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超级个体学习——你的职业,还有什么可能?

孙钰清-2-3-你的职业,还有什么可能?

“你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功能、手艺或者停不下来能做到极致的爱好?这也会

成为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这让我想到自身职业。作为一个马上毕业的学生,马上就是最基层的干布了,拿什么安身立命,拿什么能在单位立足,以及走出这个单位的本事是什么。一切,绝不可能依靠金钱购买。以前写劝君的论文获了几次奖,还有一些文章,整理了50多页,这些能不能成为第一印象。虽然现在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写作稍微好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东西,别人只要想学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我的,这不是特长。

关于传统体育的锻炼,现在的状况是有点基础、比一般人强一点,但是近几年因为工作原因有所倒退,最近跟着师兄学习,想在毕业前练好身体。在毕业前后,如果时间允许,把这几年学习的拳法好好练习。还有好多保护措施没有实践过,暂且学习着、记着。

前几日,语于父亲我等年龄偏大者希望不大,父推荐我《围城》一书,昨日刚到,想在毕业前看完。能不能在这个行业干好,最关键的是心理状态。

“一个好汉三个帮”,现在虽然接触了一些不同的行业,但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形成专家,同时,还要能够保证能够立身。

高某某:不论是在地青年,新工匠还是社会企业与公益,反映的更多是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无论是随心所欲,登峰造极还是献出自己一腔热血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工作已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繁重作业,更多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工作=成就=人生价值,立足自身岗位来看,未来的工作已不再是过去所谓的铁饭碗,混一混就拉倒。更多的是需求我们对这个职业由衷的热爱,由衷的奉献,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成就自己,成就工作本身。我的工作还有什么可能?奉献成就无限可能!

王公子:在地青年、新工匠,以及公益事业,看似三个职业,但背后个人成长的逻辑是不是一样呢?同样是享受小城市的生活低成本,但是有了丰富的在线连接,你就是时髦的在地青年;if not,那是不是就成了忍不住逃回北上广的那群人呢?对于我来说,很多同学朋友都在一线城市,在朋友圈围观他们的努力和焦虑,是一种很好的警醒和提示——加强进化、学习,享受当下生活。但同样损失的是,因为生活圈、工作圈的隔离封闭,同学聚会陷入尬聊的局面。但是,这种情况是客观导致的,还是有自己的主观成分?我觉得还需要反思改进。

邢小戎:在地青年、新工匠、公益事业者,三个提法都挺有意思的。我的职业还有哪些可能?目前来看我还是一切都有可能。但除开客观施加的路径,自己主动把握的可能其实也并不多,因为我有自己的局限,性格上的、环境上的、时间上的等等。也曾经经历过非常焦虑的一段时光,这山望着那山高吧,其实真的很不好,我觉得人生终极目标就是在于体验,仅此一生,一定要尽力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想一想往往能超脱出短暂的焦虑和不安,而更加踏实安分。从内心来讲,我一直是比较想追求意义感的,也比较有理想主义情怀吧,如果可以的话,成为一个公益者是挺好的。

高某某:现在对自由二字也有了新的理解,能力强弱决定了你的工作是否自由,想拥有更多时间支配自己,就一定要在之前付出更多的代价。可以这么说,自由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自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也有了更多认识,也决心去发掘自身更多的不足之处,让自己有机会,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现在每天都会抽时间看看一些感兴趣的书,做一做笔记。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有用,但是我觉得学到的都会成为自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没准是一条自由之路呢。

Lingling:在地青年、新工匠,以及公益事业,三个职业都对我的生活有着现实关照。现在在秦皇岛市下面的山海关区石河镇某村落工作,享受小城市的生活低成本,也忍受着交通不便带来的闭塞,但好歹互联网和周末还能让我能和这个城市里有趣的年轻人建立线上和线下连接。选择不了地方,可以选择交往层次。再小的地方,人也分层次。对工匠精神的共识和认同程度是一个人文化消费标准、消费能力最直接的区分,而精神文化消费也最体现阶层和品位。融入城市的血脉,通过消费“新工匠”的审美、爱好来认识新朋友,通过共同做事尤其是“公益事业”来建立、维系、巩固新圈子,让自己更好地开发本地资源,从而和以前建立的资源打通链接。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看”一个三线城市,其实是个挺新奇挺有趣的体验。酒庄、咖啡、柔术、禅宗,这几样活动与消费都让我交到了很有趣的朋友,还在这儿重逢了离开央视来这儿创业的好朋友。真的蛮有趣,世界还是很小的,时空会替你做出种种选择。人际交往上有所筛选,但在公益上(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文化扶贫或能力扶贫)必须无分别心,行善事上不着于相。以真心换真心,不期待,不赞美,不执着,只为自己融入城市一个给予别人、付出爱的理由,内心自由自在最重要。

梓涵:在青年,新工匠以及公益事业中“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 make local”我觉得这句话最具战略眼光,启发最大。以前总是看到许多北漂,北上广的励志故事,觉得只有走到那里才算是进入了高精尖行列,才有更多的机遇,就像是在硅谷一样每天平均产生62个百万富翁,但是随着物联时代的崛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应运到贸易方面,更加多维的拓宽了这个领域,产生新的机遇。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最主要的是你的想法可以在你手里变现,直接由当地输出,缺少了拉赞助赚投资的中间活动,可以说你自己就是生产商和中间商,记得以前和妈妈上EMBA认识的一位年轻人,他是东北人,创立了米度就是将当地的优质黑土产的东北大米通过物联网对外销售,根据各地销售数据进行贸易调配,他自己在当地就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理想,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突然就想起了他的事情,便也做了个例子分享下。迁移一下,我突然觉得这更利于军民融合,如果将我们一些物资与物联网对接,部√的一些装备物资可以时时联网,缺少一目了然,(当然不是核心设备),然后对外招标,在当地就能解决,我感觉既可以省时也节省君费,而不像现在你的作战靴是际华3515, 3514之类的固定厂商,有竞争我想质量应该也会有保证,价格也能更优,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小想法,我深知中间有很多复杂的利益关系,有的也过于理想,仅供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2-3 超级个体学习——你的职业,还有什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