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本设计小站(ID:japandesign)
本文已获得授权
我只能笑,这是个想象力的问题。
——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
Hello~大家好,我是日站君。上个月18日,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纪念馆终于开馆了!但这开馆还没到1个月呢,最近就走到了风口浪尖。这两天,有部分网友指出,它与5年前建造的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存在多处雷同!
对于这场风波,到底是网友们的断章取义还是确有此事?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翻翻土!
汪曾祺纪念馆”抄袭“?
· 两馆简介 ·
涉及此次“抄袭”事件的“两馆”都大有来头。我们先来说汪曾祺纪念馆,它于上个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坐标选择在了汪老的故乡高邮,背后的设计师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江立敏教授。
而木心美术馆的开馆时间则相对比较早,2015年就已开馆。选址是木心先生的故乡乌镇。设计师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冈本博与林兵。
看过这几组对比照,有些网友一锤子定死“这就是抄袭”!
还有一些网友,为汪老的纪念馆建成这样而感到可惜!
· 双方观点 ·
据界面新闻报道,当林兵(木心美术馆设计师)拿到以上我们展示的对比图时,说道“该馆使用的外墙材料及内部一些具象空间确实与木心美术馆存在雷同之处,而雷同之处如此之多,恐怕不是巧合”。
巧合的是,两馆都采用了木纹清水混凝土,还都做了凹凸的质感,一馆为表现的是木心先生的画。
在澎湃新闻的采访报道中,江立敏教授表示:类似这种文化建筑,清水混凝土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材料,很多美术馆如上海龙美术馆、阿那亚海边图书馆、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使用清水混凝土。
汪曾祺纪念馆局部
汪曾祺纪念馆外观
江教授表示,目前位置就是最合适的位置,入口主立面右下角署名,也是写序落款的格式,与汪老的作家画家身份吻合。“总不能因为某个建筑的logo放在这个位置,我们就不能这样放置了吧?”有句讲句,这确实还有点道理。
选自荔枝新闻
除此之外,关于内部空间设计被指多处雷同的问题。江教授回应称,“如果仅仅选取某一两个片段做对比,是不是有断章取义之嫌?”江教授认为,展馆的室内设计上,总会有局部共通的地方,但整体上看,是不一样的。
汪曾祺纪念馆楼梯
虽然木心美术馆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做出回应,但界面新闻的报道表示:这样的说法对所有伟人都适用,和设计的原创性没什么联系。而且独一无二这个词用在这儿,这一对比就真有点闹笑话了。
江教授虽然面对媒体正面回击了争议问题,不过这次“抄袭风波”并没有因此平息,多数网友们认为:这样的解释,说服力不够。
汪曾祺纪念馆外观
· 同行评论 ·
我们再来看看建筑圈们同行对此的看法。
建筑师童明在看过两家场馆的多张对比图片后表示:“有些图片是拍摄角度选择的问题,但大体上算是抄袭,显然没什么思想。”
汪曾祺纪念馆夜景
另一位来自杭州的建筑师也认为,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元素明显有不少是借鉴而来,“这些元素他自己做了一些变化,至于相似度达多少以上算抄袭,这个也没有数据上的支持。建筑行业抄袭或借鉴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作为知名公建或是地标性的建筑来说,这样做就不厚道了。”
汪曾祺纪念馆鸟瞰图
即使争议很大,但江教授坚持说:汪曾祺纪念馆有它自己的特色。并希望让人们自己亲自去感受一下其中的不同。
木心美术馆馆长回应
陈丹青说道“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觉跟任何看到这些照片的人是一样的,就是很像。”
如果说建筑是天下一大抄,那其实它也并非完全贬义的。
陈丹青还说道“但当看到木心美术馆建成5年后,有另一个馆在某几张照片的角度上这么像,外立面也好,楼梯也好,我就笑起来了,我也不知道笑起来是什么意思”
这些让人发笑的例子,在中国特别多,不仅仅是建筑,还有比如说很多商业品牌,艺术品的名称,艺术创作的一些理念。都相似的想让人发笑。
“而我也想说,唉,这么大一个建筑,人的想象力会这么具体。我真愿意说:美是偶然的,太偶然了。”
他如果说Yes,我看过,我马上闭嘴。他如果说,No!从来没看过,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美术馆,那也好,我什么都不说了。
或者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去参观去感受,然后让参观者自己判断。
如果说一定要为这次“抄袭”事件做个解释,日站君觉得陈丹青采访过程中,提到的陈向宏的说法几乎给了日站君答案。
同质化背后也就是想象力的匮乏,那其实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事!
那么,对于汪曾祺纪念馆是不是抄袭?或者说“同质化”和“抄袭”的关系?想必在此也有了答案。
最后,对于这场“抄袭风波”,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 End -
广告投放: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