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

17.7.23,798艺术区“木木美术馆”——锡人的心脏 Heart of the Tin Man参观记。


【这是该展的第二篇感想,第一篇感想在这里,最好去看一下了解一下该展的主题 → 【798艺术区1.1】锡人的心脏,变格的灵魂】


7/24

今天主要讲一件展品,这件展品是一件极其后现代艺术的抽象作品,是那种一般第一眼看上去可能会忍不住想要骂“这算是什么玩意儿”的作品。不过我在了解了作品的表达意图之后,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反应了艺术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作品,值得深入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作品长啥样:

就是这个配色很“令人做藕”的作品

先给你一些思考的时间,先不去看解释。试着看这幅画,这画给你传达了什么信息呢?你看到这画师什么感觉?说的再明确一点,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东西?重点要关注:你从哪里推测出来的?那个部位给你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思考完上面那些问题,我可以公布答案了,这是作品的介绍:

这一幅是《悬空的猫》作品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也许你说这怎么可能看得出来!不过在骂人之前,先仔细读介绍中的这一段:我们更倾向emoji表情式的直接,而不是巴洛克散文式的抒情。这是本作品的核心内涵。整个画面有一个绿色的有着恶心的黏稠质感的条状体,悬挂在一段不明物体上。所有的内容都异常的抽象,但是,画面核心位置的一个东西——两只眼一道弧线,标准的emoji式笑脸——把画面从完全的抽象中拖出来,使得画赋予一点点具象的意味。再加上右上边的两条绿条伸出的几只黑指甲,像极了动物的前爪。这两点信息的捕捉,使得抽象的作品,变得好似一只畸形的,有着怪异颜色的猫。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1张图片
如果还是看不出来,我把这只猫的形态用我们更能接受的清晰地线稿呈现了出来,这就比较明显的看上去像是一只猫了,不过是那种幼儿画水平。注意对比这个线稿和原来的抽象画中不一样的结构(更加具体的耳朵,下肢爪子的肉垫,上肢末端爪子的分枝)

而这些和介绍中的emoji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来看下面这幅画: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2张图片
我把emoji和爪子都抹掉了

看到这个被抹去了脸的作品,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这时候画家还说这是一个“Falling Cat(悬挂的猫)”,别说你不买账,我就要先去和主办方撕一架了。

脸被抹掉之后,整个作品失去了方向感,没有能确定的朝向,不敢说这个绿色的一团是有确切实物对应的,“像是变异的豌豆荚,又像是低等的变形虫“。我也可以直接说这是小朋友捏的橡皮泥,作品名字就叫《童真》(简直完美!)。可见,脸上这简单的几笔,能够蕴含极其丰富的信息。

也许你说这也没什么,这能说明个啥?如果可以为什么不直接P一张猫脸上去,更加的还原和逼真?反正画家也是用PS做的这个。这就到了作品的深层含义:这种emoji式的表达,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这种符号化的表达是我们现在人才能理解的,也是现代人更加偏好的。这幅作品回到18、19世纪,说这是猫,没人会看得出来。甚至不需要回到那么古老,仅仅是70后80后这一代用着“中老年风格”表情包的人,都不一定能很好的理解。

插一句说一下介绍文字中提到的“巴洛克散文式的抒情”是什么意思:巴洛克艺术是为了反抗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均衡样式而诞生的风格,特点是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新浪收藏 巴洛克艺术,一个时代的辉煌 http://collection.sina.com.cn/zt/Baroque/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3张图片
比如我们熟知的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

巴洛克风格作品一个重要特点是写实,是光影的巧妙安排。我们记住这两点,在后面的解读中会用到。

也就是说,现代人更喜欢符号化的,程式化的,像emoji那样简单(甚至幼稚,这完全就像是小朋友的简笔画)的表达手段。其实这种发展,从页面设计的风格和表情包的变革上面也能窥见。

