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双通道”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员工晋升时,会搞一个竞聘仪式,或者述职演说。而据我的观察,在很多企业,"演讲能力"成为员工获得晋升、加薪最关键的一环,有些企业还要求员工必须脱稿演讲,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苦练演说能力,而不是去训练工作技能。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个说越来一套一套的,而做起事情来,常常不靠谱,没有思路、执行能力也不足。

我们服务的西安一家新能源企业,十几年以前,其创始人从国内某高校挖来一技术专家,此人在行业内技术属前列,影响力很大,在创始人的大力支持下,技术很快取得了突破,并且得以有效转化,于是组建了一家公司,基于专家的最大功能,"总经理"一职自是非他莫属,专家也很乐意担任这一职。但是很快,创始人就发现,专家根本不是管理的料,公司被他弄得一团糟、问题百出,完全没法正常运营。后来,创始人自己接管公司,专家任技术总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慢慢实现正常的运营。

搁以前,稍上规模的企业,人才的发展一般有两条通道:一条是管理通道,一条是技术通道,依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比如说在车间,一般是车间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副主任管生产技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很多企业认为这样显得组织架构太臃肿,于是只留下了"管理通道",于是不管什么样的人,向上发展的目标都是最终成为"管理人员"。事实上,当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获得更高的管理职位,而不是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好时,企业就难以实现人才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出现"官满为患"的现象。

大前研一在他的《专业主义》里讲了个故事:两个年龄相当,技术拔尖的年轻人,同时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受公司器重,一段时间后,公司将两人都提升为主管,各自带领一个团队……再过一段时间后,公司发现A在管理岗位上做得很出色,而B的表现非常糟糕,甚至于好像他的技术能力也受到了限制,以致于干得很不顺心,不久就跳槽了……大前研一的观点是A、B两人,一人适合做管理理,一人只适合做技术,而这两个人,之于公司都是极其重要的人才,那么公司要如何使用好这两个人呢?大前研一给出的建议是:让适合做管理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技术人员继续技术研究,而关键是两人的待遇、级别不要差别太多。之所以很多人削尖脑袋想要做管理者,是因为公司的文化氛围是更尊重管理者,体现在待遇上也是常常也是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要高很多,同时更受尊敬……

壳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的"双通道"发展模式,也就是工作级别制。在壳牌,很少有员工提及职位的高低及官职的大小,他们更关注"级别"的高低。这是因为,壳牌实行的是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分设,通过在岗位设置中实行工作级别制,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只与工作级别对应,而与官职大小无关。

在壳牌,工程技术人员被称为工程师。工程师也分为许多级别,一些岗位的资深工程师级别与职位的级别相同,有的甚至还要高些。即使是某部门的经理,但由于岗位难度系数、责任等要素不同,工作级别及工资福利待遇也可能会低于其他部门的资深工程师。通过这种与待遇挂钩的级别制,管理者与下级的收入相比没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大家就不会争着"当官",从而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心情舒畅地在岗位上发挥个人的特长。

从评价体系的角度来讲,公司评价什么,员工就一定会关注什么。如果说公司只是关注员工的"管理"能力,那么员工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忽略了本职的工作,而一些人虽然经过百般努力,做到了管理职位,却常常是基于待遇、福利的诱惑,事实却并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之于公司也很难产生应有的效能。(我的微信公众号:王荣增)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才“双通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