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吃毒”?

适者生存的观点说:人的味觉,觉得什么东西苦;人的嗅觉,觉得什么东西臭,并不是这个东西本身有这个特质,而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作出的聪明选择,辨识苦是为了防止中毒。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多动物就是没有这种识别苦的适应性,而被毒死,导致灭绝。基本上吃苦就是在吃毒,“是药三分毒”,所以药少吃为妙,不管什么药。

“生理之苦”对应到“人生之苦”,多少“吃苦”的励志名言,带来的是“苦不堪言”

关于“人生吃苦”有许许多多的励志名言,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苦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饿其体肤,劳其胫骨,空乏其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句源自古代“士、农、工、商”将人分级下,激励多少读书人寒伧苦读,考取功名的励志名言。何谓人上人吗,有所谓的人上人吗?更有钱,更有权就是人上人吗?如果是,那我不想当人上人可以吗,那就可以逃避不吃苦吗?所以这句是“结果”值得商榷的句子,那吃苦这个前提必将受到质疑。人生而平等,有的只有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不同,“人”没有所谓上下和优劣之分。如果你甘愿被别人价值观驱使和绑架,那你就按照“吃苦中苦,做人上人”的动力去行事,甘心的吃苦。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行事的原则?!这个不用多说,正是因为这种“吃苦是为了享受”的补偿心理,出现多少“抛弃糟糠之妻”、“发达后一掷千金的赌博”等等荒唐事;也是多少人谋求不正常享受的借口,特别为不少“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生活或者工作就是活在当下,如果牺牲当下的生活,渴求的是看不见的未来的“美好”,有的或许能找到“补偿平衡”,但更多是“忙碌一生,不知为了什么”的叹息。

“吃苦”是迈向所谓成功的必经之路?!记得阿里最初地推团队的一位CEO谈到,他们最初招聘员工就一定要找苦大仇深的,最好是家里穷的姐弟两穿同一条裤子的,这样的人才是能吃苦,能抗压,能适应初创期的艰辛,有工作动力。近几年你再拿这个问题去招聘员工,问问你一生截止目前,受过最大的苦是什么?有的90后00后回答说:我从苏州去上海有一次没买到座位票,站过去的,累死啦。所以一代人与一代人关于“吃苦”的体会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企业再想拿“一起吃苦,艰苦奋斗”去激励员工,已经不是那么行得通的了。所以,8090年代有的集团厂训是“吃苦的人永不吃亏”,现在看看挺可笑的。

哭苦和哭穷是获得慈善和助学金存在的前提?!上次看到一个农村来的大学生在说学校在审核助学金是要学生提交各种证明,要问是不是单亲家庭等等问题,如果在日常中吃的好,买了贵的东西也是要质疑的。是不是贫困生就得用十年前的诺基亚,就得穿有补丁的衣服,每顿馒头配腌菜,零食也不能吃,需要现场比穷,哭惨,才能得到所谓的慈善和助学金。一个人申请或者不得不依靠慈善生活是因为他想在这个资源天生分布就不公正的社会,生活的更好,不是为了要得到助学金而去做出享受贫困,甘于贫困的样子。慈善的出发点不应该是“穷和苦,剥夺生活的尊严”而应该是“为了弥补社会的不公正,为了让所有人生活的更好,更有尊严”。

不是倡导说“吃苦有罪,吃苦有毒”,而是如果是以上几种认知下的“吃苦”,那就是“苦”就是“毒”,“吃苦”就是“吃毒”,吃过的苦必将回馈到你的身体或者心理上,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所谓的“过劳死、抑郁症”等等现象。

要去享受“苦行僧”的“苦”、要去品尝良药苦口的“苦”

正所谓“吃翔也要吃的香”,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创业求理想,还是工作求发展,应该抱着体会其中快乐,体会其中价值,体会其中成长去“艰苦奋斗”。苦行僧的“苦”是一种内心有信念的苦,过程有痛苦,但他们渴求的是沿途的发现,渴求的到达终点后的“新生和新开始”,而不是“享受”的开始。

就如“良药苦口利于病”,能帮预防疾病的是“苦中有甘”的苦药,品尝时带来丝丝甘甜的苦药。

“吃苦=吃毒”?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苦=吃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