交互页面的设计历经了一次重大变革:从拟物化设计到扁平化设计。何为拟物化,拟物,就是把设计还原的和实物高度相似,有着丰富的细节:自然包括了光影的还原。而扁平化的风格呢?则是极度的简化,用线条和色块这样的几何化语言去表述,抛弃阴影,渐变,用纯色块和点线区分。苹果的产品就是极好的例子,如图是iOS6与iOS7的变化: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4张图片
可以看出,左侧的很多图标都是高度还原实物:相机的镜头,书架的纹理,太阳的光晕,罗盘的指针也做出了悬浮的效果。而到右边,一切都变得扁平化和符号化:相机只留下了轮廓,相册也没有照片做标识,浏览器的罗盘指针也不在悬浮,同时左边随处可见的高光,明暗交界线,阴影,渐变色在右边几乎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亮对比的色块和线条。(图片来自网络)

抛开由于程序运行的复杂而选择简单的表达这一点,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审美风格在由纷繁复杂拟物化向简单抽象的扁平化转变。扁平化的特点就是符号化,程式化的语言,因为不再拟物,所以表现出来的形象和真实的物体有着差距。而这也增加了理解所表达内容的学习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采用扁平化设计的交互界面对老一代习惯了拟物化设计的人来说难以学习和理解的原因。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5张图片
在千库网搜索相机的图标,能看出凡是采用了扁平化风格的表达,都不约而同的凸显了“相机镜头”这个元素,第1排第4列的尤为过分:甚至只用了镜头里面的光圈来表示相机。而其他的很多作品还加上了快门这个意向来表达相机这一概念。“镜头+快门的组合就是相机”这一想法,就是符号化的表达。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也许把这些图标和相机联系起来是有难度的,而1排4列那个光圈,简化的程度最大,理解起来也是最困难的。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6张图片
介绍中提到的作品:在那儿坚持住宝贝。这是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可以看出这个摄影作品是非常具象化的,用现代一些的艺术术语,就是非常的拟物化(当然前提要是这是一幅人工创作的作品而不是摄影)。与奥斯汀·李的非常抽象的作品形成对比

与之同样的,还有表情包的变革……

emmm……今天有些晚了,明天再继续说 = = (没错,这两个等号组成的韵味复杂的颜文字,也是程式化表达下的产物,有多少家长辈的读者能理解这个呢?)

Tbc……


7/27

接着上次我们来说一说表达方式的演变在表情包上的体现。所谓中老年表情包,一般是指家长辈在聊天的时候常使用的表情包,大概类似于图中的这种,一般被吐槽为“辣眼睛”。特点是具象化程度高,几乎都是以照片作为素材;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强烈,画面的光影效果还原真实;有时候还有表情包要有“炫酷”的动画、彩虹色渐变、3D立体效果等等。这么看来,这些“写实,又注重光影效果”的中老年风格表情包,倒是满符合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哟( ・ㅂ・)و

emmm……大概这样……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7张图片
选一个动图感受一下……

可以说这些表情包的使用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在电脑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能够把一张图片处理的很“高科技,炫酷,特效炸裂”是很有新意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的表情包也都充斥着这些元素。对比之下,现在的很多表情包都是极简主义风格,简单的线条、人物,一副“性冷淡”的样子: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8张图片
这里面能看到,很多表情包都是简单的画风。同时还要注意到,这些表情包的诞生后面都是有着独特的“哏”(也即“梗”,这是错误的用法)的,比如第一排的熊本熊,第二排的神烦狗doge,第一、四行均有出现的金馆长熊猫表情包,这些表情包都有着强烈的符号化的表达意味。

再者,现代流行的表情包也强烈的反应了这次的主题:表达的程式化。

比如doge,在流行了很久之后doge出现了繁多的变体,很多的样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只要抓住“柴犬+眼神”这些特点,就能很快的识别出是doge。这一形象也就演变成了网络里面的一种范式。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9张图片
各式各样的doge

表情包的表达范式还体现在表情意味的识别上,不像中老年风格的表情包有明显的文字解读,现代化的表情包经常是“看图说话”的,而有时候图片的设计不合理使得理解上会出现偏差。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在微信、微博、QQ里面的那个“微笑”表情: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10张图片
好像这个表情已经很少被年轻人当做“微笑”使用了,更多的是“呵呵”的意思,所以每次看到老师在群里说完话加一个“微笑”表情,都觉得怪怪的。

这个微笑的表情问题出现在哪里?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眼白。遮住表情的下半边只看眼睛,眼珠朝下,而眼白却留出很多,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理解中一般都是负面的情绪(显然这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这些负面情绪的元素和积极情绪的上翘嘴结合显得这个表情十分怪异,这个笑容也就容易被理解成带有负面情绪的“嘲讽,呵呵”的表情。

