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冲刺事后总结博客

一、设想和目标

做这个项目的背景、意义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 项目的背景是随着现在网络普及,社交变成了年轻人的一大重头体验,在众多社交平台中,注重隐私性和私密性的社交平台很少,我们要做的就是单纯性和隐私性并存的社交平台。

  • 意义: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隐私性的社交平台,当今的社交平台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世界,人们在公共空间越来越大的同时,也愈加需要自己的个人空间。

  • 解决的问题(按特性来定义):

    ①交互性:用户不仅仅只是能够发表帖子、点赞、评论,还可以使用时间轴记录生活,供个人回忆。查看地图,获取热点区域。

    ②直观性:地图的深浅颜色快速获取最活跃的周边信息、生活分享或美食评价。不再迷惘于广大的城市,而没有目标。

    ③单纯性:追求更为单纯的分享,而不是参与商业性的带货行为。不必在浏览他人分享时,让广告映入眼帘。

    ④隐私性:提供匿名发帖、匿名评论的功能,无需创建多个小号来宣泄烦恼,减少多个账号切换的繁琐。

  • 典型用户使用场景描述:某22岁女大学生在和同伴出去吃火锅的时候,想要分享这一部分的生活,于是打开daily6+1后发帖,选择自己想要关联的地区,于是这一帖子就被加到了这个地区,大家点进这个部分的地图的时候就能看到她发的“火锅贴”,与此同时,她又把这份帖子关联到了自己的时间轴动态,戳上标签,方便之后打开时间轴后对生活进行回顾。

项目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在原计划之上是否有所拓展)

  • 原计划的功能除了语音图片搜索,其余全都做到了。
  • 拓展部份:邮箱验证码,管理员操作,对关注用户信息的浏览。
  • 不足部分:地图界面的UI不是很理想,没有能够做到理想中的不规则分块和气泡,退而求其次使用了方块进行划分。

和alpha阶段相比,团队软件工程的质量提高了么?在什么地方有提高,具体提高了多少,如何衡量的?

  • 和alpha阶段相比,质量提高在了任务分配的粒度确实细化。之前都是将一个大功能直接丢给组员,要求组员自己解决其中的细化,这次分配任务的时候已经将大功能分为了很多个细小的功能,单从“分配量”来说,我们分配的任务量每个人达到原来的2-2.5倍,但是实际“工作量”却只有原来的“0.7-0.9"

设想用户量是多少,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 设想用户量大概在500人。
  • 用户对于我们的主要功能:地图功能和时间轴功能的接受与我们的预想相一致。但是这仅仅是在功能角度的接受,在界面和UI方面,结果实在差强人意。这说明功能本身十分具有新意,但是界面还需美化。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美工和UI真的很重要。
  • 作为组长来说,会更加督促组员的代码规范和代码的能力,组员在开发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开发效率实在是提不上来。然后也会对整个项目的规划更加合理,不会让α冲刺太过忙碌而β冲刺过早结束,有一个较好的延续性。
  • 可能会找身边比较熟悉设计的人来帮忙进行UI的审核,我们更像是专注于代码的编程,但是对于UI的熟悉程度确实不足。
  • 再给同学们一些熟悉github的时间,他们好像对于Github的基本操作还是不够到位,不会使用Merge也不会使用IDE对GIT进行相应的操作
  • 设计工作应该更加细节,有很多功能的衍生是我们在接触这类事务之前无法想象的,比如我们没想到”如果要限制关注,还需要另加一张数据表才能做到“
  • 关于html的一些学习应该跟加深入,不了解cookie和seesion的话,开发着实举步维艰。

二、计划

和alpha阶段相比,每天是否时间规划的更好?

  • 由于alpha阶段我们的时间很紧,所以项目在alpha阶段基本就开发完了。β阶段就是查漏补缺。
  • 如果单说β阶段,由于时间比较充足,所以只花了三天进行开发,后续的时间都是测试和上线的调试,所以可以说时间更加充裕,规划也自然更加放松和合理。
  • 如果说整体时间规划,可能是因为scrum的开发模式的原因,使得一开始的开发都会比较紧张,随后的一轮一轮scrum都是查漏补缺,所以不会有那么紧张,后续的时间规划也自然的会更加好一些。

团队在beta阶段是如何解决队友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 ①提出观点:在站立式会议上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观点,提出设想的方案。

