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

         史蒂芬.卢奇的《人工智能》一书在概述部分就提出了一个课后题目,就是对于能够通过个人图灵测试的机器会引起什么道德或者法律问题。

         说起道德问题,我想起2001年的电影《人工智能》,一个具备“超我”品质和理想型情感的人工智能小男孩被家人抛弃的故事。故事非常伤感,引人思考。问题的探讨假定在人造机器可以具备人的思想意识并且可以按照设计者的意愿获取相应的能力与思维。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是,怎样定义一个人。如果一个个体具备了人的思维和意识,能够感到人的痛苦和喜怒,那么它就是人了。这样的定义更倾向于人的精神属性,毕竟相对于肉体和其他类生物,这是人类更难以被模仿的。这样以来,那些被制造出来的机器就应该被称为人了,至少应该被当成人来对待。可是在显示生活角度,他们很难被当成人类对待。人类制造他们是有必要的目的的,并且为他们设计了相应的属性。比如电影中的小男孩为了填补一对儿夫妻失去的儿子的位置,对他的设定是对母亲无条件的爱,并且愿意付出一切活动母亲的爱。这个设定非常的理想,没有人类的对被爱理所当然的想法与强烈的自我意识,他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别人。且不说他的父母最终抛弃了他——他们不值得他的付出以及跨越千年的爱(小男孩最终在地球灭亡之后求外星人让他的母亲复活一天),人的存在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他不能是一个为了别人存在的器物,但人类创造智能机器人的初衷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器物。

         创造具有人性的机器人却不给予人性的对待,就是人性的丧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