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躲过了电话诈骗,躲过了网络诈骗,却.....

万万没想到,躲过了电话诈骗,躲过了网络诈骗,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近年来,各种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骗局的出现。不仅扰乱了一些行业秩序,更重要的也让很多老百姓无端遭受了财产损失,甚至是人身伤害。

就拿我们熟悉的保险行业来说吧,或许有财迷曾经接到过“保险理财”之类的电话。通常,他们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你好,某某先生/小姐吗?我是某某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某某,我这边有一笔理赔款需要你亲自到ATM机上进行转账操作。”

今天,财姐就要在这提醒各位财迷们,只要听到对方要求你到ATM机上进行转账操作的,毫无疑问,你已经被套路了。因为保险公司的理赔都是通过网上银行等渠道直接进行银行转账支付。根本没有ATM机上转账一说。

这其实还算低段位骗局,一般有自我保护意识和保险常识的人都很容易识破。前阵子,爱美又爱财的财姐看到一则骗局案例。看完忍不住唏嘘,躲过了电话诈骗,躲过了网络诈骗,万万没想到的是,没有躲过盗用信息的诈骗啊。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某离异女士在某保险公司办理了一份保险,之后保单到期她去续保费时,她被告知,她在该保险公司办理过六份保险,并且已婚,保险受益人是其丈夫,但某女士表示并不认识此人。除此之外,其他的信息均为该女士的私人信息。包括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等。

得知此事后这位女士感觉太蹊跷。自己明明已经离异,而且一直是单身,也是自己住,保单上出现的保险受益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冒充是自己的丈夫。越想她越觉得害怕,会不会有人为获得保险理赔而对自己做出什么伤害行为。于是,该女士就选择了报警。后经警方介入调查,原来是该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为了完成业绩指标而盗取该客户信息办理的保险。

虽然,该业务员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公司任务所为,也并不可能对该女生产生什么人身伤害。但是,该女士的担心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碰上比较恶毒的盗取别人信息的人,并且目的就是为获得理赔而这样做,那么,后果真的想想都可怕。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那些另有所图的人利用。那么,我们个人除了平时不要随便向其他人透露自己的信息来保护好自己以外。同时,保险公司作为企业,为避免企业遭受财产损失,也应该积极防范保险欺诈。

今天,爱美又爱财的财姐整理几类典型的保险欺诈行为,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有一种人,为了欺诈,在购买保险时候提前做好充足准备。这类投保人购买保险,并非为了获得一般的保险障碍,而是企图通过相对低价的保险以攫取不义之财。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超额保险,重复保险,不实告知。这三种表现形式,上面案例里的业务员就占了两条,但是,保险公司也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对,这就是保险公司的失职。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非保险损失“转化”为保险损失,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保险欺诈形式。主要是当未参加保险的财产遭受损失后,欺诈者便想方设法地将其“转化”为保险标的,并提高相应“证据”。向保险公司索赔。另外,当保险标的损失是由于除外责任引起时,被保险人往往提高虚假证据,将其“转化”为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以骗取保险金。

最不堪的一种表现就是;伪造损失,这种伪造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保险期限内并未发生损失而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行为。

相对危险的一种就是:夸大或扩大损失,夸大损失是指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被保险人制造伪证,虚报损失。但这种手段比较低劣,容易被保险公司发现。扩大损失是指保险事故发生后,有的投保人在事情还可以阻止时并不去阻止,导致事情发展愈来愈严重。

还有一种是比较简单,也最常发生的欺诈行为:伪造投保和出险时间,比如有的车主投保只是部分险种,但是因一次意外受损比较严重,超出了自己的投保范围,于是,他们就会及时补救,补办保险手续,然后再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

以上不仅是提醒保险公司防范被欺诈,也是提醒我们每个人不要去踩禁区。

最后,财姐还是要再次特别强调下,不管是购买保险还是其他理财产品,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一定要谨慎,我们不能阻止的事情,但是我们尽可能努力的去避免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万没想到,躲过了电话诈骗,躲过了网络诈骗,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