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门后,在心理咨询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关上门后,在心理咨询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06-19 蘑菇姑姑 Miss蘑菇姑姑

今天写点私房话。

作为一个经常写心理类文章的人,常常在一篇文章的留言区收到很多大家的留言,除了对文章内容的讨论,很多都是对心理咨询的问询。从这些留言来看,这些读者其实并不太了解心理咨询,这篇文章就当作做心理咨询的入门指南吧。

最常见的一类留言是有些人希望用科普文章来解决问题,他们说你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问题很重要,但并没有干货,期待你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希望你用一封私信“解决下他的问题”。

通常我是认真看完他们的私信,但深感责任重大,真的是掏心窝地回答一句“推荐你去找一个匹配的专业咨询师一起做自我成长”。

然而一旦听到心理咨询师推荐他们去找咨询师,他们就觉得这是套话,不负责任的回答。

这里我百分之百负责任的告诉你,因为我自己是咨询师,作为咨询师的入门要求就是自己也要去当来访者,做所谓个人成长和体验(也就是去找一个咨询师来给你做心理咨询),这个专业体验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个小时的长程咨询。咨询师有了这个准入门槛之后,你才能继续学习在督导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习帮别人进行咨询。

所以每个咨询师首先也是来访者,因为深深体会过来访者的感受,所以真的是觉得只有咨询室的成长能够帮助到每个人。很多时候文章能够承载的功能,就只是剖析问题的一个方面,至于你为什么有这个问题,你如何从中走出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并不可能有认知上的一个答案,就算给你一个答案你做不到,也相当于没有,况且这个答案通常也不是一个能被意识化的答案。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是有精神疾病或困扰很大的人,是几乎每个普通人都是需要心理咨询的(前提是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是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创伤。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父母的局限、以及自己的基因、际遇各种情况都会影响到人的心智模式。这些有限的感受,其实就是生活中每个普通人都有烦恼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内在的限制因素造成了我们今天生活中各种关系和际遇的投影。

当然咨询师不是神,也不能把你变成非人类,然后就没有烦恼了。人的基本境遇是通过痛苦来确认生命的意义。脱胎于基督教的告解室的现代心理咨询,正是提供了陪伴和关注内在世界的场域,如果不消解一些负面情绪,甚至是进一步深度认知自我,我们感觉到的有限的感觉会更多,它们妨碍我们进一步追寻精神上的释放和开阔。

这里特别提到,有些人听到心理咨询需要收费,甚至收费不菲的时候,感觉到被触犯,很愤怒,觉得自己“不被爱”。甚至他们就期待你用几句话来告诉他们,你回复我几句不就可以了吗,还要我花那么多时间跟你聊?

说到“收钱就不被爱”的感受,其实,也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需要帮你一起梳理的,很可能你在金钱方面有自我阻滞。

另一个层面是,你觉得贵,是因为你并不了解咨询师能怎么帮你。你以为只是说几句话,几句话就收这么多钱?甚至咨询师主要是听你说,他也没说什么话?是的,咨询师不是上课的讲师,不是劝架的妇联,更不会是给你答案的人人生导师……但他确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内在引路人,因为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缺乏知识和难以交流,所以他们的专业性你并无从判断,更无法用金钱的价值衡量,你在这个问题上感到了无力。

简单地了解咨询师的方法,可以更多地从了解咨询师的成长过程开始: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行业。每年花十万八万学费是常态,很多好的咨询师每个月的固定学费指出是保持在一两万。不为别的,只为更好地学习。高投入,意味着快速的成长,基本上好的咨询师是那钱堆出来的。同时,好的咨询师,要做长期个人成长,包括了人格的自我完成度,他们自己要做为来访者不断与自己的咨询师去修通自我的过程;也要有长期的督导老师,不断地在专业上进行学习,这两项每项都价值不菲,而且耗时颇长。

所以虽然无法用金钱衡量专业度,但是咨询师花钱的速度也基本上就是专业度了。他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就是你判断一个咨询师的基本标准。

心理咨询室里发生了什么?

你借来一个相同又不同的脑袋

生活中,我们人和人的沟通其实是有个损耗的。我想说A,结果组织语言的过程之后它变成了A-,然后在理解者带着自我知识结构的框架下,他理解成了A+、A--,甚至是B。

这就是为何你跟朋友倾诉烦恼的时候,有时候他们急于给你答案“你怎么还不赶紧离婚”,有时候他们息事宁人却没有感受到你的痛苦“没事,别想了,婚姻不都这样吗”,有时候他们只是借你的事说自己“跟我们家那个一样,上次……”

所以,如果要说孤独,每个人都有孤独。每个人的人生,虽然有些亲朋好友,但是限于沟通的质量,其实都处于一个人来面对的状态。

心理咨询师是受过专业培训来理解和与你沟通的,我敬仰的心理专家曾经说了一句拍案叫绝的话,心理咨询就是用两个人的脑袋来解决一个人的问题。

它耐人寻味。

有人进入你的脑袋中,感受你的感受,了知你的痛苦,这是什么体验?

