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一日纵敌万世之患——秦晋殽之战

鲁国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按照晋国的习惯国君要葬在旧都曲沃,因为曲沃是晋国祖庙所在地。然而霸主就是霸主,连葬礼都会弄出幺蛾子:送葬的队伍刚刚离开都城绛,晋文公的棺材板忽然按不住了,从里发出了像牛一样的吼声!在两千多年前的迷信封建社会,发生了这种事自然是不能打电话找走近科学栏目组的,所以晋国的官员们就按照惯例去算了一卦,得出的结论是:国君(指棺材里的晋文公)有重要指示,不久会有一支西方的军队(指秦军)侵犯晋国南部边境,如果进攻他们一定能够获胜。

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晋文公基本上是成仙了,不仅指出来了敌人是谁(秦军),还把战争结果都一起剧透出来了,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一百!什么时间线世界线理论在强大的算卦能力面前都是浮云!上面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左传·僖公三十碱年》,作为后人我们当然知道这个故事一定是在胡扯,极有可能是晋国人为自己的战争合理性编的故事,这场战争就是秦国、晋国之间的殽之战。

鲁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孟明视等人偷袭郑国不成,于是随手洗劫了滑国,带着战利品准备原路返回。秦国的这种行军路线意味着他们将要再一次的穿过晋国南部的崤山,当然他们事前既没有向晋国打过招呼事后也没有拿到晋国颁发的通行证,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踏上了晋国的国土,完全把晋国当成自己家了。

秦军肆意侵犯晋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令晋国上下极为愤怒,认定了秦国人的这种行为是在赤裸裸的挑衅中原霸主的威信。不过愤怒归愤怒,晋国上下对于是否要攻击秦军一开始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和派们的理由有两个:第一,秦国对晋国有恩,晋文公是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回国即位的;第二,晋国现在的主要精力应该是为晋文公办丧事,不方便打仗。对于这种观点,晋国军事首脑、元帅先轸的回答是:“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这段话逐渐演化出了成语“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先轸的这段话需要慢慢解释,首先是“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晋国、郑国两国国君都是姬姓,因此先轸说秦国“伐吾同姓”,前面半句“秦不哀吾丧”是指秦国趁着晋国有国丧却派兵侵犯了晋国南部,当时的中原各国都遵循周礼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规则:礼不伐丧。当别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能趁火打劫的去进攻,否则就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秦国虽然没有直接进攻晋国,然而军队却实实在在的侵犯了晋国南部的边境,这已经是非常的不符合周礼了,因此先轸说“秦则无礼”。最后那句“何施之为”意思是秦国已经对晋国这么无礼了哪里还有必要记得他们的恩惠。“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这一句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为:为国君办丧事固然重要,但是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根才能更好的报答已死的国君。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虽然说出来掷地有声,不过仅凭嘴炮就想要说服主和派只怕很不容易,毕竟为国君办丧事绝对是头等大事,先轸究竟是如何说服晋国人暂时中止晋文公的葬礼,《左传》中确实没有更明确的记载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左传》中专门记录了本文开头的那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这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所以说历史书有时候跟科幻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让人脑洞大开。

在解决了国内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坚定了武装斗争的思想路线之后,先轸率领军队埋伏在崤山静静的等待着猎物上钩。为了能够给军队增加buff,刚刚即位的晋襄公把丧服染成了黑色,亲自上阵督战。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毫无防备的秦军走进了包围圈,以逸待劳又占据地利的晋军大获全胜,远征千里的秦军早已疲惫不堪,在险峻的崤山里全军覆没,一个都没有逃出去,三个统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晋国再一次通过战争证明了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霸主。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一日纵敌万世之患——秦晋殽之战_第1张图片
崤之战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晋襄公要把丧服染成黑色:由于他爹晋文公刚死,所以晋襄公必须要穿丧服,不然就是不孝,然而穿着白色的丧服上战场太不吉利,所以晋襄公才把丧服染成了黑色。殽之战结束之后晋国马不停蹄的开始办理晋文公的葬礼,于是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参加了葬礼,从此之后晋国形成了穿黑色丧服的传统。中国人办喜事用红办丧事用白,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晋国的这种风俗可谓是极其的另类,不过人家毕竟是中原霸主,与众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崤之战结束了,晋国大获全胜,秦穆公为自己的急于求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崤之战却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冲突,此战的政治影响非常巨大,战后晋国、秦国都急剧的调整了国家战略,由此影响到了随后两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崤之战的详细分析请期待——不以一眚掩大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一日纵敌万世之患——秦晋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