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kit木马:隐藏技术发展的颠峰

Rootkit木马:隐藏技术发展的颠峰

自从“广外幽灵”开创了dll木马时代的先河以来,现在采用线程注射的dll木马和恶意程序已

经随处可见了,除了普遍被采用的另行编写dll加载器程序躲在启动项里运行加载dll主体之外,“求职信”还带

来了一种比较少见的通过注册表
“hkey_local_machine /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currentversion/windows/appinit_dlls”项目加载自身 dll的启动方法,而相对于以上几种早期方法,现在更有一种直接利用系统服务启动自身的木马程序,这才是真正的难缠!

“服务”是 windows系统的一大核心部分,在nt架构系统中,服务是指执行指定系统功能的程序、例程或进程,以便支持其他程序,尤其是底层(接近硬件)程序。通 过网络提供服务时,服务可以在active directory中发布,从而促进了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和使用。服务是一种应用程序类型,它在后台运行。服务应用程序通常可以在本地和通过网络为用户提 供一些功能,例如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其他基于服务器的应用程序。 “服务”自身也是一种程序,由于使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服务程序也有两种形式:exe和dll,采用dll形式的服务是因为dll能实现hook,这是一 些服务必需的数据交换行为,而nt架构系统采用一个被称为“svchost.exe”的程序来执行dll的加载过程,所有服务dll都统一由这个程序根据 特定分组载入内存,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病毒作者瞄上了这个系统自带的加载器,因为它永远也不能被查杀。

病毒作者将木马主体写成一个符合微软开发文档规范的服务性质dll模块文件,然后通过一段安装程序,将木马dll放入系统目录,并在服务管理器 (scm)里注册自身为通过 svchost.exe加载的服务dll组件之一,为了提高隐蔽性,病毒作者甚至直接替换系统里某些不太重要而默认开启的服务加载代码,如 “distributed link tracking client”,其默认的启动命令是“svchost -k netsvcs”,如果有个病毒替换了启动命令为自己建立的分组“netsvsc”,即“svchost -k netsvsc”,在这种旁门左道加社会工程学的攻势下,即使是具备一般查毒经验的用户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问题出自服务项,于是病毒得以成功逃离各 种查杀。

目前被发现使用此方法的木马已经出现,其中一个进程名为“ad1.exe”的广告程序就是典型例子,它通过替换 “distributed link tracking client”服务的svchost启动项来躲过一般的手工查杀,同时它自身还是个病毒下载器,一旦系统感染了这个恶意程序,各种木马都有可能光临你的机 器。

要清理dll木马,用户需要借助于sysinternals出品的第三方进程管理工具 “process explorer”,利用它的“find handle or dll”功能,能迅速搜索到某个dll依附的进程信息并终结,让dll失去载体后就能成功删除,而dll木马的文件名为了避免和系统dll发生冲突,一般 不会起得太专业,甚至有“safaf.dll”、“est.dll”这样的命名出现,或者在某些系统下根本不会出现的文件名,如 “kernel.dll”、“rundll32.dll”等。除了使用
“process explorer”查找并终止进程以外,还可以用icesword强行卸载某个进程里的dll模块来达到效果。
对于服务性质的dll,我们仍然使用“process explorer”进行查杀,由于它的层次结构,用户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进程的启动联系,如果一台机器感染了杀不掉的顽固木马,有经验的用户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禁止掉不相关或者不重要的程序和服务在开机时运行,然后使用“process explorer”观察各个进程的情况,通过svchost.exe启动的dll木马虽然狡猾,但是它释放出exe文件运行时,一切都暴露了:一个 svchost.exe服务进程执行了一个ad1.exe,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

svchost的分组信息位于注册表的 “hkey_local_machine/ 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svchost”项目,这是svchost加载dll时的分组依据,如果用户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分组信息,那就要提高 警惕了。

