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预测千年大计

4月1日下午六点,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当晚,炒房客蜂拥而至,短短几天房价增长数倍,更为关键的:过不了户!很多人感慨,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这保密工作做的真好,但是真的如此吗?并非。如果往回看,抛开从官场拿内部消息,仅仅是利用公开信息,就能分析出来,但这种事后诸葛亮没什么意义。这也是传统分析师常见的困惑,往回看会更容易,预测未来则困难很多,这主要是因为掌握的信息本身就不全,以个人有限的知识很难预测那么多星星之火哪个可能燎原。下面我们看这些蛛丝马迹以及将来在其他事情分析上可能的策略。

一、2015年美国出版书籍《与中国打交道》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和他的保尔森基金会早就为保定和白洋淀地区做评估,怎样分解首都功能。保尔森将这段写在书里,并明确说这是习的设想,是他留给将来的遗产。此书2015年出版,2016年在香港出中文版。更为关键的,很早之前,这本书就可以在人大经济论坛下载到pdf和mobi版本。

如何正确地预测千年大计_第1张图片

作为分析师,不可能阅读到所有书籍,况且这本书没有中文简体版。但是,如果能有一个牛叉的信息系统,可以检索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图书、报告等,然后对特定关键词(比如大国政要名字用于PEST分析中的P)进行监测,然后分析师只对监测到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度人为分析,那问题就解决了。

这不就是舆情监控?没错,就是要让舆情更多地用于投资和商业分析,并且这种舆情要灵活、可定制,可根据每个分析师不同的思路,利用布尔逻辑或者简单的SQL语句做灵活的查询。

二、白洋淀旅游网上一个不经意的网页

老大视察白洋淀是保密的,新闻联播并没有播出来(网上流传的那个2月23日的画面是4月1日才播放出来的)。但是,新闻联播没播不代表其他渠道不能获取。首先,根据2月23日的新闻联播可得知,那天上午老大的行程是空白的,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一信息利用谷歌搜索,如下:

如何正确地预测千年大计_第2张图片

在第一页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

如何正确地预测千年大计_第3张图片

虽然这条信息中,连老大的职务都给写错了。但是里面有“安新县最高戒严”,如果去当地的贴吧里看一看,是可以验证这一信息的准确性的。再联系第二天(2月24日)老大视察通州,便基本可以推断有重大动作。

三、这种方式可复制并扩展吗?

事后诸葛亮当然容易,但是这种方式可持续吗?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分析,会不会守株待兔呢?当然是不能完全复制。但是,这种海量数据和深度分析结合的方式在商业决策和投资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数据”和“知识”两个词的解释,我觉得既不严谨也不好理解。因此,我在前段时间内部分享的时候提出了:数据是指计算机能理解的信息,知识是人能理解的信息。前者由工程师负责,优点是广度足够,并可实时预警;后者由分析师负责,优点是深度够,并可加入创新的东西(比如看着2月23日上午老大的行程空白便认为异常,进而进一步挖掘)。在上面两个例子中:图书那个应该由工程师首先负责,收集所有图书信息并进行结构化,分析师在此基础上随意查询并进行进一步分析;而网页搜索这个,是由分析师发出疑问,然后在已有的海量数据(海量数据也是由谷歌的工程师提前备好了的)中进行深度挖掘。

未来,或许这种分析师和工程师深度结合可以用于更多的领域。这需要分析师对数据特点十分了解,而工程师对于业务知识也非常清楚。当然,如果同一个人即具有计算机知识,又具有深度挖掘思维,就像刘靖康,那最好不过。只有两者深度结合(最起码不能分析师提出一个猜想工程师被动执行且开出一个很高的内部成本),不断猜测、不断检验才能成为可能。而这种不断猜测、不断检验很可能会发现很多的商业秘密,让投资先行一步。互联网时代,小到上市公司大到一个国家,其重大决策往往不能做到完全保密,事后往回看,你往往能发现蛛丝马迹,如何事前发现这些蛛丝马迹并高效地辨别真伪,正是需要工程师、分析师所共同努力的。

另外,对于一些关键人物(比如大国政要),应该舍得守株待兔。毕竟,他们掌握的资源实在太多。并且,新时代的守株待兔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算法写好,不断用机器扫描关于他们的所有信息,只有发现异常时才进行预警分析。这种守株或许更应该叫天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正确地预测千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