    ②自由讨论:有想法的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人听取意见,有想法继续讨论,直到所有人都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为止。

    ③最终决断:最终决断权交付在组长手中,最终的结果都较为合理并高效,能够让组员按需完成

你们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 仅仅只有原计划的”语音和图片查询“没有做完,因为项目的规划把这个放在了”可拓展“的特殊地位,我们在这种地位的还有另一个操作"邮箱验证"和”热门算法”,我们认为这两者的重要程度相较更大,于是我们优先开发了这两个任务,在开发完成之后已经进入了预定的测试阶段,我们判定为了这个搜索只能算锦上添花,并不算是硬需求,所以我们战略性的放弃了这个功能,转而进行测试以保证项目能够正常使用。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 对于所要完成的任务,总体上的定义未出现问题。但是一些细节,没有考虑周到。

项目是否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 意外在于项目上线阶段,页面的配置,由于vue更偏向单页面开发,所以现在网络上的教程都偏向于单页面配置vue,而我们的项目是多页面-单页面同时存在的,使得我们的配置并不能完全按照网络上的教程进行,所以我们为了找出自己的配置方式大概花了两三天进行探索。
  • 并发风险大的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由于之前并没有在服务器上使用应用的经验,所以没法正确的估计我们的“小水管服务器”到底能承受怎样的压力,事实证明,限速1M带宽的服务器的并发支持数并不可能太高。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时间,缓冲时间有作用么?

  • 有缓冲的时间,大概预留了两天。
  • 确实有用。由于实际开发的进度比预想的大概都要快一两天,当然,除了上线阶段。所以预留的缓冲时间都分配给了上线配置阶段,使得我们的项目最终能够正常上线。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考虑实现上的难度,以及需要多注重细节
  • 将任务粒度减小,让完成的功能更贴近需求。
  • 前后端开发时间适当减少,留余时间以备解决问题。
  • 补充更多的知识,以防不时之需。

三、资源

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是时间、开发资源等)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 就软硬件资源来说不足,由于服务器、云储存等的限制导致我们的开发没办法尽力,被客观条件所限制了。
  • 某些同学的时间不足,要准备考研、实习、面试等等,所以时间并不能完全用于开发。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 通过经验估计,根据阿尔法冲刺和之前的开发经验估计。
  • 精度只能在天附近正确,如果遇到某些高难的可能会差上不少。

和alpha阶段相比,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 项目完成比较早,所以测试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足。人力资源足够,但是软硬件的资源不足。
  • 美工和文案确实不在我们一开始构想的难度之中,然而事实证明这两部分才是最正面影响用户体验的部分。

变更的组员工作如何?如果未变更是否项目完成效率会更高?变更的组员学到了什么?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 变更的组员工作难以掌握,因为家里不方便参加会议,所以对它的工作程度掌握的并不清晰,没办法做出弹性调整。
  • 如果未变更项目的开发效率应该会更高。
  • 变更的组员所学参见总结博客。
  • 由于我们的项目α阶段开发的比较完全了,所以后来者只是在上面砌砖,不会伤筋动骨,所以没有作应急计划。

有没有感到某个成员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你们会做什么改进?

  • 小组的成员水平都比较接近,工作的分配难度也比较接近,如果把A的这部分分配给B可能效率会更好,但是对B来说,他其余的工作量分配给别人未必效率会更高,团队是一个整体,我认为单这样考虑未必合适。

  • ①人员安排:这次的项目开发难度主要在于前端,开发过程中才发现前端任务较重,导致后期后端任务完成,前端任务还在开发或者测试,必要的话需要作出人员调整。

    ②精度提高:这在项目完成的各个部分,都能体现到细节的重要性,单单完成功能实现,在使用时才发现到许多不足之处。需要通过提高任务的精度,提高效率和质量。

四、设计/实现

项目是否经历重构?为什么需要重构?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比较项目开始的UML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UML文档?

