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行记——关于志愿服务工作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离资本主义最近的地方。在飞机上还在想象深圳是个什么样子。
可能是期望太高的缘故,下了飞机,对宝安机场有一点点小小的失落。
与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相比,首先,宝安机场的层高不是很高,采光也不是很好,有点压抑。其次,人与商店是隔离的,仿佛在走一条狭长的、两边都是墙的走廊,与商业的融合方面还欠缺。第三,从下飞机到走出机场,要走的路程有点长,仿佛有两公里那么长,不过这也可能与两边缺乏商业有关,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走路上,没能有效分散。
当大巴行驶在深南大道上,失落一点点散去。深南大道无论在设计还是维护上都不由的让人称道。双向八车道,中间隔离带居然是大约两车道的绿化。更让人叫绝的是,道路的每一侧都有宽约两个车道的绿化,与后面的住宅或商业隔开。一眼望过去,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仿佛一条翠绿的玉带。路面干净整洁,让人很是舒服。
进入志愿服务工作调研阶段,深圳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无论从听到的,看到的,都觉得这是一个志愿精神深入到骨髓、流淌于血液的城市。综合上海以及其它地方的情况,可以这么说,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志愿服务像是把外来的苗直接种在自己的土壤里,而深圳的志愿服务则是自己从土壤里长出来的。很多荣誉就不用说了,仅仅从深圳称自己是“志愿者之城”就可见一斑。
仔细分析,深圳志愿服务工作比较成功的原因,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深圳是移民城市,现在的深圳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据深圳相关部门的人讲,深圳还没改革开放的时候,本地人大概只有十几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么多所谓的土著人大部分要么去了香港,要么去了国外,留下的极少。城市原有的社区、邻里、乡土关系影响式微。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外乡人出于相互帮助、相互慰藉的需要,自然而然的凑在一起抱团取暖了。“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志愿者”。
第二、香港的影响。在深圳,志愿者都被称为“义工”,这是一个很香港化的称呼。不到深圳,真不能切身体会深圳和香港如此之近。在深圳,有个叫中英街的地方。
中英街,顾名思义就是深圳和香港共同管辖的地方,两者的界牌就在这条街的中间。据说,这条街原来是一条小河,随着河的干涸,两边的居民开始填河造房,慢慢两边就连在了一起。面对近在咫尺的香港的成熟的志愿文化,深圳没有理由不拿来学习借鉴了。
第三、工作机制。深圳成立了志愿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我想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很多事情只有一把手重视,一把手亲自挂帅,事情没有办不好的。还有,深圳对志愿者本身想了很多奖励办法,在精神奖励层面,形成了“市长奖”、“百优”、“星级评定”等多层次的奖励体系。在落户评分、保险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也有不少倾斜,促进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思维观念。接触下来发现,无论是一线的志愿者,还是志愿工作的管理者,思维还是很开放的,一直在求新求变。在谈到目前深圳志愿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一位管理者说,就是如何解决供需两端的对接,需求如何被发现,供应如何跟得上,需要借鉴滴滴打车的模式,引入互联网思维,把需求和供应进行有效对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志愿服务工作,要像深圳那样,从真实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不能强行移植,而要耐心浇灌,使志愿之苗慢慢从土壤里拱出来,经历风雨,最终开花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行记——关于志愿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