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苦哈哈的小说家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人喜欢读村上的小说,但我更倾向于读村上的杂文随笔。相对于小说的虚构,我更喜欢村上杂文中的真实趣事,用简单有趣幽默的语言写出自己看似平凡普通的生活。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自由人。成为小说家之后,自由的背后却是无尽的孤独与自律。就像村上说:“写小说基本上是一项非常慢节奏的活计,几乎找不出任何潇洒的要素。”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一起读下村上的这本首部自传性作品。

这本书历时六年完成,从一开始就是村上为自己而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当然也正如标题所说,讲的是村上作为小说家这一职业的生活。小说家看似风光,实则孤独。读了这本书,或许对那些想成为小说家的人多少有点启发吧。

关于小说家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无疑是对小说家最好的诠释了。多少人怀有作家梦,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持之以恒?坐在电脑前,苦苦寻找脑海中那灵光一闪的瞬间,想记录下来,却迟迟不下笔,动手了,却吭哧吭哧憋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然后怀疑自己是否有写作的天赋,大概没有吧?今天没有灵感,先不写,明天有事情要处理,没空写……诸如此类,足以证明:嗯,你不适合写小说。

毕竟写小说可是一项苦差事。“独自一人困守屋内,“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一个劲的寻词觅句,枯坐案前绞尽脑汁,花上一整天时间,总算让某句话的文意更加贴切了,然而既不会有谁报以掌声,也不会有谁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夸赞一声“干得好”,只能自己一个人心满意足地“嗯嗯”颔首罢了。成书之日,这世上可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贴切的句子。写小说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活计,无比耗时费工,无比琐碎郁闷。”这就是小说家的生活,这也才是真实的生活,而非我们看到的某某小说是畅销书,荣登文学小说榜首之类的风光场景,当然,光荣之事已是后话了。

那村上是怎么成为小说家的?了解村上的人应该都知道,村上和我们约定俗成的按部就班式生活不一样,他是先结婚、后工作、然后才毕业离校。这在至今仍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不过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罢了,只是生活顺序不一样。

人越长大,活得越不像自己。很喜欢《阿甘正传》中的一句台词:

“阿甘,你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什么,难道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村上自始至终都选择做自己。尽管被迫生活被迫工作、负债累累,他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开一间小店,整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无须挤在满员电车里行色匆匆地赶去上班,也无须出席枯燥无聊的会议,更不必冲着令人生厌的老板点头哈腰,还能结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兴趣盎然的人。

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村上去看棒球赛,随着球场上啪啦啪啦的掌声响起,村上脑海中毫无征兆的闪过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就是这么一个无意间闪过的念头,村上开启了他的小说家职业生涯。的确很难以置信,试问平常在我们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念头,无数个我想做什么什么然后就只是一闪而过,再也没了下文。而村上是想到要写小说,立马买了稿纸和笔就动手了,可以说行动力超强了。这也让我想起了作家余华。他当了五年的牙医,在决定弃医从文的那一刻便开始踏上了文学孤独之旅。

我长久以来最为珍视的(如今依然最为珍视),就是“我被某种特别的力量赋予了写小说的机遇”这个坦率的认识。而我也算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又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于是成了小说家。

天赋这种东西没办法强求,与生俱来的后天也求不来。但如果有这样那样的天赋却不好好辅之以坚持、自律、热爱等佐料,怕也熬不好一锅鲜美的浓汤,也只怕是伤仲永了。

既然有了天赋这一原材料,那还需要什么辅材呢?当然,连村上自己也没搞明白成为小说家的前因后果,或许是天赋?上帝眷顾?如果就这么回答估计会引起公愤吧:这人有什么好屌的?不就是写了几本小说?……撇开村上的个人禀赋不说,在书中他也提出来几点建设性意见:一是要多读书,尤其趁年轻更该多读书,各类好坏文章都可以读。二是要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但不是对事物着急做出结论,而是了解来龙去脉,多花时间去思考,尽量原封不动地收集和积攒素材,留存在脑海中,现拿现用。只要将周围自然发生的事件、每日目睹的情景、平常生活中邂逅的人物作为素材收纳在心里,再驱使想象力,以这些素材构建自己的故事。最后一点则是要练笔写文章。

关于小说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坚持不了。“自由”便是村上小说原创性的来源。单纯、简单的想着什么就做了,就像一开始打算写小说一样,想写就去写了,不掺杂任何杂念,不去想前因后果,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感觉,“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快乐”,这就是创作的源泉。没有什么比热爱自由更重要了。小的时候简单就是快乐,长大后快乐不再简单。身上背负太多包袱的后果就是负重前行,举步维艰,疲惫不堪。所以,放空一切,随意挥洒文字,爱咋咋地,灵感的源泉不受约束更易喷涌而出。

