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好意思说是读后什么记了,真真是凑数了

上看到一篇拆书笔记,《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笔记做的很漂亮(@miss野百合)。再看看自己,还停留在初中生的水平,一二三四五,写写还忘了线索,于是就买了这本书,看完以后,智商再次被刷低,我发现我不仅不会做笔记,而且书也看不懂。

都不好意思说是读后什么记了,真真是凑数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最有效的大脑思维整理术”,还说,麦肯锡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东京大学学生都在使用。

我正好买了一点方格子在做笔记,我发现方格有时候的确比横线比较好,这个好几年前我给丫头买过,她说做数学题目时画图比较方便。

这本书,它列举了方格本做笔记的种种好处,以及如何使用方格本,如何做好的笔记,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我看的很累啊,幸好那天我是参加一个监督活动,手机上交,只能看书啊。然后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可是我还是看的不太懂。

后来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这本书对我的触动不大,第一,因为我已经过了初进职场的时间;第二,其实我这么多年自觉不自觉地都在运用书里说的笔记术处理工作上的事情;第三,我觉得完全就是一篇豆瓣或者微信或者知乎文章就可以说明白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写一本那么贵的书,难道这就是日本书的特色。

接触了日本的几本书,比如断舍离,再比如还看了一两集《我的家空无一物》,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日本的整理,给我一种虚伪的造作的整理,尤其是看完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缺乏某种程度上的真诚。

你看,我也落入这种套路,不真诚,扯半天都不到正题上。

因为我说不出来啥啊。

索性扔掉书,扔掉笔记本,看看我脑子里还记住了点啥。

(此处已经凑数字到600)

比如,要用方格笔记本做笔记,大本子,B5最好,蓝色笔 ,最多不能超过3种颜色;关键要用三分法:事实→意见→行动,行动是工作笔记的出口;

成年人使用工作笔记的目的是“舍弃”,我理解就是从一大堆信息里选择有用的信息,舍弃无用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通过理性思维逻辑处理,得出结论。

我有一段时间一直持续处理一种重要的会议,一个月一次,前后准备要跨度半个月,先收集议题,然后报审,然后下发报材料,然后组织会议,然后记录,最后形成会议纪要。前面都是程序性的东西,已经格式化,闭着眼睛都能做(那时候没有时间管理学说,没有时间管理app,全是被工作逼的,清单化的工作处理模式那时候就已经养成了,现在工作清闲了,就把这个运用到生活在来,才发现,生活比工作更难管理),头疼的是怎么写纪要。有的领导思路清晰,前脚开完会,你后脚纪要就可以出来,有的领导啰嗦,有用的信息全部散落在冗长的指示里,需要我潜心下去捞,实在捞不到,就自己假定是大佬,该怎么总结。现在回头看,我就是在默默运用三分法。我遇到的这几年就是一个罗嗦的大佬在主持会议,因此,我每次要很详细地记录他说的话,回头,脑子里再回放,手里再重新记录,一些无用的废话就删除,然后根据这个记录,进行分析整理,理出脉络,然后下笔写纪要,有时候周末会坐上一整天,茶饭不思,不出纪要不敢撒手,最后形成的纪要逻辑性强,基本没有废话,只有一些不太能把握的意见,领导修改的时候,只要做减法就可以了。

忆往昔风光岁月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意识到,1、上面那本书,并不适合指导现在的我用来做读书笔记,2、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3、这本书,比较适合想从事咨询等工作的同学们参考。如果你们感兴趣,我建议你们参阅“miss野百合”的笔记,颜值与价值并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不好意思说是读后什么记了,真真是凑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