同样和表情包一起使用的还有一种网络文化用语:颜文字。颜文字是符号化表达的极致,很难见到有东西能像颜文字这样非常形象有非常抽象。最早的颜文字是这个 :-) 像是一个躺倒的微笑的侧脸,后来随着发展更多的是脸放正的颜文字,比如这个笑:(∩_∩) 。之后的颜文字发展就更加融合了多样的既有的符号程式,比如这个(-_-|||)表示“尴尬”,这个颜文字右边的几道竖线是漫画中常见的表示“尴尬”符号,类似的还有(-_-b)表示“流汗 → 也常常引申为尴尬的意思”;而这个:(Θ皿Θメ) 表示“生气”,中间的“皿”字像是咬紧的牙关,咬牙切齿的生气,右边的小八叉也是漫画中常见的表示愤怒的符号。或者加上动作的颜文字:(ノへ ̄、) 左边的一小道像是伸上来捂着眼睛的手,这个颜文字就是“捂脸”的意思,而捂脸一般是在“尴尬”“无语”“害羞”等情况下的习惯性动作,故这个颜文字就能表达这些含义。颜文字的解读比表情包更加抽象,所以相对的理解起来难度也更大。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已经发展成由许多“打包好的二次材料”再次重组演化的形式,学习和理解这些程式化的表达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的一部分。奥斯汀·李的这件作品所反映的东西是艺术表达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次展中的不少东西都和这个有关。比如Ryan Gander的作品DominaeIllud Opus Populare(“受欢迎的作品”夫人)这个只有眼睛和眉毛的作品,仅仅凭借这两个部位,就能传达出很多的情感,而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我们对情感的认识已经建立在了丰厚的程式化基础上了,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显然是用了这些表达,所以在这个作品中你能见到简单的“脸”上出现的熟悉的“微笑,惶恐,不懈,担忧”等等情绪,而这一切感情的传达,仅仅是通过眼睛和眉毛,加上观众的联想。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11张图片
选一张网上的图片。现场这里我录了一段视频,再下次正式介绍这个作品的时候再说

回应这次展览“锡人的心脏”的主题,奥斯汀·李想让我们思考的是网络这种传播环境对我们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情感还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吗?或者说我们表达方式已经简化稀释,变成了一个个老套表情包符号的排列组合?我们现在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大量的符号化、程式化的表达,甚至发展的有些过头,网上的聊天有着丰富可选的表情包抒发复杂又韵味深长的情绪,而到了线下聊天没有表情包的辅助,我们又能否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另一个角度,我们想法情感是不是一定能找的合适的表情包去传达?毕竟现在的很多表情包表现的内容都是非常单一和贫乏的,很多表情包的用途和内容同质化严重。也许下次在说明情感的时候,应该好好斟酌一下选用哪个表情?或者,直接用措辞来阐明?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作品,你看,下面这个东西,是个什么呢?从哪看出来的呢?

【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_第12张图片
我觉得再修改修改把这个东西直接描成一个人都可以

可能看出来像是一只老虎吧,观察重点在头上的王字形花纹 →_→

End


【一点纠偏】

最后再说一点点,我觉得艺术家创造了这幅作品,只是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更加的注重我们自己的确切内容的表达,不要过多的依赖已有的套路。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说这种程式化的表达方式是不对的,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只要双方都能理解这些表达的内涵,熟练掌握一些常用通用的程式化表达能够大大的加快交流的进程。这种较为先进的表达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就像是学术的表达一定会有专业的术语概念将一些复杂的内容“打包成集装箱”处理方便交流。能在理解这个的基础上,适当的注重体验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便是这个作品的合适理解。毕竟,社会是在发展的,进步可能带有弊端,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抛弃先进的东西返还原始,而是取优化升级先进的技术,降低减少其弊端(当然是在该技术存在可优化空间的前提下)。这种想法,在诸多科技新进展的态度上,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拓展阅读

爸妈为啥这么爱中老年表情包? | 意外

为什么微信微笑的表情一点也不友好?Ⅰ 知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798艺术区1.2】锡人的心脏:符号化语言,程式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