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

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逐步瓦解,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否则他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成为二战后经济学界重要课题。

威廉·阿瑟·刘易斯是此中的佼佼者,他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因为其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于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同样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做出很大贡献。《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出版与1955年,距今已过去了一个甲子的时间,回头再看作者的书,不得不对作者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叹服,可以说他是时代的先锋。经济学往大了说是“经世济民之学”,往小了说是“经济实惠之学”。刘易斯不仅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实际贡献,他担任过许多行政工作。195年任联合国总部不发达国家专家小组成员,1957~1959年任加纳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1959~1960年任联合国特别基金的代理人, 1959~1963年任西印度大学第一副校长。由于这些贡献,刘易斯在1963年被英国女王晋封为勋爵。

在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理论模型,一个是二元经济理论,另一个模型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决定。《经济增长理论》是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写就。

对我来说《经济增长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采用的方法论是逻辑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而没用使用数理方法。像我这样的文科生一想到经济学,首先窜入脑海里的就是一大堆图表,在本书你不会看到这些图表。

 其次,本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作者并没有专注于某一单一的经济增长理论,刘易斯自己在序言中就谈论到了这个问题,“我所做的并不是制定一种理论,而是制作一副地图”。一个拥有一定天赋的学者往往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野心”,刘易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阅历,使他能够从极其广泛的范围内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而他的野心体现在他试图做的工作是为“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适当的框架”。“地图”不能为你指明某地确切的风景,却给你指明了一个方向。至于刘易斯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这个话题留给专业人士评述。

如果简单的将本书的内容概括,那么本书主要论述一个观点,那就是“经济增长的三个直接原因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增长,以及资本的增加”。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首先要明确经济增长的概念,作者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即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物品与劳动即产量的增长,而并不关心消费和分配。这样的主题说明对作者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说初步划定了一个框。这种方法值得学习,经济学的范围是如此广阔,如果不事先限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就会迷失在经济学的世界里,从而难以收获研究成果。

明确了经济增长的概念之后,就要知道人们是否有为经济活动努力的愿望,影响人们努力的原因有哪些。作者以此构成了第二章“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

仅仅个人有了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是不够的,一国的经济制度会对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起到限制或者促进的作用。竟有国家不想要发展经济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当今时代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想要经济增长,否则我们也不会常常谈论起GDP增长速度的概念了,因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然而回到作者的时代,我们发现二战刚刚结束,的确有很多国家因为经济落后而“挨打”,我国就是这样,长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作者就经济制度能否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各种经济活动提供适当的激励和约束而展开论述了第三章《经济制度》。

接下来作者用两章的内容分别论述了为什么知识的增长以及资本的增加会带来经济增长。到了这里,我以为作者对他观点的论述已经完成了,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每个国家的人口和资源以及政府形式是不同的,所以作者用剩下的两章论述了人口和资源,以及不同的政府形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仅从本书的架构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逻辑脉络之清晰,这点很值得我学习。我虽然曾上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但具体的理论内容很快被抛之脑后。我忘得这么快应该就是因为没有在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

仅从逻辑上来看,刘易斯的理论是比较完善的,但一些具体内容经过实践的验证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比如说他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忽略了农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刘易斯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高屋建瓴,几乎凭一己之力建立早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现在人们做研究时很少会在一本著述内研究整个经济增长的大问题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这些经济学家的伟大贡献使今人能在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继续研究,或继续完善或进行反对,少走弯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