨地对着镜头说“感谢政策”。
不少网友心疼为什么退伍军人没有得到更多安置和帮助,沦落到只能摆摊为生的地步。
但现实就是这般残酷,摆摊对樊鹏这样的低收入者,不仅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生活的主要来源。
谁不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特别在今年疫情大潮的席卷下,太多人被裁员、薪酬大幅缩水、就业困难……无奈之下,摆摊成了新出路。
你知道吗?
中国14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只有1000元。
哪怕是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全国平均下来也只有3万元。
衣食无忧的人,永远无法体会,连下一顿饭在哪里都不知道,是怎样的绝望。
看到过一组带着孩子摆摊的图片,心酸不已。
父母一边操持着地摊上的生意,一边勉强看着孩子。
年幼的孩子甚至把放货的泡沫箱,当成了小小的儿童乐园。
父母何尝不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但放下手中的工作,就陪不了孩子,抱起孩子,就无法继续工作。
为了能把孩子留在大城市,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爸妈宁可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付上高额借读费,把孩子带在身边。
然而,等孩子长大上学了,他们又要为放学后无人照看孩子而担忧。
起早贪黑,风里雨里,有一种爸妈的无奈,叫带着孩子一起摆摊。
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曾说: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看看疫情期间萧条的街道。
再看看恢复夜市之后的万家灯火,就会明白,摆摊点亮了“后疫情时代”的希望。
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各类中国小店数量约为1亿家,带动了3亿人就业。
正是不起眼的地摊经济,提供了一个个岗位,让被疫情重创的底层民众得以喘息。
每一处灯光流动的摊位背后,都承载着不堪重压的家庭。
他们,需要被看见。这几天,人们在讨论“地摊经济”时总喜欢用这样一句话: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其实,最能抚慰凡人心的,不是烟火味,而是吃饱穿暖的希望。
看过一个东北大姐王健英的故事。
老公去世后,她独自还债十几年,谋生手段之一,就是在小摊上卖包子。
东北的冬天很冷,早晨更冷,零下几十度的天气,王健英天天出摊,风雨无阻。
摆摊结束之后,还有一份粉刷墙的工作等着她。
有时没活儿,她拿着牌子在路边等包工头,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人问她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说,希望还清债务之后,能像普通老太太一样每天去跳广场舞。
最简单的心愿,却让每个听到的人心酸。
另一个幼儿园园长的故事也让人感慨。
这个叫张东升的中年男人,开了一家民办幼儿园,没想到一场疫情,让幼儿园关闭了4个多月,房租加上员工的工资让他倍感压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妹妹的服装店也倒闭了。
于是,张东升干脆把妹妹店里的童装放到了幼儿园广场上。
在张东升举着喇叭熟练吆喝下,不少家长前来捧场,说价格、质量都不错,可以挑几件。
办法总比困难多,毕竟都是为了生活,放下架子赚钱,从来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武汉另一位年近花甲的秦师傅,几个月前战胜了新冠病毒,如今也在打两份工补贴家用。
说起自己的生活,他并不觉得苦:
“我在青山的方舱医院住了九天呢,出院之后隔离酒店住得也很好,政府还把我治胃病的1500块免了,所以现在这些都不算什么。”
他白天要在超市杀鱼,从早晨五点半到下午两点,杀300条鱼赚3000元。
晚上,他找了个人流量密集的路口,支起铁架卖休闲短裤。
哪怕一天只能卖出去一条,他也觉得“总比坐在家里强”。
就像路遥说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在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每个逛过地摊的人,都会为扑面而来的生机所震撼。
正是那一声声热情的吆喝、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件件朴实的商品,才让城市的夜晚变得温暖而生动。
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热爱,这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都说2020是最难的一年,疫情之下,众生皆苦。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挑战背后的机遇。
继李佳琦、薇娅爆红后,陕西有个80岁的老奶奶叫崔淑侠,因为直播卖红杏,成了网红“带货王”。
崔奶奶质朴、幽默、接地气,仅用三天时间就吸引了上千粉丝。
不到一周,她带货的视频点击量过千万,为助销家乡红杏帮了大忙。
奶奶说,她从小爱吃杏,一口气能吃四五十个。20岁嫁到太平堡村,就是因为这里能吃上红杏。
相信每个看到老婆婆直播的人,都会被她的真诚所打动。
这不仅是卖货的真诚,更是面对生活的热忱。
无论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摆摊,都是两股强大的生命力,背后都是用心生活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生活死磕。
纪录片《生活万岁》最后,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 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 有爱和被爱的滋味。 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要特别珍惜地活! 你比每个人都幸福。时光不负赶路人。
祝福所有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往前走,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作者简介:居潇潇,妈妈网原创作者。关注妈妈网育儿(ID:mmwyuer),500万妈妈都在看的母婴公众号,每天分享实用的育儿知识,让你成为更好的妈妈。转载请联系妈妈网育儿(ID:mmwyuer)。
回复日期:如20200620,可查阅最近200天文章
手指点一点,不要和师兄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