  • ①单元测试:单元测试的创建更简单,维护更容易,并且可以更方便的进行重复。让后端的代码更加健壮。

    ②UML:因为在实现过程中,设计上的不断改变,最初的UML能起到的作用较小,甚至需要更新UML文档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 帖子平台界面的BUG最多。
  • 已经预料到了这部分的BUG最多,因为这是整个平台的基础,代码量会比较大,所以相应的BUG肯定也会更多。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 前后端将代码规范的任务交给第三方插件处理,比如后端的JAVA的阿里代码规范和前端使用的eslint。较为依赖这些插件,复审工作进行得较为粗糙。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设计工作所花时间不足,导致粒度较大,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需要多考虑设计细节上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实现过程更加顺利。
  • 在这次开发设计中,使用UML的次数较少,原因在于不熟悉UML的使用,并且实现过程中不断修改设计,导致UML的不断更新,不足以跟上设计。之后还需改进这方面技能的提升。
  • 这次的代码依赖第三方插件的使用,也较为信任。导致代码复审较为粗糙,之后项目完成后,也需要将这块的时间增加,让代码更加统一。

五、测试/发布

和alpha阶段相比,测试工作有提高吗?在哪些地方提高了?

  • 有,因为时间比较充裕,测试的时间也比较多,自然测试的效率和完整性也更好。
  • 在测试的广度上,能够将每个功能都测试到了。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

  • 有,在开发阶段,前后端编写、拼接过程中,在完成一项功能后便进行测试,最后整合后再进行最终测试,总体来说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测试方法,直到所有功能达到预期。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 ①单元测试(IDEA,Junit)
    ②RESTClient(接口测试)
    ③Mocks(前端)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 测试效果:效果明显,能够在发现错误时及时更改,对程序的实现很有帮助。

    改进:添加测试用例的数量,以及改进测试的策略。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 发布后,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在修改后,仍然有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往往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①测试工具的使用,简化了测试过程,提高效率。

    ②测试是个枯燥的过程,需要考虑很多边界问题,并且碰到问题,会感到烦心,但解决后也将收获成就感。

    ③前后端分离的测试,也许会是符合预期的,但整合后,结果不一定如意。需要多考虑整合上的一些问题

六、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 阿尔法冲刺结束后功能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人员几乎是重新分配的。
  • 分配原则基本按照阿尔法的开发进度参考每个人的水平进行分配。
  • 每个人都在开发阶段有事做,并且在同一天结束了工作,我认为这已经可以说人尽其才了。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会互相讨论找寻解决方法。在找到好的方法时,我们会互相分享。在自己的模块完成后,也会着手帮未完成的队员分担任务。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 当遇到有合作方面的问题时,会进行讨论,从而选择其中高效的方法,不会偏向于自己少做事的方向,也正是这样的想法,才让问题更便于解决。

七、总结

组员们自我总结

  • 自我总结见冲刺博客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 管理级。我们尚且无法做到量化和数字化管理流程,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管理流程。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 规范,大家都能按照之前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

八、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

代码管理的质量具体应该如何提高? 代码复审和代码规范的质量应该如何提高?

  • ①代码规范:代码规范可以通过编程软件中的插件,来简化这样的过程,不仅比人工自检的效率更高,准确性也更好。

    ②代码复查:代码复查是有代价的,甚至有时是巨大的,因此代码复查不宜频繁,最好一份代码只审查一次。
    所以可以推选出一人专门负责审查和管理代码,从而从管理上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代码质量。

整个程序的架构如何具体提高? 如何通过重构等方法提高质量,如何衡量质量的提高?

  • 采用现有的成熟框架配合自己所学的框架知识进行提高。
  • ①在添加新功能时进行重构。
    ②在修改bug时进行重构。
    ③在代码复审时进行重构。
  • ①软件易于被理解
    ②软件重构更简单
    ③再开发时BUG更少

其它软件工具的应用,应该如何提高?

  • 测试工具的使用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网上学习自动化测试,减少测试上不必要的时间开销。
  • git的使用,熟能生巧
  • IDE的使用,比如IDEA和的git操作以及方便的模板配置。

项目管理有哪些具体的提高?

  • ①通过站立式会议掌握项目动态与进展,

    ②通过项目的功能分解让开发进展大化小,更加实际,功能成员的配属能让开发后出现Bug直接追源,快速解决问题

项目文档的质量如何提高?

  • ①需要更多的项目经验,能够准确的判断目前的限制条件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序规模;

    ②需要更加细致化的考虑,在设计功能和分工的时候照顾到细节

对于人的领导和管理, 有什么具体可以改进的地方?

  • ①以身作则,不仅需要督促组员,也需要让自身具备说服力;

    ②要多了解组员的开发进度,掌握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并且对其个人能力有所了解,方便下次配置更加适合他的功能项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β冲刺事后总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