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学会倾听,学会理解。不能保证你想表达的A,会在咨询师那里还原成A,但很有可能是A,而且还包括A后面的原因。

他不仅站在你站的地方,看到你眼里的世界,还看到你没看到的地方。它是你的镜子,反射出你的真实。

关系里的无形体验

另外,作为一个关注心理学的人,你应该对“人最重要的是要接纳自己。”这句话不陌生。可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鸡汤式的。

“接纳”,因为你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程式里,你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接纳”,也就是说你没有在关系中体验过。

你以为是对自己说做不好也可以,就不要做了,接受现在的状态,可是,很不幸,这是你学了心理学之后的一个“自我要求”,还不是一种“自我接纳”的体验。你分明感到你还是忍不住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看到别人比你好,你忍不住,要把感到沮丧,作为评价自我的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人生的原因。

然而,在心理咨询室里,所有的咨询师都学过的“无条件接纳”。你也许将会从与咨询师的关系里,体会到什么是“接纳”,从而把这种咨询师对你的接纳,内化为一种自我接纳的体验。

咨询室里关系是第一位的,不在于咨询师和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没说什么。在于你在和他的关系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时候他什么也没说

他不是给你上课,而是在不知觉中在你心里放了一个种子,当你再回到生活中去,你不一样了,有些东西而是在找你心里拓展开一个新的空间。

督导师跟我说,最重要的工作空间不是在咨询室内,而是在咨询室外,不在这短短五十分钟里,而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回到生活中,他的心里会发酵出的东西。

心理咨询的局限

心理咨询能改写命运吗?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某种程度上也不可以。

改变是说,你会因为对某些无意识左右你的东西,重新认知,这种重新认知会给你一些新的选择,从而导致生命的不同走向。

但是心理咨询师自身也是“有限”的,不要说这里面有匹配的问题,就是比较匹配的咨询师,当然也不能消除你所有痛苦。他只是作为你探索内在的陪伴者,作为你生命孤岛的另一个旁证作为资源,然后期待你能做更自由的选择。仅此而已。如果深感自己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咨询师会把你转介给他认为更匹配你的咨询师的。

从来访者的角度,如果你是这样的来访者,我们会更容易开始工作:

相信“看见,就是改变”

请不要再追问如何做?先去理解自己,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看到一切的缘由,那么改变无从说起。而深刻地看到了,改变就同时发生了。我们要更加敢于放下焦虑,耐受没有答案一阵子。

相信“自己的力量”

没有谁能给你,一切都在你自己的心里,咨询师会做好你的拐杖,找出你内在的资源,扶你度过难关,然而,他们期待你们最终信任的是自己,依靠的是自我的内在力量。

努力“接受现在的自己”。

有耐心地一次次解开自我防御,勇敢地看向内在。防御本身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如果你少一点对自我的评判,多一些如实的觉察,会更好。

成长是很“不舒服”的

最后一个问题,很多人问,如果不找咨询师,仅仅依靠自我看书、或者学习的力量能不能成长?

道理很简单,在一个房间里蒙上眼睛,自己摸到出路;或者找一个眼睛能看到路的人,指引你摸到出路,哪个成功几率高?书本、文章和学习当然都有所帮助,但如前面所说,用两个脑袋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这关系里的爱和信任,以及镜面作用,将为你提供更多的疗愈可能。

如果你想成长,还是为自己找到更多的专业支持,助自己一臂之力吧。

再说,心理咨询的长尾效应会在生命结束后依然存在。尤其在我当了父母之后,对自己的心理矛盾更加有清晰的认知,那些纠缠了很久的问题,莫不会在生活中传递在家族中,成为你孩子未来的局限,如果你现在跨越过去了,那么也许就会中止某些心智模式在这种家族间的代际传递。其实当我们看向自己就知道很多问题跟父母的问题如出一辙,所以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在自己身上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然,心理咨询除了你能倾诉,被咨询师当做中心来关照,更多的是你要面对自己内心很多黑暗的地方,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创伤,也并不是那么舒适的过程。想走上这条路,敢于剖析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弱小、恐惧,打破惯常也是安全的的僵化,需要勇敢,更需要每分每秒的觉察修习。途中,也有很多人是觉得太过艰难,而宁愿回到黑暗中逃避成长的,所以,请一定做好心理准备再上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上门后,在心理咨询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