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回乡记(八)

八、苏寨陈家的祖训

行善积德,乐善好施,陈家祖辈的名望才能德泽后人。苏寨村玉皇庙的墙上和庙里现存明万历46年、清康熙4年、康熙9年、乾隆21年、乾隆46年、民国15年六通碑记,分别记载有陈家六世祖陈国佐、七世祖陈大生、十一世陈可大、十五世陈谐声等参与捐款修路修庙的事迹,其中陈国佐、陈大生在康熙年、陈谐声在民国均是捐款修庙、修戏楼的倡导组织者,陈国佐最多一次捐款8000钱。

乾隆二十一年  迁修三清殿碑记

稽本庙三清殿坐落于三皇殿后,其创建来由余曾祖既已勒石,神之意不綦诚欤。因出会首二十余家各仕其事皆无废举,资 廷藩陈鹏鹤陈明德申起敬毕建勋王玉林陈太金崔希秀谢明一十  观,无不焕然而一新焉。余添居社莫不辞固陋。谬为俚句按实叙次  矣。

管收粮会首陈鹏习陈廷栋臣陈廷武(下有具体分工人略)

(施捐人名单第一行第五人是陈维精祖父陈可大,捐麦七升半,人工二个,管饭三人)

碑中上方载有陈维精的祖父陈可大施捐人工、麦等情况,陈可大与其子陈广学以卖牛肉面和小车牛肉、卤牛肉为生计,在当时己名震四方。陈家的小车牛肉和卤牛肉有红卤和白卤两种。红卤颜色深棕色,瘦而不柴,油光发亮,鲜嫩利口,五香味浓,肥而不腻,咸中有香,余香三日不绝于口。久享盛名,誉满八方。此外陈家酱肘子、盐水鸭、烧鸡、肉松也堪称一绝!陈家祖传酱杂,借鉴了传统中医“药食 同源”的养生学理论,烹饪技艺与食疗、食养相结合,形成具有肉香、酱香、药香、油香融为一体的独有特色。由于运用了特殊的烹饪技术,将天然香料药材与牛肉、猪肉等天然食性相结合,使肉的营养成分,借助于香料药材的芳香气息及治疗价值,引发食欲,充分被人体吸收。具有药用价值的茴香、丁香、肉寇、砂仁、肉桂、芳香、百倍、国老贵老等香料,则借助于肉的醇厚美味,分别发挥着开胸理气、醒脾和胃、和中消食、滋阴补肾、益气活血、强身健体等功效。而这些将烹饪与食疗相结合的独特饮食文化,都是历代精通中医的陈家人通过与中医名家、烹调大师不断交流切磋而完成的。

(清乾隆四十九年苏寨村道路重修碑记)

文昌帝君阴□文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诚以修路一事大有利于行人,因以积夫阴功者也。本村东西南北虽非通衢大道而往来行人以及牲口、车辆,络绎不绝。近年来,逢天雨大下,泥水汪深,行人有辗转濡首之烦,牲口有跌扑折足之苦;大车小辆却步不前。当是时,纵有持危扶颠之心,终属每人。而悦之谋平易铺垫,固有刻不容缓者,但工程浩大,独立难成。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廿九日,余邀请本村同姓、异姓二十余位,量力捐资,次日又协陈廷武、赵建荣、陈明镜、陈大振、陈口、张有义等合村募收,且令牛国荣执掌钱粮。彼此协力同心,期济其美,继而逐户讨筭,犹觉有财不胜工之虑,因再恳四方贵客、名商,各出赀财共襄其事焉。本年九月十五开工,南、北、东头垫以土沙,嗣后,陆续采买条石。此地小桥往东铺以石块,东西南北一字平坦,往来者共享其利矣。捐施者应各受其福矣,所谓有利行人,因以积夫阴功者此也。余年六旬有五,素性不没人善,今路工告竣,实皆众人之力,谨将捐施者宝号、姓字并多寡数目,勒石垂芳,俾人知此路之修,众人之力也,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焉云尔。

(碑刻中捐施者姓名、商社及数目略,碑中上方载有陈维精的祖父陈可大施银200钱。陈可大与其子陈广学以卖牛肉面和小车牛肉为生计,供孙子陈维精读书,家境尚可。由于生意兴隆,家境逐步改善,陈维精的父亲陈广学送陈维精到北京国子监读书。)

督工陈可立谨志。

旹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初一敬立修路誌石以垂不朽。石匠王正君庞贵仝刊。

注:原碑刻无题,镶嵌在玉皇庙山门左侧墙壁中,高0.60米,宽0.98米,内容为楷书字体,四周装饰植物纹样。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

马家大爷牛肉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回乡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