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善的逻辑

《世说新语》的“贤媛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耶?”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这句话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并不是不做好事,而是不为善名。就是不要为了维护这个善良的名声而做好事,这样会被道德所绑架。

就像昨天讲到的“好人没好报”中的情况,很多人认为自己要做好人,所以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结果搞得自己委屈满满,自己明明付出了那么多,别人却不领情。

这是为什么呢?俗语有云“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救急不救穷”,就是帮助别人只能帮助一时,而如果一直帮助下去,就会让求助者产生依赖心理,由最开始的感激,慢慢的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停止帮助,反遭怨恨。

以上就是把别人的“给予”当做了“应得”,这不仅仅只是把责任推给忘恩负义者这么简单,作为一个助人者也要把握分寸,运用合理的手段避免。

比如我在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某人把自己的一处住宅免费给亲戚住,多年后自己因为经济原因要把房子卖了,那位亲戚不愿意了,反过来说他的不是。

刘润老师回复到:当成自己的了,所以他不愿意,是觉得你卖自己的房子,让他受到了损失。你要永远让他知道,这房子是你的,比如每年可以签署一个租房协议,价格可以是很便宜。避免他产生‘应得’的心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帮助了其中一个,却没有帮助另外一个,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怨恨心理,会想凭什么帮助他不帮助我,结果怀恨在心,那就背后泼脏水,败坏你的名声也不一定了。

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想要接济亲族中贫苦者,在信中叮嘱:“求叔父将此十金换钱,分送最亲最苦之处。叔父于无意中送他,万不可说出自侄之意,使未得者有觖望,有怨言。”

这便是不为善的逻辑,当我们在愤愤于世间,多忘恩负义之事时,也要去探查背后的规律,委屈与愤怒无用,未若防患于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为善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