那么不受制约的写作,到底要写点什么好呢?这就是要提到我们上文中谈的第二点细心观察四周的重要性了。认真观察四周并不是要对事物下结论,而是要尽量原封不动的将事物留存于脑海。可是脑容量就那么大,哪有余地给世间万物留下空间保存,这脑袋不得崩盘罢工。当然,我们记忆有限,村上说,主动存储在记忆里的,是某个事实中兴味盎然的细节。是会让人“咦”地生出兴趣的细节,将这些细节原汁原味的存在脑海的档案柜,现取现用。观察事物可以说是很好的素材来源了。(当然,如果你有志要成为小说家或简单的写作者,可以着重去看下本书的第五章)

我们都知道,村上是马拉松长跑者,在小说篇幅这一事上,村上也更倾向于写长篇。那他是用什么方法来写长篇的呢?首先仪式感很重要。在写长篇的时候村上会把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摆好“除了小说什么都不写”的架势;早晨起床沏杯咖啡,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写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硬性规定,绝不多写少写,毕竟写小说是长期工作,规律性很重要;初稿完成后,要放上一段时间,休息一周左右,然后进行第一轮修改。修改大概需要一两个月,然后放置一周,进行第二轮修改,也是大改,不过相较于第一轮更着眼于细节。这一轮修改要放上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窖藏养护,也让大脑得到养护。养护之后就需要第三者的意见了,一般村上都是让太太先通读原稿,有挑剔的地方必然要修改,每一次修改之后都是针对提出的部分集中修改,无须纵观全文,有问题继续修改,此后才正式交给编辑审读。在初稿阶段就修改过无数次,交给出版社还有无数次,如此反复繁杂,怕也只有村上能做到了,毕竟他是那种天生就喜欢“锤炼敲打”的性格,不过他喜欢校样修改的黑黝黝一片,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欣喜不已,极大的满足感。

从村上的写长篇状态看来,时间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毋庸置疑,时间才是检验作品价值的最佳标准。你把时间花在哪,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村上成为小说家,可是下足了时间的成本呢。

小说写出来免不了要参赛评奖,不过我们的村上君当然毫不在乎这些文学奖,毕竟流芳百世的是作品,不是奖项,在村上看来,作家重大的义务就是为读者不断写出高质量的作品,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什么奖项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了。

为何写作

做一件事难道都要考虑为何做才去做吗?就像那些贪吃鬼,他们从未考虑自己是饿了才去吃,而是我想吃,我喜欢吃。那是因为他们真的热爱吃啊,吃可以带来极大的快乐,这就够了。而为何写作?本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在我看来就和贪吃鬼贪吃一样,纯粹就是为了自己享受而去写。当然,为自己而写,这也才符合村上的风格,毕竟他绝不会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勉强自己。

在写《寻羊冒险记》之前,村上卖掉了一直经营的小店,成为了一个所谓的职业作家。当然,并不是因为小说家当时收入高于小店收入村上才去写,恰恰相反,小店的收入高于作家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村上仍然横下心来决定把所有时间用来写小说,尽管周围人全反对,但村上觉得:“这是人生的紧要关头,得当机立断,痛下决心。哪怕一次也行,总之我想拼尽全力试试写小说,如果不成功,那也没办法,从头再来不就行了。”毕竟村上一直有种既然做了就必须全力以赴的韧劲。但是自己写出来自认为不错的文章,也总能引来一番异议,说三道四,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众口难调,就像村上在书中提到的瑞奇·尼尔森歌曲《花园酒会》中的两句歌词:

假如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开心,不就只能自己一人开心了吗?

只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最享受的、“最想去做”的事情便可。这样即便写出来的文字没有人喜欢,但自己最起码心安理得:“至少我自己是享受过啦”。总好过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却不符合另一部分人这样来得好。但是或许有些人觉得村上太自我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村上心中自然挂念着读者,只是不会为了读者喜欢什么、或者读者属于哪个层次级别而去写作,而是试图穿透日常生活的表层,通过“小说式地“密切相连与读者建立关系,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共鸣吧?就像我从不爱跑步不爱村上到爱上跑步爱上村上,就是一种共鸣的转换。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尽情享受阅读,有所感悟,这就是村上极大的写作动力了。

好了,对于这本书我姑且谈这些吧。毕竟这本是村上自传式作品,值得珍藏细细品读。尤其是村上对小说家这一职业的看法,还有关于学校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写小说的状态,都是值得吸收的精华,如果你也喜欢村上,一定要自己去读读这本书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1902《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苦哈哈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