隐藏技术发展的颠峰:Rootkit木马

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用户群的技术提高,一般的木马后门越来越难生存,于是一部分有能力的后门作者把眼光投向了系统底层——ring 0。位于ring 0层的是系统核心模块和各种驱动程序模块,所以位于这一层的木马也是以驱动的形式生存的,而不是一般的exe。后门作者把后门写成符合wdm规范 (windows driver model)的驱动程序模块,把自身添加进注册表的驱动程序加载入口,便实现了“无启动项”运行。一般的进程查看器都只能枚举可执行文件exe的信息,所 以通过驱动模块和执行文件结合的后门程序便得以生存下来,由于它运行在ring 0级别,拥有与系统核心同等级的权限,因此它可以更轻易的把自己隐藏起来,无论是进程信息还是文件体,甚至通讯的端口和流量也能被隐藏起来,在如此强大的 隐藏技术面前,无论是任务管理器还是系统配置实用程序,甚至系统自带的注册表工具都失去了效果,这种木马,就是让人问之色变的Rootkit。
要了解Rootkit木马的原理,就必须从系统原理说起,我们知道,操作系统是由内核(kernel)和外壳(shell)两部分组成的,内核负责一切实 际的工作,包括cpu任务调度、内存分配管理、设备管理、文件操作等,外壳是基于内核提供的交互功能而存在的界面,它负责指令传递和解释。由于内核和外壳 负责的任务不同,它们的处理环境也不同,因此处理器提供了多个不同的处理环境,把它们称为运行级别(ring),ring让程序指令能访问的计算机资源依 次逐级递减,目的在于保护计算机遭受意外损害——内核运行于ring 0级别,拥有最完全最底层的管理功能,而到了外壳部分,它只能拥有ring 3级别,这个级别能操作的功能极少,几乎所有指令都需要传递给内核来决定能否执行,一旦发现有可能对系统造成破坏的指令传递(例如超越指定范围的内存读 写),内核便返回一个“非法越权”标志,发送这个指令的程序就有可能被终止运行,这就是大部分常见的“非法操作”的由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计算机免 遭破坏,如果外壳和内核的运行级别一样,用户一个不经意的点击都有可能破坏整个系统。

由于ring的存在,除了由系统内核加载的程序以外,由外壳调用执行的一般程序都只能运行在ring 3级别,也就是说,它们的操作指令全部依赖于内核授权的功能,一般的进程查看工具和杀毒软件也不例外,由于这层机制的存在,我们能看到的进程其实是内核 “看到”并通过相关接口指令(还记得api吗?)反馈到应用程序的,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条数据通道,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它是难以被篡改的,但是不能避免 意外的发生,Rootkit正是“制造”这种意外的程序。简单的说,Rootkit实质是一种“越权执行”的应用程序,它设法让自己达到和内核一样的运行 级别,甚至进入内核空间,这样它就拥有了和内核一样的访问权限,因而可以对内核指令进行修改,最常见的是修改内核枚举进程的api,让它们返回的数据始终 “遗漏”Rootkit自身进程的信息,一般的进程工具自然就“看”不到Rootkit了。更高级的Rootkit还篡改更多api,这样,用户就看不到 进程(进程api被拦截),看不到文件(文件读写api被拦截),看不到被打开的端口(网络组件sock api被拦截),更拦截不到相关的网络数据包(网络组件ndis api被拦截)了,我们使用的系统是在内核功能支持下运作的,如果内核变得不可信任了,依赖它运行的程序还能信任吗?
但即使是Rootkit这一类恐怖的寄生虫,它们也并非所向无敌的,要知道,既然 Rootkit是利用内核和ring 0配合的欺骗,那么我们同样也能使用可以“越权”的检查程序,绕过api提供的数据,直接从内核领域里读取进程列表,因为所有进程在这里都不可能把自己隐 藏,除非它已经不想运行了。也就是说,内核始终拥有最真实的进程列表和主宰权,只要能读取这个原始的进程列表,再和进程api枚举的进程列表对比,便能发 现Rootkit进程,由于这类工具也“越权”了,因而对Rootkit进行查杀也就不再是难事,而Rootkit进程一旦被清除,它隐藏自身的措施也就 不复存在,内核就能把它“供”出来了,用户会突然发现那个一直“找不到”的Rootkit程序文件已经老实的呆在文件管理器的视图里了。这类工具现在已经 很多,例如icesword、patchfinder、gdb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为目前的主流Rootkit检测工具已经能检测出许多Rootkit木马的存在,因此一部分Rootkit作者转而研究Rootkit检测工具的运行检测算法机制,从而制作出新一代更难被检测到的木马——futo Rootkit。
国产优秀检测工具icesword在futo面前败下阵来,因为futo编写者研究的检测工具原型就是一款与之类似的black & light,所以我们只能换用另一款Rootkit检测工具darkspy,并开启“强力模式”,方可正常查杀Rootkit。
但是由于检测机制的变化,darkspy要检测到futo的存在,就必须保证自己的驱动比futo提前加载运行,这就涉及到优先级的问题,也是让业界感觉 不太满意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下降,不到紧急关头,都不要轻易采用这种方法,然而现在的瑞星卡卡助手所推广的“破甲”技术,实 现原理是与之类似的,它也会对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因而,这个介于安全和效率之间的选择,唯有留给用户自己思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Other,病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