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目的——偏题版

——谈谈读书的历史
昨天的笔记里已经跑题,从认识自己漂移到了下定决心写作的动机这个问题上。昨天我说: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虽卑微但鲜活,属于独一无二的自己。家中长辈的离去触动了我,愧悔于对长辈的无知,茫然于血脉深处的寻根欲望,希望通过文字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身边亲友。我没有如椽巨笔,没有春秋笔法,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笔墨文字,记录身边的见闻片语,以飨后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天还是昨天话题的延续。下面让我说说读书的事吧!
我出生地是在胶东丘陵地区的一个农村,人口不多,但还是有一所村办小学,但是学龄前儿童是不收的,没有幼儿园,6-7岁的孩子们都是各家散养。而我,则有一段时间跟在粮食管理所上班的爷爷一起,享受“工人待遇”,吃食堂,看粮库,玩地磅,当然抽时间我还开始认字、写字了。转年春天时候,村里在小学里一间教室办起了幼儿园,我们再也不需要站在操场边上羡慕学生们广播体操了。统统走进教室,拿着滑石笔学写字,那年月笔和纸都不是轻易用的。课桌没有,就是土坯垒上俩台子,中间担上厚木板,小马扎或者小板凳一溜排开,跟老师念!
幼儿园办了不到一年,两位老师找了工作,走了。我们一伙9人(6男3女)升入一年级,集体成了红领巾。小学的日子悠闲的很,作业也不重——回家可能还需要帮家里干点活啥的。这时候,电都没有,除了村委的大喇叭,就是收音机里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最吸引我。由于识字比较多,我开始到邻居三爷爷家看小人书,他是老师,并且家里有三个儿子,各种书攒了不少,我知道他家三叔有一抽屉小人书,武松、三国、白蛇传……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书——但当时最吸引我的还是小人书,往往都是到了饭点,父母吆喝才回家吃饭。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是喜欢读书的,经常夏夜乘凉的时候讲讲他从书里或戏里看来的话本故事。我最早在爷爷家的壁龛里翻出了一本缺边少页的《封神演义》,虽然看着很吃力,但这是第一本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大书(小说等杂书的统称)——与小人书相对。从此以后,看大书,成了我主要目标——也称了父亲严防死守的首要任务。
小学5-6年级到初中时,正好是金庸、梁羽生人气正旺的时候,各类武侠小说纷至沓来,大家你传我借,热情高涨。班主任则经常趁课间操时间偷袭,突击搜查桌洞,多有斩获。这时,我的语文老师阎老师给我展示了诗词世界的精彩,并指导我们进行散文写作。有意思的是,现在回头看,我的许多爱好都是在初中时期萌芽的,语文阎老师写作,诗词,音乐时老师激发了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臧老师的绘画、书法兴趣小组,尽管并没有后续训练让我成为专家,但这些是真真切切的兴趣所在,兴之所至,随手可为,它们将是伴随我一生的爱好。
当时的条件是比较差,也缺乏资源,初中阶段读的书大部分是武侠,公案小说,西游记和水浒。升入高中后,眼界才进一步开阔——在武侠世界之外,在传统章回小说之外,还有各类名著,这时起主要看得实矛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品,《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是给我最深影响的两部。(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写作目的——偏题版)